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代都城多次迁徙,学界对几处都城的地望争论不休,但较为统一的看法是商代都城皆滨河而立。在商代,黄河在中原地区的自然条件为商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促成其几百年的繁衍和发展,商代滨河立都因之而有可能性。商人滨河徙居的传统及宗教祭祀方面的因素使得黄河在商代的地位非常重要,由此可以说明商代滨河立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商代黄河不同于后世,长期安澜、水量充沛,具有发展航运的自然水文条件.商人与黄河关系密切,商族长期与黄河毗邻而居,商代统治重心即在黄河沿岸,其政治运作、经济发展都有赖于黄河航运.殷墟甲骨文中有关舟的卜辞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商代黄河航运的工具.商代黄河中下游干流及众多支流、支津都可以进行水运,商代黄河航运被广泛利用于经济贸易的运输、军事上的征伐及商王的舟游.  相似文献   

3.
“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7日至13日在商代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全国科研、高等学校、文博考古、报刊出版、等部门有关人员一○八人,大会收到论文五十四篇。这次会议就商史,甲骨学、殷商考古研究中许多重大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略述如下: 在商史研究方面,大家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甲骨卜辞、古文献,对商代社会性质、人殉人祭的性质、商代都城和商周关系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特别是有人提出了商代都城是两都或数都并存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4.
商代邑聚临河选址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早期城邑选址考虑的诸多因素中,水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商代邑聚延续史前时代以来居址近水的规律,表现出临河选址的特征,考古所见几座商代都城均距河流不远,方国邑及各地中小邑聚也与河流关系密切。商代邑聚临河选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取水之便、水运之利、农作之宜及防火的考虑。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与甲骨卜辞的研究,证实了殷墟是商代晚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证明《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历史的记载是可靠的,把商代的历史变成了信史。由此推断,《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古代文献关于商代以前的夏代的历史记载也应当是实在的、可靠的。那么,夏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是什么呢?也就是  相似文献   

6.
商代去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未远,因此妇女仍拥有一定的地位,商宫贵妇拥有自己的土地、臣民,并参入到社会事物中去,这在甲骨卡辞中可见一斑。神话传说、“兄终弟及”制,商人对母祖的尊祟,以及妇人多无姓等等都表明商代仍有母系族公社时代的遗俗,这种遗俗对段商后裔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春秋时期多乱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郑州商城作为商代前期的主要都城,其防御设施是城市建造的重点.研究发现郑州商城的防御体系由以下设施组成:宫殿区墙体建筑以及附近的壕沟、内城城垣及护城河、外郭城和外围众多商代前期城市.防御特点是都城居中,重点突出,自然和人工共同构筑多重集中式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8.
商代酿酒业及其饮酒、酗酒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酿酒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酿酒的原料充足、酒类有所增加、酿酒技艺有所发展等方面,由此奠定了当时商人饮酒、酗酒的基础。商代末期的饮酒风之盛是前所未有的,当时从商王到大小贵族及一般的平民无不嗜酒,以至在饮酒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笑料。商代因酗酒而灭亡的阴影始终在历史中挥之不去,其教训是深刻的,但因此而否定商代酿酒业的发展,却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9.
"尊神重鬼"是商代神权统治的重要特点,也是商代统治者借以维护统治的思想纽带,同时又影响到了文化艺术的创作.商代青铜器中的方形器物造型与商人在祭祀鬼神时所追求的庄严、神圣气氛相适应,仿生动物造型可能是图腾神的孑遗,或者是祭祀牺牲,以及出于祭祀功能的器物造型组合等,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崇神思想.商代青铜器中的纹样装饰、雕塑性装饰和铭文,其首要目的都是为祭祀神灵祖先服务的,体现了神秘、诡异的风格特征,这同样是商代崇神思想的物化体现.  相似文献   

