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苏建华 《江西教育》2005,(22):15-16
深化课改的关键是: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引导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探索新策略,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让新理念走进新课堂。其校本教研的新形式是什么呢?我校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初步总结出一种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互动作课”。所谓“互动作课”,就是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群体(即备课组),以新理念下的新策略为研究主题,以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为教研目标,开展同伴共创,轮流作课,共同参与作课全过程(备课、作课、评课、跟进)的互动教研活动,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互动作课”的运作,是在备课组…  相似文献   

2.
薛燕  杨屹 《今日教育》2010,(12):47-48
学校立足于教师的需求,探索适合一线教师的最简约化的课堂观察与诊断的方法与途径,将“课堂观察”引入到教学诊断管理、常态课评估和学科教研中。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北京一零一中学从三方面进行常态课管理的研究与改进:以有序管理保障常态课的有效教学,研制常态课有效教学的质量标准,在系列校本教研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常态课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课多上的课例研究一直是我校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随着“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推进,语文教研组根据组内的研究专题,针对教师们在教材处理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尝试改变课例形式,采用“同课异构”的研究方法,直面课堂,让教师们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2010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以四年级《家乡的桥》一课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5.
陈俊芳  ;莫莉勉 《师道》2014,(7):91-93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行动中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在对自身实践开展研究中不断成熟的过程.其关键是聚焦课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获得发展。广州市荔湾区开展的“基于常态课研训一体化区域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构建“二元五次”课例研究模式.以课堂观察为抓手,直接指向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在年级备课组和学科教研组基础上建构教师发展共同体,共同体的活动载体是课例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教师专业成长空前重要的今天,究竟应该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文化,用一种什么样的教研文化让教师沐浴其间?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在课堂,落脚点在课堂,课堂的成败决定课改的成败。事实也证明学校几乎所有的教研活动,都是在围绕课堂这个中心旋转。所以,校本教研的精髓应该是“以课(堂)为本”的教研。怎样实现“以课(堂)为本”的校本教研目标,实践证明营造“把课挂在嘴边”的校本教研文化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特殊教育课堂观察与评研”,是指由校长、教师、专家、信息技术人员等组成一个校本研修团队,团队成员凭借自身感官和辅助工具,通过一个或几个教学课例,围绕问题进行有导向性和指向性的观察、评议、研讨。其目的不在于比较好坏、评判优劣,而在于通过课前讨论、课中观察、课后评研以及持续行为跟进4个环节,围绕主题展开校本研修活动,促进团队中每一个成员同步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研究、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郎虹 《新课程研究》2010,(4):131-134
“课堂观察式”音标教学是以课堂观察为基本载体,解决学校音标教学中实际问题,提高音标教学效率;以加强学生的拼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形式。音标教学是我校(注:此处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下文同)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一,本文的主要思路是集中教学音标并通过课堂观察,以促进本备课组老师专业成长,同时把课堂观察过程与促进学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纵观“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整个活动机制以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为主要内容,始终围绕“课”在做文章。如何让校本教研更好地回归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应该从备课、上课和听课三方面进行思考。首先,要熟读多想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备课质量不高,会造成课堂效率低,长此下去,容易产生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观察,95%以上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都是在常态课中,常态课是学生所有数学课中的主体。本文认为我们要切实上好每一天的数学常态课,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高效、智慧的课堂。一、追求朴实深刻的教材解读对常态课而言,教材解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既是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建设。我们尝试创建了一种能体现教研内涵的实践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为教师的实践提供了直接的示范和指导。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逐步形成常态并不断追求特色,促进校本教研与"有效教学"研究的整合、与教育教学生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一、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常态,培植常态意识,上常态的课,应该成为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努力追求的境界,常态的语文才是有魅力有深度的语文。因此,我是基于用一颗常态心来演绎一堂常态课的认识参加比赛的。我以课堂研究性学习作为本节课的主体范式,将“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作为探究的话题,在“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的教育圭臬的指导下,把握教学节奏,梳理教学层次,推展教学进程,和学生一起聆听作品、感悟作品,在《故都的秋》中寻找郁达夫先生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那双智慧、忧郁的眼睛。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3.
韩佩玲 《江苏教育》2013,(10):26-28
听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变听课为观课,采用课堂观察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可以从“明确质量标准”“掌握课堂观察技术”“开发课堂观察量表”“培养课堂观察合作体”等方面培育诊断性观课系统,结合课堂观察的过程管理,形成学校独特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方式,使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走向精细化,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把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了“文本”研究上。以“文本”为载体,以“课堂”为研究平台,把“教”与“研”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集体在校本研究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集“研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写反思”为一体的“五课一反思”文本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5.
苏建华 《江西教育》2005,(11):15-16
深化课改的关键是: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引导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探索新策略,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让新理念走进新课堂。其校本教研的新形式是什么呢?我校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初步总结出一种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互动作课”。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家常便饭最养人。学校的家常便饭就是常态课,因为它是最真实、最“原生态”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以课堂监督促使教师的常态课走向优质课,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校本研修只有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立足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才能实现校本研修的目标。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效率,赢得尊重,成长自己,是教师内心的渴望。我们立足校本,植根常态课堂,大胆实践"四课"并行,建构校本课例研修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学校立足于教师的需求,探索适合一线教师的最简约化的课堂观察与诊断的方法与途径,将“课堂观察”引入到教学诊断管理、常态课评估和学科教研中,科学评估,数据说话,诊断教学问题,帮助教师改进课堂中具体的教学问题,有效地改变了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研究行为,实现了教学研究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陈俊芳  何彪 《生活教育》2014,(14):125-127
构建"常态课研训"的校本研修平台,形成常态课研训文化,以常态课为载体,构建研训文化理念;以研训模式为策略,推进研训文化建设;以素养提高为准绳,丰实研训文化建构;以实践成效为标准,夯实研训文化拓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上出常态课的精彩是每位教师的教学梦想,新课程背景下精彩课堂是预设与生成共舞的课堂。教学实施中,如果教师能做到课前有意设“套”,课中善解“生”意,智慧处理“意外”,那么,教学生成就会随心所愿,课堂精彩自然在随“意”间看似无心中浑然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