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考察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概述了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进行了简要评析,认为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开辟了专名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存在不完全性。在专名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和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  相似文献   

2.
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有涵义,专名与一个或一簇摹状词同义,其指称是通过专名的涵义来确定的。但是,克里普克对此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摹状词理论没有弄清专名和摹状词之间的区分,事实上,专名没有涵义,是严格指示词,而摹状词有涵义,是非严格指示词。在做出上述区分的基础上,克里普克提出了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指出名称的指称是通过一系列历史的、因果的传递链条而确定的,而不是由某个摹状词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范贵云 《文教资料》2010,(3):113-114
自现代逻辑产生以来,关于专名和摹状词的研究一直是逻辑哲学的重要课题.也是争论的焦点。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从可能世界的全新视角对专名和摹状词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他认为可能世界中的专名和摹状词都是指示词.但它们是有区别的。专名是严格指示词而摹状词是非严格指示词。本文立足于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础上,对其关于专名和摹状词的理论作进一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刘丽 《海外英语》2014,(15):229-231
对专名涵义与指称的研究,历来是语言学和逻辑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首先简述语言哲学中的两大流派: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摹状词理论和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因果指称论,然后扼要地探讨两种理论的优缺点。在专名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前者突显命名初始阶段的内涵性理据,后者突显命名后使用过程的传承历史。专名产生的初始环节应该和专名运用的复杂环节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了解专名意义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认为,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1)在确立专名指标时,如果不借助于摹状词,当面对“共用专名”的情形时,传递专名指称的因果链会出现混乱,从而混淆专名的指称。(2)不了解专名的涵义,不借助于摹状词,仅依靠指称的借进,并不表明能真正确定指称,知道一个专名与能正确的确定专名指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关于专名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又颇具代表性的语言哲学观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和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分析了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并结合生活中命名的事例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克里普克观点对语言哲学命名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逻辑学界,专名问题一直是一个引起人们争议的问题。专名是否有涵义?它是如何指称的?对于这两个问题,作为两派具有代表性的专名理论,即“摹状词说”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均给不出一个圆满的回答。其实关于专名是否有涵义的争议主要源于逻辑学家关于专名和涵义的标准的不统一,专名指称的确定是摹状词说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罗素关于专名涵义的摹状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素不赞同弗雷格宽泛专名的涵义理论,严格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将专名区分为逻辑专名和普通专名,对专名涵义的理解出现了不一致情况:在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时将专名涵义等同于专名所指,在区分两种专名时又将专名涵义视为缩写的或伪装的摹状词。这一理论总体上是主张专名有涵义的,人们一般接受其普通专名的涵义论。这一涵义仍然无法与弗雷格的专名涵义论划清界限,存在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专名意义的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介绍、评论,分析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缺点与不足,最后得出摹状词是有意义的,专名和摹状词都既有含义又有所指。  相似文献   

10.
罗素在《论指谓》中系统提出了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后经逐步充实形成被称为“哲学范本”的摹状词理论。但克里普克却在纪念摹状词理论提出100周年之际提出,《论指谓》“好像基本没有被认真阅读过,或者从根本上就被错误地理解了”,从而对其成就与问题重新进行了评估。本文试图就克里普克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进行系统评析,以期进一步准确把握摹状词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克里普克为了枇判弗雷格和罗素的名称摹状词理论提出了三粪论证,即模态论证、认识论的论证和语义的论证。一些人认为,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即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克里普克的语义的论证和模态论证。其实,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的区分是不可能挽救名称摹状词理论的,克里普克的论证是站得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传统的名字理论出发,对历史上关于专名是否有含义的争论作了评述。主张专名无含义者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题,其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主张专名有含义者建立的摹状词理论虽然解决了这些难题,但其理论仍有不足之处,笔者坚持专名有含义的观点,认为摹状词理论经过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3.
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名称的涵义与指称的研究是逻辑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代逻辑史上,穆勒和弗雷格代表了名称理论的两个方向。穆勒对词项作了内涵词项与非内涵词项的区分,前者指示实体又蕴涵属性(如通名),后者只指示个体而不具有涵义(如专名)。弗雷格则坚持:在一个完善的语言中,所有名称无一例外地既有指称又有涵义。本文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从穆勒到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作了综述和评论,在此基础上,作者建构了新的关于专名的可能世界簇摹状词理论。  相似文献   

14.
罗素在前人对摹状词和专名这两个概念研究的基础之上,区分了专名与摹状词,提出了自己的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可以解决日常语言中存在的同一替换规则失效、排中律失效和存在悖论这三方面困难,引发了后来学者的更深入研究。斯特劳森从句子使用的角度、克里普克从专名形成的角度等,分别对罗素的理论进行了批评,推动了语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言哲学中,名称(专名和通名)的内涵理论、命名方式及指称理论一直争议较大,对它们的研究分歧颇多。在国外,弗雷格、罗素等人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则主张“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由于对命名的不同解释,产生了专名和通名有无内涵的分歧。在我们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争论。为促进名称理论的发展,笔者将在下文阐述对于名称理论的一些看法,并盼与逻辑界、哲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共同切磋。一、专名和通名的内涵问题在对专名和通名的理解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主张的专名和通名有…  相似文献   

16.
罗素认为,摹状词与专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并不指称某个对象,因此不应当像对待专名那样来对待摹状词,即不能根据有无指称来判定摹状词的意义。在斯特劳森看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脱离语句的具体使用场合来谈论语句的真假或其中的某个语词的指称,把语词的意义与它的指称混为一谈。无论是专名还是摹状词,就它们本身来说并不具有指称某个对象的作用,像罗素那样把"是否指称某个对象"作为划分专名与摹状词的标准是错误的。此外,与罗素运用"自我中心词"的概念将摹状词截然二分不同,斯特劳森认为就所有的摹状词的"所指"都与说话者的语境有关而言,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而"不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则可以作为当"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的指称对语境具有最小程度的依赖性时所发生的极端情况来看待。  相似文献   

17.
唐奈兰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的区分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种区分是否具有语义学意义这个核心问题上。首先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不同用法的区分的语义学意义提出质疑的是克里普克,在他看来,尽管摹状词具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但只有唯一的语义学内容,即能根据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加以分析的内容。韦茨坦反对克里普克的这种看法。他认为就摹状词的不同用法会造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真值条件上都完全不同的两个命题来说,它们确实具有语义学上的两可性。萨蒙则站在克里普克的立场上,认为在韦茨坦的理论中包含着把某个语句表达的“说话者断言”与“语义学内容”混为一谈的“实用主义谬误”。  相似文献   

18.
指称理论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和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尤其是关于限定摹状词指称的观点。斯氏区别了意义与指称以及语词本身与语词的使用,认为无论摹状词还是逻辑专名都应该在语境中赋予指称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在意义与所指这个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坚持简单明了的指谓理论,解决了指谓理论所面临的疑难,成为哲学典范.本文通过阐述限定摹状词和专名的区别揭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如何解决指谓理论的一些疑难.同时也谈到了其理论的影响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斯特劳森与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意义问题、句法问题和专名问题三个方面,其中句法方面的分歧是决定性的。斯特劳森基于日常语言的句法对摹状词理论所作的批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不合适的。摹状词理论强调的是一阶逻辑语言的句法,日常语言的句法是它批判的对象。通过一阶逻辑语言的句法理论,摹状词理论解决了某些因日常语言句法的混乱而引起的问题,但它的重要性不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而在于在哲学研究中对一阶逻辑语言的句法分析方法的倡导与示范性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