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小说苦难叙事独具特色,通过声音与色彩的运用展现出苦难的无奈与沉重;通过多元叙事与时空重构阐释出苦难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幽默与讽刺显反射出苦难的荒诞与隐痛;通过日常生活伦理的解读实现苦难的顺应与救赎。莫言小说实现了对于传统小说苦难叙事的超越与突破,让所有卑微的生命面对苦难的压迫时能够平静面对、无所畏惧,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的审美属性切入,探讨莫言小说的审美取向:关注民间生存的苦难与不公,展现人性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变异。究其原因,过往痛苦的人生经历使他侧重展现人生的苦难景况,中外文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的思索影响了莫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在《古船》里,苦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生活在洼狸镇上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姿态面对苦难的生活。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追求的态度,对苦难对恶势力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管是出于个人目的还是家族利益,亦或是对人类生存的考虑与人伦道德的担忧,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生活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莫言魔幻文学描摹了中国能承受苦难又充满旺盛生命力量的现实,特殊的想象成全了莫言,使他从取材、炼意、乃至细节描写诸多方面都获得了非一般的自由,莫言获奖表明了国外文学界对中国文化、文学的重视、正视。  相似文献   

5.
《丰乳肥臀》从面世以来就备受争议,但是不可否认它是一部描写家族苦难的史诗性著作。文章选取了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苦难,并以此为出发点,从物质苦难和精神苦难两个方面分析《丰乳肥臀》的苦难主题意蕴,进而探析莫言苦难主题创作的成因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家的民间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6.
2月16日雪今天读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时说到的一个故事,令我刻骨铭心。上世纪六十年代,莫言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同学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大家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莫言为了能让老师看到自己的表现,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后半生厄运连连,死亡和灾难时刻伴随着他,可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没有被苦难压倒,没有以死来逃避非人的生活,而是乐观地活着。为什么他能不死而活下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人间的温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性格使然。福贵的一生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他的生存可以上升为一部生存寓言。从福贵的身上,可以学到面对苦难时的方法和态度:承受与乐观。他是现代人如何面对生存困境的一个很好范型。  相似文献   

8.
莫言与一百年前的泰戈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都引起激烈争论,这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尴尬,即东方人获得这一奖项首先要面对语言资格的问题。自从1990年代以来,1950-60年代出生的一批作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创作群体,他们基本上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高的创作成就,成为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许多优秀作家走上了民间的道路,莫言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写作与拉伯雷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狂欢传统有相似之处。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确实是具有开创性的一位作家。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开创了先锋文学,一部《红高粱》开创了民间写作。就农民写作而言,莫言是自古以来最好的农民作家之一,他滔滔不绝地倾诉了几千年来农民遭受的苦难、委屈与痛苦。  相似文献   

9.
作家莫言常常关注饥饿题材,这与莫言的童年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他有苦难的经历,所以在莫言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饥饿情结。这种饥饿情结常常表现在四个方面:描写人物的饥饿生活、描写底层人物的艰难处境、饥饿成为创作源泉、饥饿主题和语言风格的成型。  相似文献   

10.
一点击:苦难是什么?贫穷是什么?残疾又是什么?这自然都是人生的不幸。面对不幸,如何对待,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