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2009年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就一直想着这个名字——雷夫。其实,书中并没有太多让我惊喜、耳目一新的教育方法与措施,我也并不羡慕他创造的很多教育奇迹。之所以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帮我解决了几个困扰了我多年的问题:什么是教室?它的空间有多大?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教师雷夫出名了,他的"第56号教室"也出名了。常州市曾邀请他来讲学,引起不小的轰动。雷夫的演讲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心潮澎湃,《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一度脱销。演讲听了,书读了,雷夫回美国了,我们的教育又会有多少改变呢?"那是美国,咱这里是中国,不能像他那样搞"是否又会成为我们不行动、不改变的托词呢?在我看来,雷夫教育观的核心是一句话:在我的  相似文献   

3.
潘石屹 《少年文摘》2012,(12):92-94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是我,他们是他们,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潘石屹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名字里暗含的期许我常常感到现在的教育让人很紧张,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教育他去争去抢,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怎么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你不争你不抢你就没饭吃!我曾经在北京动物园里亲眼看见,一个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儿子,看着一群老虎正在扑食  相似文献   

4.
正内容简介:《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曾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雷夫·艾斯奎斯的教育教学记录。在书中,雷夫讲述了许多他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有趣而感人的故事,也阐述了他之所以在第56号教室里坚守20多年的秘密,显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智慧。他有一种魔力,让厌学的孩子喜欢上学,让基础差的孩子努力学习,同时开发了孩子体育、戏剧、阅读等不同方面的才能,并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实现人生价值。推荐理由:教育是一门慢功夫,教师不是那么好当的。当许多教师抱怨生活太枯燥、教书太辛苦、压力如山大的时候,雷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书其实很有  相似文献   

5.
自从有了儿子,我和丈夫比较注意对他的教育。孩子上学后我们努力为他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在儿子面前,我和丈夫从来没有吵过一次嘴。因为我们知道和睦温馨的家庭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尽管如此,随着儿子渐渐长大,我发现他有很多地方让我们不满意,因此多了很多指责。他也很生气,经常埋怨我们不理解他。母子之间、父子之间的冲突渐渐多了起来。无奈,我们只好想尽一切办法与儿子沟通,在实践中摸索适当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草 《班主任》2012,(11):12-14
正在雷夫富有情感的笔触下,让我为之震惊的是他对于阅读教育的创新。阅读课在雷夫心目中的地位高于其他一切学科。他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他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低。雷夫对阅读如此的重视,不禁让  相似文献   

7.
如果能重来     
王蕾 《江苏教育》2014,(7):72-72
他,转学走了。 他是我们班最调皮的男生。其实,再调皮的孩子,也有被原谅的理由,因为他毕竞是孩子。他带给我的伤害源于他的妈妈。我不了解他的妈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又是怎样的一个母亲。我们之间的不愉快,是因为他的作业经常不写,我很担忧。和他妈妈沟通以后,不但没有得到她的帮助,反而遭来不解和埋怨,甚至是责备和谩骂。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心都凉透了。不知道我的教育理想离理想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很遥远很遥远。  相似文献   

8.
正雷夫·艾斯奎斯,美国霍伯特小学五年级教师。霍伯特小学的很多学生家庭贫困,且大部分是移民家庭。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夫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2012年,雷夫来到中国。我带孩子们去见他。当时见面的场景令我终生难忘。舞台上,雷夫一看到孩子,立马单膝跪地,200多斤的身体很努力地弯曲到和12岁的孩子等高。雷夫在闪光灯下和孩子一起笑得灿烂如花。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老师是值得信任的,因为他那么自然本能地为孩子弯腰蹲身,他看起来就像个老师。  相似文献   

9.
有学生的父母向我反映:老师,我孩子真地不会选书。给他办理了市图书馆的借书卡,让他一人进图书馆借书,可半小时过去了,孩子两手空空地出来,什么也没有借到,因为他不知道应该借什么书好?乍一听,令人有点惊诧,这怎么可能呢?孩子想看书是好事,可是看到图书馆里那么多的书,对于自己  相似文献   

10.
潘石屹 《教师博览》2013,(10):28-29
<正>名字里暗含的期许:懂得让,要得少我常常感到现在的教育,让人很紧张,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教育他去争去抢,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怎么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你不争不抢就没饭吃!我曾经在北京动物园里亲眼看  相似文献   

