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自然界大大小小的飞禽走兽中,燕子与人的关系尤为密切。“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下上其音”(《诗经》),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留下这咏燕诗句。相传,春分时节,候鸟飞来,汤的先祖有娥氏女简逖,祈于郊因吞食玄鸟卵而生下了契,这契便是尧时得封于商的商族始祖(《史记·殷本纪》)。因此,《诗经·商颂》有载:“天命玄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蜀地之人为何自称为“巂”?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徐中舒先生对此虽有论述①,惜语焉不详。今吾侪不揣简陋,抒一管见,以就教于同道及大方之家。 许慎《说文解字》:“巂,周燕也。从佳山,象其冠也,(内口)声。许氏定此为形声字。 按,依“巂”字考定之,字从山,如象燕之冠毛也。从隹,象其首身;从(内口),象其技尾。故知“巂”本为合体象形字,非形声字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巂,燕、(鸟乙),俱象形”。其说至确也。 清段玉裁改训作“巂周,燕也……”。段氏《说文解字注》云:“各本周,上无巂,此浅人不得其句读,删复举之字也’。《尔雅·释鸟》:‘巂周,燕燕、(鸟乙)’。孙炎,郭舍人(璞)皆云一物之名”。故知段氏依《尔雅》改《说文》也。 按:(鸟乙),燕子。《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毛传》;‘燕燕,(鸟乙)也’”。  相似文献   

3.
《诗经·邶风·燕燕》之终章非错简所致,《毛诗序·燕燕》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相关内容可相互发明。《燕燕》抒情于终章得“以礼节情”、“情礼和谐”之义,胜于始初“恣情违礼”之状态,《诗论》“贤于其初”者,其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4.
联绵词有一些特殊用法,与它被公认的一些性质抵牾甚多,如拆开使用或单用一字来表示整个联绵词的意义(《诗·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王逸注:“豫,犹豫也。”),或将联绵词的两个音节颠倒先后次序使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早就引起过前人的注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这是韵文中特有的、为适应声律要求而临时变通的用法,似乎从无异议。然而,这种解释并未接触到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联绵词有一些特殊用法,与它被公认的一些性质抵牾甚多,如拆开使用或单用一字来表示整个联绵词的意义(《诗·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王逸注:“豫,犹豫也。”),或将联绵词的两个音节颠倒先后次序使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早就引起过前人的注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这是韵文中特有的、为适应声律要求而临时变通的用法,似乎从无异议。然而,这种解释并未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因为这些现象在散文里那些与声律关系甚少的语境中亦时有出现,例如: “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倦领以王天下者。”高诱注:“鍪,头著兜鍪帽也。”《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谕》:“海上之人有  相似文献   

6.
离情别意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巾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赡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南朝梁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相似文献   

7.
燕,俗称燕子,是一种候鸟,春分前后由南方来到长江、黄河流域,秋分过后又迁往南方。燕子不怕人,常在人前飞来飞去,还喜欢在人家的屋梁上筑巢孵育幼雏,因此又叫家燕。古代诗人对此多有描写:“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孟浩然《赋得盈盈楼上女》);“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杜甫《归燕》);“自来自去堂上燕”(杜甫《江村》);“不怕飞低打着人”(陆游《燕》)。燕子背部、翅膀和尾部都是黑色,在日光下泛绿光,腹部白色,脖子到胸脯紫色,仿佛身着一套雅致的礼服。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飞起来很好看,人称“燕舞”。“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相似文献   

8.
[教例]《要下雨了》 (看燕子低飞的相关动画片,截取于“三辰影库轻松愉快进课堂”中《要下雨了》) 师:燕子为什么要低飞? 生:因为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所以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燕子正忙着捉虫子。 师:回答得很清楚。那这段话中你有什么词不理解? 生:“潮湿”的意思我不明白。 师:看看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氵”,你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与什么有关?  相似文献   

