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经过否定性辩证法的批判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浸润得以形成,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方面关系为内容维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指向。自由劳动和科学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两条鲜明的逻辑线索,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生成理路中所蕴含的以唯物实践为主导的方法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指向为: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勇于改革,谋求发展;追求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等。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哲学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创立了自己"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再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3.
杨艳春 《教育探索》2008,1(3):98-99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依据,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指出人的本质具有现实性、社会性、能动性,应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性动因,以此形成了对人的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的观点为其阐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立了逻辑前提。一方面,与西方近代哲学家们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并从理性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不同的是,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与社会关系并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与旧唯物主义把人理解为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观点不同的是,马克思立足于革命的实践去理解社会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视角来把握人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强调只有消灭雇佣劳动,才能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分析和理解这种转折意义应从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目标指向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意义上来进行。将人的完善、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这三者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伦理道德观念展示的宏阔背景或根本内涵。而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克服道德说教,都是符合马克思的道德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人的和谐发展需要生命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评论》2007,(1):7-8
人的和谐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也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基础。可以说,人的和谐发展既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转折,他由古典主义转向了现代,转向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从现代主义者代表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这种转向就表现得更加鲜明:比如,当我们从此在的角度来翻译Dasein时,对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会有一种新的理解;当我们从技术的"集置"性来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时,就可以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原因;当我们结合海德格尔的"思"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时,也许能更好地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9.
从平面、静态的结构层面来理解和谐,往往流于在知识论层面维系人、自然、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平衡,它极易演变成一种观念上的权谋之术,从而遮蔽了和谐本身所应具有的生存论的底蕴.从怀特海过程思想出发,结合马克思对劳动、自由等概念的理解,可以实现一种从结构和谐到过程和谐的视角转换,如此一来,和谐就意味在冒险、创造、激情中造就具有强烈经验值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从平面、静态的结构层面来理解和谐,往往流于在知识论层面维系人、自然、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平衡,它极易演变成一种观念上的权谋之术,从而遮蔽了和谐本身所应具有的生存论的底蕴.从怀特海过程思想出发,结合马克思对劳动、自由等概念的理解.可以实现一种从结构和谐到过程和谐的视角转换,如此一来,和谐就意味在冒险、创造、激情中造就具有强烈经验值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类概念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及此前的一切哲学而具有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把自觉自由的活动当作类的生活和本质的主要表征,进而揭示出自然界是类的对象即"无机的机体",而社会即自我与他者的统一关系,既是类的存在方式又是类借以占有自己的自然存在的中介。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依据异化的扬弃与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揭示出伴随异化的劳动的发展,必然扬弃私有制和分工,必然扬弃劳动的异化,并通过遭受普遍奴役因此要求废除人间一切奴役制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必将实现人类解放,从而确立和实现类主体。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和归宿.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中国化视角下,论述职业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等途径实现学生的品格完善、智力增长、技能提高、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解读总是停留在政治的、社会的、阶级的角度和层面,忽视了其文艺思想中的人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关怀。列举马克思文艺思想中关于“人”的诸多论述,意在还原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人学思想,并试图通过这种人学思想的复归,能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人文精神的失落起到一定的匡正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批判共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并非凝固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无论在产业结构,劳动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乾的社会地位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社会实践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他的辩证法思想酝酿形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紧紧地抓住了人、人的本质、人的劳动和人的自我生成,突出了异化在否定的辩证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践辩证法。因此,马克思哲学应是实践辩证法而不应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一直以来都关注人的解放,而且关于人的问题的宝贵思想和论述很多。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就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包含了主题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全面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体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的阐述,可以归纳出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其主导原则和核心范畴,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必以历史的视角,梳理"实践观"嬗变的基本脉络。从亚里士多德始,经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马克思以批判的武器,建立了"科学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科学实践观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基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地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归为物质本体论,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重大误解。学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难看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超越了传统哲学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对立,也就是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更深刻的把握一定还要结合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综合把握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表述为劳动本体论,更契合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恩格斯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俞吾金《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到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也是谈论这一问题的。他的文章的观点是建立在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同质性和异质性等概念的不断偷换概念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混乱理解的基础上的;他的观点的实质是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归类为康德式的不可知论哲学,而这是没有文本根据的;因而他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启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差异”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述,本文辨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及其认识论的哲学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科学,通过围绕《资本论》具体分析说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著述,发现并且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原理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