11.
我与继父     
在我8岁那年,继父走进了我们家。妈叫我喊他“叔叔”。我知道,妈的内心里是希望我叫他“爸爸”的。可是,我连叫他“叔叔”都很不愿意。记忆里,妈和爸的关系一直不很融洽。但爸常说,我是她一生的宝贝。如果没有继父,也许妈就不会同爸离婚,我也就不会成为一个没爸的孩子了。这样想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升起一股恨意。我暗暗发誓,这辈子都不会叫他“爸爸”,一定要让他感到后悔,让他用痛苦作为破坏我们家的代价。继父叫我,我从来都不答应,却在他不注意的时候突然大声喊出我爸的名字;我在自己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摆满了爸的照片。我要让他知道,在我的…  相似文献   

12.
曾经因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认识了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进而阅读到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一直感动于雷夫老师的精神,就把这几本书推荐给一些朋友或同行。有的朋友欣喜地阅读着,也有的人并不感兴趣,强调“我们的国情跟西方不一样,无论他做的多好,我们都学不来”。我们真的不能学习雷夫吗?  相似文献   

13.
谢媛芬 《福建教育》2014,(1):118-119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的教室就像雷夫老师书中提到的那样,大多数时候,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个怕”。我害个自自己的课孩子们不听,害怕孩子们经常起冲突,害个白自己驾驭不了他们,害个自领导检查时孩子们“不配合”。太多的害怕迫使我在孩子们面前板起面孔,装作威严的样子,用各种“威胁”的话语来让他们就范,但是往往收效甚微。我一直很苦恼,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整顿。  相似文献   

14.
"无论你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老师,都可以像雷夫一样,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精彩他们的一生。"
  ---题记
  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听过雷夫,读过雷夫,也知道《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魔力,但也只匆匆瞥过,并未深读。这次在网络上完完整整拜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陆陆续续的一些阅读让我大为震撼,在第56号教室,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成熟。这里没有恐惧,只有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这里没有差生,只有在老师点拨与引导下的一群自由飞翔的天使。现在,我不得不折服于雷夫,折服于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这位奇迹的创造者,也许我无法复制他,但是,我能从他成功的经验当中得到点什么收获也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15.
<正>暑期里有幸拜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本书。作者雷夫老师用他卓越的教育才能,为孩子们在贫民窟的教室里营造了一个个快乐的天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也充分向我们解答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虽然中西文化各异,教育形式存在不同,但是我仍然被书中的一个个朴实的事例所感染和激励,被他  相似文献   

16.
如果能重来     
<正>他,转学走了。他是我们班最调皮的男生。其实,再调皮的孩子,也有被原谅的理由,因为他毕竞是孩子。他带给我的伤害源于他的妈妈。我不了解他的妈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又是怎样的一个母亲。我们之间的不愉快,是因为他的作业经常不写,我很担忧。和他妈妈沟通以后,不但没有得到她的帮助,反而遭来不解和埋怨,甚至是责备和谩骂。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心都凉透了。不知道我的教育理想离理想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很遥远很遥远。可是身边的鼓励  相似文献   

17.
他每天第一个到幼儿园来,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幼儿园。他很聪明,又长了个讨人喜爱的小脸蛋,他的名字叫晓龙。可是.老师和孩子们都不喜欢他,原因很简单,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他差不多打遍了班里所有的孩子。有两件事让我对晓龙有了深一步的认识,让我们把镜头定格在这个孩子身上吧!  相似文献   

18.
嵇珺  巷子 《家庭教育》2006,(9X):28-29
教育评析 作为教育我很理解孩子的心声,也更能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我们应该先让孩子快乐起来,然后再给出可行的目标。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一旦他们发生兴趣,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19.
老师:您好! 我有个问题老公,至少在教育孩子上很有问题.他总是爱说孩子:谁谁的孩子考了多少,谁谁的孩子考了第一,你看你,让我怎么说,说我丫头考倒数?你也给我考个前几名!他每天回到家只要孩子在看电视,也不问作业做完了没有,也不管看了多长时间,只会冲孩子喊:就知道看电视,你都学会了?去看会儿书!孩子没办法,只能气冲冲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八岁的女儿也确实有点笨,成绩一直不太好.以前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照顾她,现在工作单位离家近了,想多关心她,却不知该从哪里入手了.孩子现在上二年级,最近老师跟我反映她总是撒谎,可能是自尊心强,也可能是怕我吓唬她,考试的卷子从来不让我看,老师要求家长签字,她就说我不在家.我为这件事儿很头疼,也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请老师指点迷津. 莉莉的妈妈  相似文献   

20.
“我不知道如何让孩子不再说谎,我们曾尽心竭力地教导孩子崇尚道德,但是不管用。我越是惩罚他,他就越说谎。我真的很担心。”了解孩子、了解自己、了解情况我们曾经多次调查过,没能找到一个在孩童时代从未说谎的成年人。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找不到从不说谎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