10.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迹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殷商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殷墟这座商代都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11.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最新的考古资料,对山西境内战国及秦汉之际诸侯国都、割据政权都城、陪都和少数民族都城进行辨证和讨论,初步确定历史时期上述类型古都的数量及年代,不仅能够从整体上了解历史时期各类政权在山西境内立都的基本情况,也为以后分析山西古都时空分布的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高耸挺拔。省境山环水绕,构成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境内山峪原隰相间,自古称"表里山河"。历史上曾有36个王朝和政权选择山西作为都城地。这些都城,分布于山西省11个地市中的10个地市,然而从数量上看,分布并不均衡。运城、临汾两市,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因此也成为都城设立较多的地区,而朔州、晋城、阳泉等地只有一处。从立都持续的时间来看,作为一定历史时期区域政治中心的太原、大同两市,立都的政权不但多,持续时间也较长。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兰州     
每年春节,我都会去兰州过年,今年的春节也不例外。华灯初上,我来到了40里黄河风景线,漫步在宽阔的滨河大道上,就好像置身于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彩色的音乐喷泉随着乐曲声此起彼伏,喷出的水柱徐徐上升,姿态万千,异常美丽。兰州"外滩"的美景也尽收眼底。一边是皋兰山傲然挺立,绵延向天际;一边是黄河滔滔,白塔巍巍。河面轻舟点点,空中鸥鸟展翅。美丽的滨河大道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兰州     
每年春节。我都会去兰州过年,今年的春节也不例外。华灯初上,我来到了40里黄河风景线,漫步在宽阔的滨河大道上,就好像置身于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彩色的音乐喷泉随着乐曲声此起彼伏,喷出的水柱徐徐上升,姿态万千,异常美丽。兰州“外滩”的美景也尽收眼底。一边是皋兰山傲然挺立,绵延向天际;一边是黄河滔滔,白塔巍巍。河面轻舟点点,空中鸥鸟展翅。美丽的滨河大道上,到处都是散步的人群,老太太扭着秧歌,老大爷摆起龙门阵,年轻的恋人们则相依着窃窃私语。我不禁感叹:“兰州真美呀!”  相似文献   

15.
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用谷物来酿酒。考古学家在渐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第二文化层中发现了陶、陶和陶杯等酒具可以证明这一点。到了商代,由于农业的发展,酿酒业已颇为发达。商人创造了灿烂的酒文化。一、商代的酒酒,见于甲骨文,作等形。(1)商人酿酒的主要原料是谷类作物黍和稷。黍,即大黄米。在商代各种农作物里,统治者对黍最为重视。从卜辞看,商王曾在亲自参加种黍收黍,并以所获之物祭祖祖先。卜辞中“受黍年”的记载有上百条,“受黍年”也就是祈求索有好的收成的意思。总的看来,商代统治阶级所享…  相似文献   

16.
收购烦恼     
一个精明的商人,成立了一家“烦恼收购公司”,并且在公司的外面,立了块广告牌,牌子上写着:收购烦恼烦恼每斤5元最新技术优良的吸烦恼机欲卖从速广告牌挂出去两天,顾客寥寥。有烦恼的人很多,可是有烦恼的人都不信他们的烦恼能被收购掉,并且还具有商业价值。这就好比大家都希望世界上有后悔药卖但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后悔药一样。商人并不着急,他点燃了一根雪茄慢慢地抽,他那年轻而自信的眼里,已经看见了几天之后顾客排成一条长龙将他的公司挤得水泄不通的情形。第一个前来出卖烦恼的人是个小学生。“你有什么烦恼?小朋友。…  相似文献   

17.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豫北重镇———安阳的西北郊新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该遗址位于安阳殷墟遗址的东北外缘,深埋于距现地表25米以下。城的平面呈方形,城墙残存了部分基槽,宽度9米左右。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都在2000米以上,城的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城内有丰富的文化堆积,清理出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据现掌握城内主要文化遗存的年代,可初步判断该城址的修建和使用的年代早于商王武丁时期而晚于郑州商城。经专家学者现场勘察,一致认为,这是20世纪末商代考古的重大发现,是商代都城考古的重大突破,同时…  相似文献   

18.
商代宗教祭祀极其盛行,甲骨上辞很大部分都与此有关.商人崇拜与祭祀的对象主要有三个:(一)上帝;(二)自然神;(三)祖先神.祭祀祖先神主要采用单祭、合祭、特祭和周祭四种形式.商代祭祀包括宗族千室祭祀与方国祭祀两个层次.祭祀祭品分为三类:(一)物牲;(二)人牲;(三)物品.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沿岸一带。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主要文字资料。它们基本上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大部分是为商王朝或商王个人占卜的记录,小部分是为一些跟商王有密切关系的贵族占卜的记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对很多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  相似文献   

20.
河南安阳以小屯村为中心的地区,自秦汉以来被称为“殷墟”,是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之所在。自清代末年以来,这里出土了十余万片龟甲和牛骨等,上面刻有商代后期占卜等的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时代最早的、较为成熟、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