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董迎春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4):58-61, 68
中国百年新诗发展一直秉承重视语言本体的创作精神,借助语言形成诗的结构"张力"与审美空间。陈仲义教授的专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吸纳西方"新批评"理论成果而又自我创新,使诗的各种形式、技巧展示与研究均指向了"张力"之美。此书的出版对现代诗的话语研究与诗人创作实践均具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译介学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而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其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翻译展开迥异于传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重点探讨文学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中介作用、不同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国别归属等。中国现代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轫于中国新诗诞生之前,译诗与中国新诗的“姻缘”决定了其与中国现代诗学之间的特殊关系,而译介学的兴起又为二者的联系提供了学理性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诗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指“五四”以后的白话诗,又叫自由诗、现代诗。新诗与古诗不同:古诗语言深奥难懂,新诗语言比较通俗明白;新诗节奏自然,不讲究平仄对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不像古诗那样整齐;新诗每句字数不像古诗有严格规定,每首诗的句数也不作限制;...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比较论王萍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曾先后涌现出以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以杨炼、江河等为代表的文化诗;以于坚、韩东、杨黎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三大新诗潮。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的诞生,中国当代新诗潮的艺术范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本文旨在通过对...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诗歌以反叛朦胧诗的姿态登上中国诗坛。在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诗歌观念下,新生代诗人采用能指回归、口语化、叙事化三种诗歌语言策略,来反叛朦胧诗所指扩大化、抒情化、技巧化、贵族气十足的诗歌语言。新生代诗人的反叛,客观上推动了新诗的发展,并在新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当今诗坛有个重要动向:乡土诗人正在集结队伍,其宗旨无疑在于与现代诗为主流的新诗潮抗衡。这将是一场新诗艺术的较量。无论怎样,互相交融会是不可避免的结局。现代诗将从乡土诗受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消弭与读者严重阻隔的启发;乡土诗也将会以开放态度吸纳现代诗艺术上的成功经验。“现代乡土诗”  相似文献   

8.
一首诗是一个宇宙,一首诗是一片风景,一首诗是一种形式,一首诗是一座宝藏。斯德曼(Stedman)说:“诗是一种富有韵律而且充满想象的语言,它表现着人类灵魂的创造、趣味、思想、情感与洞察。”我们要欣赏新诗,首先必须了解新诗的含义和特质。新诗相对于旧诗,就如同现代相对于传统,所以新诗也叫现代诗,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语言,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生活的诗。一切文学的发展,都像长江的后浪推动前浪,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新诗的萌芽、茁壮、兴盛,是必然的现象。它是以最精炼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藉诗…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等现代新诗与古典诗词之间存在互文性关系,具体表现在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现代新诗正是通过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使其具备了可以和古典诗词及西方现代新诗相媲美的美学原则,也使其在吸取了五千年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具备了一种世界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仲义的新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深入诗歌语言内部和细部,专门研究中国现代诗的诗语张力,将语言张力作为现代诗歌最重要的元素,以富有"张力"的学术精神建构起"诗语张力论",成为国内第一部以张力为核心范畴研究现代诗语的专著,在诗语研究与张力研究两个领域都具有突破、创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是勘探现代诗本体的新收获,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与创作均提供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当代实验诗运动视作一起语言事件。作为对“朦胧诗”诗学的反叛,其“反语言写作”体现出新的语言学旨向和诗学法则,然而“语言意识觉醒”中的迷失,导致了诗语的诗性与神性的耗散。  相似文献   

12.
谈及当下的诗创作,人们慨叹:诗在唐代已写完了!针对现代诗的不满与焦虑可见一斑。毋庸讳言,新诗越来越失去方向,越来越失去读者,写诗者找不到方寸,读诗者更比写诗的人还少。新诗在中国大地上已走了将近百年历程,并不乏骄傲的经历,特别是“五四”时期,新诗曾是开创现代中国文学的新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许多诗人的优秀表现,创造了当时不止属于诗的新文学高潮,其经典诗作至今依然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辉,无不是当今许多写诗的人必读的诗歌文本。然而,继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朦胧诗”潮后,二十多年来的中国新诗的发展,盲目奔突,既远离了民族…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诗体的关系是新诗研究的基本问题。五四新诗运动确立了基于现代汉语的新诗,它是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但是早期的新诗诗语是不完善的,因此新诗发生以后我国诗人就踏上完善诗语的建设道路。其路径是完善诗语的大众口语方向、完善诗语的欧化语言方向和完善诗语的传统韵语方向。解决诗语与诗律的关系问题是诗语建设的关键,由于建构新诗韵律节奏的困难,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歌观念重建是现代诗学的面临的重要的美学任务,“诗是什么”是现代诗学无法回避的艺术难题。与散文的比较是诗歌观念重建的重要途径;新诗观念的形成还需要更多地从诗歌文本出发,研究构成现代诗歌之为诗的可能性条件,总结其中有意义的经验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文本细读中逐渐形成新诗的观念,建构起新诗观念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诗艺的某些成功经验以深刻地反映民族生活表现现实主题,至今仍是新诗努力的方向之一。40年代“九叶”诗人曾从反映对象、表达方式、意象艺术与语言技法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这类诗的艺术形式问题。他们虽未现实地达到目的,但理论探求值得进一步讨论写总结。  相似文献   

16.
自“五四”时期新诗诞生之始,它的语言问题就进入创作者与研究者的视野。没有语育上的彻底颠覆,“五四”新诗运动就难逃晚清“诗界革命”失败的厄运,更不会有其后百年来新诗的繁荣局面。在新诗确立之后,它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即“言文互动”。新诗语言上的发展主要受到“欧化”语言、古典语言和大众口语这三重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仲义的诗学专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代表了当下研究新诗语言特质和审美功能的最新成果。该著以"张力"为核心范畴,细致勘探了现代诗歌语言的地质构造,厘清了新诗语言建构和诗意生成的内在理路,具有相当突出的理论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与先锋诗两股诗潮是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诗坛上最具有开拓精神的两次诗歌革命,诗歌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并围绕它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本文在朦胧诗的背景下着重从先锋诗人在生命和语言两个方面对诗路的拓展作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9.
顾城(1956-1993),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版诗集有《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新诗》等。“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最具代表性的“朦胧诗”派的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晓斌等。在艺  相似文献   

20.
一首诗是一个宇宙,一首诗是一片风景,一首诗是一种形式,一首诗是一座宝藏。斯德曼(Stedman)说:“诗是一种富有韵律而且充满想象的语言。它表现着人类灵魂的创造、趣味、思想、情感与洞察。”我们要欣赏新诗,首先必须了解新诗的含义和特质。新诗相对于旧诗。就如同现代相对于传统,所以新诗也叫现代诗,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语言,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生活的诗。一切文学的发展,都像长江的后浪推动前浪,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新诗的萌芽、茁壮、兴盛。是必然的现象。它是以最精炼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藉诗人自我内在的体验与感觉。创造新的意象与境界,来表现生命的真理。它是一种精炼的语言,它具有音乐性,它是诗人对生命的观察和体验,它是一种创造,它富有想象力,它表现生命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