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石漠化现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集中连片的地区,处于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地带,这些地区正好位于珠江水系的上游。这一区域喀斯特地貌面积大约达32万多平方公里,占三省区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贵州省喀斯特地貌为载体,结合当今热点——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创设“喀斯特地貌一课游”研学旅行情境。运用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录制实景课堂,探析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影响,通过模拟“天坑”形成实验,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鬼斧神工话岩溶──浅谈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成因张世辉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创造了地球表面无数的奇观异景。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堪称地表形态的一绝。它以其特有的奇峰异洞和鬼斧神工般的造化,为大千世界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景色。石灰岩地区长期被水溶解、侵蚀而成的地形,统称...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喀斯特地区时常发生地基下陷,水库漏水和地表缺水等现象,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龙门山山前地带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砾岩中形成的以安县龙泉砾宫和汶江石林为代表的特殊地貌,其地貌特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根本原因是有大量可溶性成分的存在,因此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砾岩喀斯特地貌.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地貌种类繁多,包含地表和地下两套系统,且分布较广泛,景观千姿百态,不同发育过程具有不同的景观。基于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文章提出,可以将Google Earth融入喀斯特地貌的教学中,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思路的设定以及前期准备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喀斯特地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贵州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及其它地貌的确切分布面积 ;探讨分布特征 ;划分喀斯特地貌县与非喀斯特地貌县 ,并以湄潭和紫云二县为例 ,阐明喀斯特高原区和峡谷区两大地貌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差异。  相似文献   

8.
彩云之东地区有“入滇锁钥”之称,自古以来就是进入云南的陆路要塞.这片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由山地、丘陵和坝子构成.有人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大美尽在彩云之东.因为云南东线,有中国大地上最绚丽多彩的颜色和鬼斧神工的造型奇观.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幻化出这一片大美的魔术师.由云南石林到罗平、九龙瀑布群,再到东川红土地,行摄在这多彩的大地上,你的镜头因天地间大块的色彩和独特的景观而变得大气而奇巧.  相似文献   

9.
贵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特殊的自然地质环境让这里经济落后,工程性缺水较重,农田水利建设任务艰巨,这也就使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移民问题的解决方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地域色彩。通过结合档案和口述史料等,理清建国之后不同历史时期贵州地方政府在特殊的地质环境和经济欠发达状态之下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所涉移民问题的方式方法及其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天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利移民工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畅游紫微洞     
紫微洞位于巢湖的银屏山上,具有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山中岩块内部的碳酸石与水发生反应,经过千百年的积聚,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以及千姿百态的乳石和石笋。  相似文献   

11.
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窗口"、"试验区"、"排头兵"的作用,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新特区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经济特区相比较,其共同点都是为了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区别在于:首先,经济特区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借助于特殊优惠政策;而新特区是依靠创新驱动;其次,经济特区在一定时期主要依靠外资、外商的力量来发展自己;而新特区,主要是依靠内部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此相联系,经济特区都是设置在沿海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则不受区位的严格限制;最后,二者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一样。综合配套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攻坚的阶段,或全面推进的阶段,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因而其改革的广度、深度远远超过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于二元社会结构,主要分为两大体系,即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相应地区分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种制度分属于两种体系,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救助标准、覆盖面、制度的成熟度等方面较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有一些差距。而要协调发展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侧重于城市贫困人口,而忽视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近几年,“三农”问题不断涌现,其中关于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目益重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必须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1980--2010年,中央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促进四川藏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四川藏区和我国东南沿海以及与其他内地相比,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藏区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也比较明显。四川藏区农村贫困问题突出,新老致贫因素交织,形势依然严峻。拟在对四川藏区的贫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四川藏区贫困的原因,针对提高贫困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教师住房关系到农村教师的稳定和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改善农村教师住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农村教师困难住房的由来、现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变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资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策略来构建农村教师公寓。  相似文献   

16.
豫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商丘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农村,同时更意味着文化农村。文化已经历史地凝结在农村建设地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农村的发展方向。没有新文化,就没有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谈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业的生命力,失去文化的要素,民族旅游业将会丧失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增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使之达到相互构建、彼此促进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县域工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经济不明显和县域之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等问题。可因地制宜选择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为了使教科书贴近农村,进行了如下努力:通过服务工农的国家宗旨,确定教科书服务农村的方向;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运动中,使教科书融入农村;在尊重农民并倾听他们呼声过程中,关注了解农村;在教科书多样化过程中,关照农村;在调整农村教学目标过程中,切合农村;在乡土文化传承中,贴近农村。但六十年来也存在着教科书悖离农村的几种情况:对苏联教科书的过度模仿,远离了中国农村实际;对直接知识的过度强调,偏离了教科书的意义;城乡教育差距加大了教科书在农村的教学难度;过分让渡教育权力给农村,损伤了教科书的统一性;农村地方课程开发不善,降低了教科书在农村的实效性。反思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教科书适切于农村的发展历程,需有整体性思维,营造教科书在农村教学的良好环境,加大教科书在农村的二次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20.
日本非常重视偏僻地区教育发展,一直将振兴偏僻地区教育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国策予以重视。比如,制定专门面向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建立一整套保障偏僻地区教育发展的财政补助制度,重视面向偏僻地区学校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大力推进偏僻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日本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措施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