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青少年生活情趣现状分析 生活情趣,是指一个人的性情和志趣.是建立在兴趣之上、有一定方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精神追求与向往。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趋近和感受以及乐观体验的心理表现。生活情趣源于兴趣爱好,凡是人们的兴趣、爱好、玩赏、消遣都可以纳入生活情趣的范畴。生活情趣不仅包括具体的兴趣活动,也包括个体在从事兴趣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蕴涵着艺术,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指南》要求我们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她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价值,可发掘的艺术创造者,每一个小艺术家也都有自己的艺术天赋。因此,我们通过实践,使艺术再回归到幼儿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所谓“情趣”,就是指一个人的性情和志趣。人类生活的最大动力就是情趣,有情趣,做起事情就有乐趣;无情趣,做什么事都觉得没有意思。由此可见,情趣对人的一生是否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儿童情趣的培养应该越早越好。家庭是培养儿童情趣的重要课堂。父母只要仔细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在孩子的生活中,需要有各种感兴趣和快乐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生活作为习作内容,有意识地将习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找准习作与生活的切人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他们身边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于生活的情境,激发习作的欲望和浓厚兴趣,更好地诱发学生习作的情趣。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更多更具时代意义的变革,对生存的需要慢慢地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所取代,艺术和艺术品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性的自我表达,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更具融合特征的范围里肆意地分享渗透在生活中的艺术情趣。在这种趋势下,公众的聚焦会直接集中到有明显风格艺术家身上,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在他的创作中融入个人性格、生活环境、对社会影响的反馈等因素,艺术作品也成为他创作意念、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和时代感受的表达,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阐述“生活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我相信,生活也是艺术家的创意源泉和动力,于是本文从“艺术 生活”的理念来阐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给予人们崇尚高品质生活的引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主观生活质量指的是个人对重要的需求、目标、愿望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实现的主观评估.主观生活质量可以是对整个生活领域的全面质量评估,也可以是对某一特定生活领域的质量评估.研究证实,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与个体自身人格特质和认知因素有关,同时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也会对主观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给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启示,不断促进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成为学校心理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情趣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高雅的情趣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低俗的情趣体现了人们甘于生活的堕落。音乐就属于高雅情趣的一种。通过上音乐课,可以让人们喜欢上音乐,培养自己具有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一个喜欢音乐的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气质是高雅的,与没有音乐细胞的人比较起来当然更让人喜欢。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音乐是提高气质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罗雪扬 《今日教育》2006,(7S):70-70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而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陈烨 《教学与管理》2014,(9):146-148
生活方式是在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呈现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呈现出来的生活方式既有共性,同时又存在着个性。本文从体育运动入手,阐述体育运动对青年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促进青少年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身体素质、人际关系、人格素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与完善。文章重点探讨了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就如何引导和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措施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生活情趣是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生命快乐的感知,在审美感觉上的自足。通俗地说,就是指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曾几何时,优秀教师大多是鞠躬尽瘁的形象——有的放下年幼生病的孩子,坚持上课;有的不顾病榻上的老人,恪尽职守;有的带病工作到最  相似文献   

12.
传媒无所不在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人能摆脱其影响,青少年尤其如此。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传媒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早在3年前,中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就达到了94.8%;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今年预计超过1.6亿,其中青少年占据很大比例,约有13%的青少年网民,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8小时。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尚在形成之中,更容易被大众传媒所表达、倡导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道德理念所引导和教化,也更容易遭受不良信息与观念的误导和侵害。  相似文献   

13.
肖川 《中小学管理》2000,(10):42-42
校园是我们现代人熟知的生活场景。校园生活是人们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校园生活则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4.
探索数学规律,应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思考和提高学习力。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丰富生活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文本素材,激发审美情趣;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运用生活经验,体现数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教师幸福,应该以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存在为前提,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应该包括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研究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是要将教师的职业角色与生活相融合,从而使教师作为“人”的本质得到更大的尊重,帮助教师生成对人生感到满意的幸福状态.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表现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人际交往、生活观念等许多方面,在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如下努力提升幸福感: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追求生活情趣,利用“幸福特权”;积极寻找感知幸福的途径,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做一个独立思考者.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全面发展,教育部要求自2022年起,美育也要纳入中考范围.可见,美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被重视.我们生活大美学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升华情感等方式,从融入生活,发现美,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到热爱生活,追求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最终达到享受生活,沉淀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17.
“教育即生活”.即教育要体现和体验生活.要关注生活。因为生活就是每个人生命成长所经历的过程.生活能使人不断成长和发展.能不断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生活教育可涉及的方面.一是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培养:二是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体会丰富多彩生活的过程:三是高尚的生活观念.包含生活情趣、生活追求、审美能力等等,这些生活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与教育密不可分.也与化学课堂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体也是多姿多彩的。在人的身上,最多变、最灵动、可塑性最强的就是头发,发型的设计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审美情趣和心理倾向,所以……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人,我们不应该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应当努力工作但更应当学会享受,学会放松。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浪漫与温馨;放松自己,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快乐。  相似文献   

20.
"八小时"是个特定的时间概念,它是一个人法定的日工作时间。而"八小时之外"则属一个人的业余时间和生活时间。对领导干部来说,"八小时之外"既是"八小时以内"的延伸,又是修养品格和作风的生动体现。据相关调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能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