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人墓碑记》‘钩党之捕’,课本注为‘搜求逮捕党人,指魏忠贤大捕东林党人。钩,牵引,有搜求的意思’。这样解释于语意杆格不通。问题在‘钩党’上。‘钩’是钩取,除引申为‘牵引’外,还有‘连结’义(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钩党’,应是相互牵连的党人。《汉语词典》上说:‘钩党,语见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这么一句话:“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其中,“引婴儿”之“引”是怎样一种动作?旧注本原无解释。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释此“引”为“牵”,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文时,亦把此“引”字注为“牵引”。  相似文献   

3.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4.
攻城之法,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谋攻》) 课本注:“橹,大盾。”按:课本及不少选本把“橹”注为“大盾”是有据可稽的。《说文》及《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等人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来考察,却使人产生怀疑。《谋攻》说的是“攻城之法”,先要修治攻城用的“橹轒辒”,再“具器械”,下文还  相似文献   

5.
在联系中学实际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我比较仔细地阅读了一下全日制十年制初、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部分,发现有些词语应当注释的没有加注,有些词语注得不够科学,甚至有明显的失误,今一并提出就正于方家。 (一)相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柳宗元《捕蛇者说》初五册语文课本注:“死者相藉,死人  相似文献   

6.
初中课本《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八节《水流能的利用》中提到:“早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发明了简单的水力发动机,用来做汲水、磨粉、春米、碾谷等工作。”我国古代冲击式水轮机的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卷六十一“杜诗传”:“……建武七年(公元31年——引者注)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排”是鼓吹空气的风  相似文献   

7.
中学课本《过秦论》中注“楼缓”为“魏文侯弟”。目前通行的各家注本也均将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如十三所院校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楼缓——魏相”。皆因袭了古注。《文选》李善注云:“高诱曰:楼缓、魏相也”;《史记·秦始皇本记·索隐》:“楼缓,魏文侯弟,所谓楼子也”。但此二古注值得商榷。《战国策》高诱注本宋代曾有缺佚,现已无法找到李善所引的高诱所说“楼缓,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二册《弈喻》:“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该句“护前”一词,课本注云:“回护以前的失误。《三国志·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见课本第286页注释(?))课本注释虽有《辞海》等辞书作依据,然我以为此注失当。释训词义,关键在于能通文意。按课本对“护前”的释义看,验之于文意难通。纵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捕蛇者说》所引孔子“苛政猛于虎”一语,课本注:“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并说柳引此语“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下册)注:“苛酷的政治比老虎还凶”。七九年版《辞海》于“苛政猛于虎”条下解为“烦苛的政令或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可怕”,并把“苛刻、烦细”作为“苛”的一个义项,书证是《汉书·高市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上对于“苛政”的种种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初五册《干将莫邪》:“王即购之千金”。课本注为“悬赏千金捉拿他”。这“千金”是什么和是多少,不得而知。高一册《记王忠肃公翱事》:“列价五百金”。课本注为“五百两银子”。“金”为什么变为“银”和“两”也不得而知。高六册《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课本注“金”为“铜”又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语文》选用了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对文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课本注译为“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笔者以为这种说法不妥,因为这与“太守”这一官职的发展变化和称谓的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3.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句话:“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对“冠盖相属”课本注为:“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盖,装在车上遮日挡雨的像伞一样的东西。……”这样注的理由大概是:冠,旧指仕宦的礼帽和礼服;盖,诚如课本所注,是车盖。这里运用借代手法,把冠盖释为使者,似乎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是,如果把这个注释放到句子中,问题就来了。  相似文献   

14.
太守与醉翁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曾自称“太守”和“醉翁”,他当时的官职是不是“太守”?他当时的年纪能不能称“翁”?课本均未作出详释,现作简要介绍。 “太守”是战国时期对郡一级长官的专称,秦时称“郡守”,汉景帝时,又将“郡守”更名为“太守”。隋初废  相似文献   

15.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16.
《五蠹》“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课本注:鲧和禹挖河(泄水)。……此注与古籍所载鲧治水的传说相抵牾。按《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这就是说,鲧是用拦河筑坝的方法来治  相似文献   

17.
一、“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课本(必修)注曰:“这样仁义的人都不嫁,往后(你)打算怎么样呢?义郎,仁义的郎君,指太守的儿子。其往,其后,将来。”笔者认为,此注中的“义郎,仁义的郎君”不合文意,有望文生义之嫌。先看诗中对县令之子和太守之子的描写:“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按:言外貌、年龄及才能)“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按:言外貌及婚配)诗中写了两位官宦之子的外貌、年龄、才能及婚配情况,只字未提道德品质,谈何“仁义”?  相似文献   

18.
一、枹止响腾、余韵徐歇。(高二册《石钟山记》)其中“枹止响腾”,一句,课本注释为:“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枹,这里用作动词,敲击的意思。”注释中关于“用作动词”的说法有误。《说文解字》:“枹,击鼓柄也。”可见是名词。课本注为“鼓槌”是对的。“止”是动词,“枹止”是主谓词组,“响腾”也是主谓词组。一般说来,联合词组中对应位置上的词,其词性是相同的。课本注“枹”为“鼓槌”,注“响”为“声音”,正是名词相对应。如果说“枹”用作动词了,那么它和动  相似文献   

19.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20.
《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一句,课本注:[不属(zhǔ)]不相类似。将“属”当作“类族”的意思讲了,我以为是不对的。“属”字读音有二:一是读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