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任课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表达模式以及最基本的欣赏力。最主要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占据了整个考试模块的大部分比例,教育管理者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来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是有重要意义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美,构建小学生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施红 《语文天地》2015,(5):86-87
在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美有一个新的认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将他们的审美情感激发出来,让他们乐于去发现文章中的美。比如,当老师要讲解朱自清《春》这一  相似文献   

3.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  相似文献   

4.
爱美,是人之天性。审美、爱美,人们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人们在物我交融中感受愉悦,在情感徜徉中获得启迪。就语文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逐步具有高尚的品质情操。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的主体,并把学习活动转化为审美的活动,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得提高。这里,教师的审美诱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诱导作用落实在学生审美效应的全部过程中。一、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阅读是进入审美情境的重要手段。学生自己阅读比听老师朗读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吴建梅 《宁夏教育》2009,(11):46-4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周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过程。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按照荚学规律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指导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艺术、感受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应该成为初中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现象一:生活经验与“误读”◆课堂案例《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已进入尾声时,老师总结归纳《小猴子下山》这则童话的寓意。让学生明确做任何事不能三心二意,要有目的,有始有…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欣赏感受美、探索发现美、鉴别评价美、表现创造美。高考作文要打动阅卷老师,就应该美在其表,雅在其骨,善在其里,韵在其格。  相似文献   

9.
美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既是事物的外在体现,又是人们心灵的升华,是善的结晶,是艺术的闪光。忽视了美的眼睛是灰暗的,没有美的心灵是残缺的,丢了美的人生是可悲的。当今的语文老师已经把寻美、爱美融入了自己的天赋中和良知共辉映,与青春同命运。语文老师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且应该培养学生探求美、创造美的能力。要使学生有探求美、创造美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学会感受美、体验美。它是学生探求美、创造美的基础。下面以古诗教学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欣赏感受美、探索发现美、鉴别评价美、表现创造美。高考作文要打动阅卷老师,就应该美在其表,雅在其骨,善在其里,韵在其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多种教学方法,总结了在现代主义绘画欣赏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领略美。具体作法是老师讲解,学生观看,体悟感受。从而使学生对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进入自觉的审美状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初巾音乐教学应该采取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足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在教学中要求老师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是以音乐构成的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情操和审美教育的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当前农村音乐教育中更应该有明确认识,农村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新形势下老师角色的转换;二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三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四是如何做好一名导演。  相似文献   

15.
蔡杰 《甘肃教育》2009,(17):51-51
新课标强调,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实践过程。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将艺术实践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但是,音乐欣赏课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一种固有的模式,即沿着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演唱主题音乐、欣赏全曲、交流感受、总结的过程进行教学。学生处在“被动审美”的状态下,对音乐的内涵缺乏主动的聆听与感受,久而久之,产生“审美疲倦”,进而到“审美拒绝”。音乐欣赏课教学如果一直以这样的模式进行下去,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没有前途”。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课时量缩减和古代文学史内容丰富的不协调性,应该打破教材固定模式,实行分体讲述,使课程内容始终处于“史”的链条中。同时,超越教材,注重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也是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授课老师应尽可能利用一切手段完成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全方位的课堂感受。  相似文献   

17.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引发审美创造,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熏陶和感染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物理实验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物理现象具体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具有极强的审美功能。从审美心理结构来看 ,实验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审美因素 ,这对于健全学生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物理实验教师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 ,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 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物理实验不同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 ,它向学生展示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虽然也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但是人们却熟视无睹 ,…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音乐学科教学的内容除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但是纵观当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办法,大都缺少全面性和客观性。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准,通常是老师指定一首歌曲,学生唱后打分。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既不能帮助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很难了解智能与情感的发展,更谈不上调动学…  相似文献   

20.
核心素养认为:学生应该通过美术学习去感受与鉴赏美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以便在未来成长过程中能够感知、描述与评价各个审美对象。美术鉴赏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以《韩熙载夜宴图》鉴赏教学为例,从引导学生展开欣赏描述、引导学生探究作品内涵、引导学生分析绘画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审美实践以及引导学生展开鉴赏反思来分析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如何通过美术鉴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