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宁 《大观周刊》2012,(43):11-13
精神交往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作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反映着人的感性需要和理性需要。精神交往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从而进行的一种情感、观念、以及思想之间的相互交流、交汇的精神认识活动,其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社会需要之精神需要的视角解读精神交往的内涵、层次,以及精神交往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2.
一、对概念的把握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原指对土地的耕作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能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物质的和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生产能力、精神生活方式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3.
入宋以后,由于理性精神的高扬,正统文学对人的情感采取一种淡化、超越的态度,情感逐渐从诗文中隐退。而词恰恰从男女之爱这一人类的本性出发保存了一块文学领域的抒情天地,并且依据这一独特的审美视角感悟和提升这个时代的人生感受,对宋代的文学精神造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实际上深化了当时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积淀与层次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韩毅  刘丽 《图书馆》2006,(1):14-17
图书馆精神是在图书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它与人类的信息需求体系相对应,是人类追求知识信息自由平等的体现。从知识(信息)的采集、加工与社会共享看,图书馆精神应包括三个层次:激励图书馆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创新图书馆理论框架的学科精神,实现公民信息自由权利的图书馆制度精神。  相似文献   

5.
人要生存,不仅仅是要满足简单的衣食住行,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人使用某一种物品,不仅仅是满足于能够使用它,而且还在乎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即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认识路华是在广告论坛上。她或为嘉宾、或为听众。从她的分享中,我听到了睿智;从她的静听中,我看到了学习精神。我在广告界15年的生涯中,从昆明风驰传媒到TOM户外集团到组建上海赢城传媒,认识了不少的朋友。但有一类人我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7.
试论百年图书馆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百年图书馆精神起源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华民族的压迫和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对中国民众的压迫,从而使近现代每一个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这种精神融入了中国图书馆人的人格中,使之产生了一种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一直推动着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肖俊  滕云 《传媒观察》2007,(7):12-13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消费生活方式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出于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新闻消费成为我国当前一种主要的消费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瑞 《大观周刊》2011,(41):19-20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又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学活动不孤立于社会.而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并且作用于社会。在人类社会中自成一个系统.即作者一作品一读者。这三者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作者创造出作品,作品为读者说认知,接受。研究后反馈给作者,作者再进行新的文学创作。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纽带相互作用.呈循环之势。  相似文献   

10.
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一是博物馆定义产生的变化,由"文物"的概念改变为"见证物"的概念,再到现在的"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二是小康的目标。小康区别于温饱在于其既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精神上的追求。小康社会以后,公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博物馆的发展应注重特色和多样性,不能完全以文物为  相似文献   

11.
究竟是一种什么动力使我们的图书馆人执著地献身于图书馆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功呢?这种动力就是精神,一种图书馆人内在的崇高精神,一种世代承传的图书馆精神.一种凝聚一代代人为之奋斗终生的精神,一种爱国、爱馆、爱书、爱读者、忠诚图书馆事业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只有弘扬传统的图书馆精神和培育现时代的颓图书馆精神,并把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图书馆才会有一种源远流长、贯通古今、充满活力的精神活水。  相似文献   

12.
张雷 《传媒》2021,(23):91-93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精神交往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出版这种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自身思想、情感和体验的精神交往方式,满足的正是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交往要求".新技术革命推动新出版革命,新出版革命带来人的精神交往方式升级.当前,在传统出版物的"五种形态"之外,新兴的互联网出版物已经引爆"数字浪潮",新兴的场景出版物已经引发"场景革命".未来,随着智能交互技术的新突破,"全息投影"与"人场交互"结合,全息交互出版物这一新形态正在酝酿之中,它将带来人类精神交往的新升级,引发出版业的又一场新革命.  相似文献   

13.
温晓红 《现代传播》2004,1(2):95-99
数字技术和因特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崛起 ,使传统的版权保护体系 ,特别是精神权利保护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深刻冲击。本文从精神权利保护现状入手 ,探讨了网络环境对精神权利的挑战及在网络环境下应采取何种模式保护版权人的精神权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在事实上参与人类在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诸多领域的作品“创作”,打破了“作品”只能由人独创的历史。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创作物带来人类的焦虑与争论:AI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越人的智力能力,如果AI创作物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采取同样的衡量标准和法律保护,对人类创造性和创造能力会“显失公平”,人类创造性和创造能力面临技术本身带来的全面反噬和入侵,它将危及人类创造力和著作权体系;而且人们更担心技术突破身体的边界,机器从人机同构中独立出来,自主性地成为人类的“他”,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基础。这场著作权之争,更像一场人类主体性的保卫战。只有坚守人类价值和人的主体性,不把AI创作物纳入著作权保护,才能对人类智力成果,对人类创造力和创造性进行最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精神与人类的进取精神相一致,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信息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在人类社会精神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历史阶段,人类的进取精神和与之相应的图书馆精神具有各不相同的具体内容。本文按时间脉络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图书馆精神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决定图书馆精神发展与沿革的内在规律和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无价之宝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由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红色精神,以其所蕴含的崇高追求、纯洁品质和丰富内涵,为最可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增添了璀璨无比的伟大篇章。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湖南教育出版社在"七一"前夕策划出版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红色精神》一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媒体提供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各类信息,而是更希望媒体能够挖掘信息中的人丈内涵,注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类身心的成长,满足他们各方面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记者在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增加新闻报道的美学价值与审美功能,对个人的生存状况与社会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层思索,获得心灵的升华与净化以及审美的体验与享受。  相似文献   

18.
袁薇佳 《新闻知识》2004,(10):29-30
日本学黑田鹏信说,“求真的知识欲的对象有科学,求善的道德欲的对象有道德,求美的审美欲的对象有艺术。追求真善美这一人类的其同的原始本质,既关注科学,又关注人,科学与人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与人的融合是时代性和人类性的追求,将他们各自的精华提升便成为“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科学精神体现着“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重在获取真知,实现最大功效等等价值和观念体系,而人精神则体现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觉智、重在达就良善、实现最大功  相似文献   

19.
一台台伐木机张开狰狞的血盆大口,吞噬着大片大片葱绿的森林;一辆辆汽车、一列列火车将砍伐下的木材运往造纸厂制成纸浆;一筒筒新闻纸被送到印刷厂印制成精美的印刷品,然后又是通过飞机、火车、汽车乃至自行车,再将一份份印刷品送到读者手中……报纸,这一满足人类精神生活且与之难分难舍的新闻载体,如今却面临着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20.
激活编辑的三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工作属于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劳动,其成果直接渗透、融会、凝集在原作者的精神产品之中,编辑是以作者的原创作品为劳动的对象,通过创造性的劳动,积极地调整和整合作品的内容,使作品达到出版标准和要求.由于编辑工作隐性化的特点,他的劳动本身不具备独立的存在形式,因此很难为一般的人所认识和理解,但是其价值在于:通过优秀出版物的发表,将人类的精神生活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提升,同时兼顾各种层次的精神需求,使各种层次的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实现了人文精神的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