9.
推敲词语,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通常用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之精妙、涵咏文本之情味,进而习得语言规律。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其中“掠”字用得非常准确传神。一位老师教学时,引导学生试将“掠”字换成“飞”“窜”等字进行比较,再配以相关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2月24日,贵州省中小学“阳光校园·空中黔课”首次开播,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小学的龙欢老师为三年级师生讲授第一课《古诗三首》之《绝句·迟日江山丽》时,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节奏划分。其一,按平仄规律划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其二,按语意节奏划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两种节奏一呈现,贵州省小学语文教师微信群立刻就古诗(本文中的古诗,特指近体诗)节奏划分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古书中的燕子从《诗经》奠定的“玄鸟——图腾”、“燕燕——离别”等意象模式开始,走出了脉络分明的文学意象发展之路,其各种意象的融合在唐代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唐人在文学意象的使用上,燕子作为神鸟、图腾象征的主题明显减少,注重其自然习性描写的篇章大幅增加。唐诗中燕子意象的发展,展示了唐代文学创作逐步摆脱蒙昧的时代意识、文人象征性思维得到拓展,以及文人生命情怀进一步延伸等时代特征,展现了唐代文学创作主体积极影响社会意识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2.
一、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富有启发性的疑难问题,会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注意。例如教学《燕子飞回来了》一课,教师问:“‘她们找到了老家’,这里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茫然,无言对答。如教师变换发问角度问:“燕子有翅膀,说‘找’到老家好吗?学生中有的说“找”好,有的说“飞”好,各执一端。究竟是哪个词好  相似文献   

13.
不唯师 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教《燕子》时,有个学生问:“燕子在水面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于老师想了想,回答说:“燕子要吃水里的小虫、小虾,所以先用尾尖缓冲一下,不然燕子就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教师的话还没有落音,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不对。我在乡下观察过。燕子吃的是水面上的飞虫,它不吃小虾。”于老师被学生“将”了一“军”,并没有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而是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不盲从.能坚持真理。试想。如果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兜头给学生浇一瓢冷水,那么,他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被浇灭,哪里还会有能力去坚持已见?  相似文献   

14.
不唯师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教《燕子》时有个学生问:“燕子在水面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于老师想了想,回答说:“燕子要吃水里的小虫、小虾,所以先用尾尖缓冲一下,不然燕子就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教师的话还没有落音,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不对,我在乡下观察过,燕子吃的是水面上的飞虫,它不吃小虾。”于老师被学生“将”了一“军”,并没有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而是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不盲从,能坚持真理。试想,如果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兜头给学生浇一瓢冷水那么,他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被浇灭,哪里还…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女性诗人可以溯源至上古时期。《吕氏春秋·季夏纪第六》“音初”篇以涂山氏之女所作“候人兮猗”歌为南音之始,又以有娀氏二佚女的“燕燕往飞”歌为北音之始。《论语·泰伯》“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一句记载周武王十位贤人中有一位女性,从一个侧面看出古代女性的政治才能。《世说新语·贤媛》篇记叙汉魏晋女性如王昭君、班姬、许允妇、山涛妻韩氏、贾充妻李氏、谢道韫等品德、谋略、气度与文学方面的轶事,可窥古代女性文人充盈的家国情怀与高尚的人文素养。钟嵘《诗品·序》谓:“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背景《燕子专列》描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1990年春天,北飞的燕子路过瑞士时,瑞士境内气温骤降,成千上万的燕子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开设专列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瑞士人也纷纷投入到救助燕子的行动中。课文题目很抢眼,“专列”作为一个专用词语,三年级的孩子对它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分析 《奇妙的护身术》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内容。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有4课,分别是《葵花向阳》《燕子南飞》《仙人掌的刺》以及《奇妙的护身术》,本单元告诉了学生一个大自然总法则“适者生存”。  相似文献   

18.
捕捉特征——抓住动词和形容词动态和静态是人们对事物存在方式的宏观划分和总体概括,而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来说,其动态和静态则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因此,我们在欣赏动、静态描写时首先应注意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捕捉事物动态和静态的个性特征。如《翠鸟》写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有时停在苇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一旦发现目标,“就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去了。”《燕子》里的燕子飞起来则是另外一种姿态,它忽高忽低,或  相似文献   

19.
刘庆邦发表于第9期《山花》“头条自荐”的短篇《燕子》,仍是作者多年来执着经营的矿区故事,质量略低于作者的水平线。一次鬼使神差使小女孩燕子将矿工林志文误认为父亲,林志文遂与燕子的母亲宋小英隐藏了燕子父亲的死讯,三人俨然一家。刘庆邦不直接呈现矿难之痛,而步步推进燕子那令人心酸的幸福,真可谓让阅读过程悲喜交加。在显然的矫饰性的行文中,刘庆邦依然给我们带来了微薄的暖意。  相似文献   

20.
<正> 对某一作品看法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本是极正常的现象,一般不足争执。不过,看了燕子同志的评论《什么思想倾向》(载《作品与争鸣》1992年第六期),觉得很有谈谈看法的必要。燕子同志认为,《内当家之死》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改革开放,指向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