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有一种观点认为,萨特的自由选择必然导致人的不自由;萨特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不自由观,这种观点是对萨特自由观的误解。萨特对于承担责任、烦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是注定自由的”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对自由即选择这一基本思想的表述和进一步展开。上述观点的种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2.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基本观点是,人作为存在者,是自为的存在、有意识的存在。在存在过程中,人进行自我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即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不仅在其哲学论著中得到详尽阐述,而且在他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形象、具体、生动而充分的展现。本文通过对《苍蝇》的赏析,分析了萨特自由选择理论的积极意义,认为萨特倡导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自己通过自觉选择的行动去模铸自己的生存价值,去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有助于人为获得有价值的本质而作出主观努力。同时,也分析了萨特自由选择思想的局限,指出萨特漠视个人和历史、时间的关系,脱离历史和社会孤立地研究人。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他们的活动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趋向和自由的范围等各个方面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现实中的人的选择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社会关系内的选择。选择是有限的,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萨特是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他在著名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阐明了他的自由观点。萨特认为人生活于世上并没有什么理由,人是无缘无故地被抛弃在世上。一旦这种抛弃实现,人就有绝对自由。自由不仅表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人与自身和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的意识将自身与世界分开,是人意识创造了人本身。自由归根到底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人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选择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萨特的这种自由观对后世起着极其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萨特的"自由"概念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绝对自由".因为萨特虽然在哲学著作中大力强调"自由",但是他同时也极力强调在"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这种观点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形象表现.理解萨特的观点,要从哲学和文学结合的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6.
如果撩开萨特哲学体系的术语与概念所组成的厚厚帷幕,用简明、通俗的话来说,萨特存在主义哲理的核心不外是“存在决定本质”与“自我选择”两大要义,即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在现实中,人进行自由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英雄的存在决定英雄的本质,懦夫的存在决定懦夫的本质,人在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也承当着自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自由”概念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绝对自由”。因为萨特虽然在哲学著作中大力强调“自由”,但是他同时也极力强调在“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这种观点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形象表现。理解萨特的观点,要从哲学和文学结合的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8.
自由问题是萨特哲学的中心问题,从前期的"绝对自由"到后期受到物质、社会条件限制的自由,萨特一生都在进行对自由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前后期不同的自由思想来追寻萨特探索自由的足迹,并以此阐述萨特自由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萨特哲学的中心是人生哲学,人的“自由”是萨特关注和研究的最核心问题。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的自由观具有绝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等几个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辩证地剖析萨特的自由哲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萨特:自由的神话到自由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萨特的自由观一直存在着两种误解:一种来自正统的理论家们,他们认定萨特鼓吹不负责任的绝对自由,是道德虚无主义者;另一种来自激进的青年们,他们视萨特为精神导师,奉其自由观为人生指南。其实,萨特的“自由”既不象后者所想象的那般宽广和美妙,又不象前者所臆断的那般放任和恶劣。它并不意味着行动上的任性随欲、无法无天,而是意味着意志上的无条件自主选择。它要受到处境的各种限制。它总是与责任形影相随,而责任常常重大得使人陷入焦虑中。萨特自由观的要旨是鼓励人们尽职尽责地充分发挥实践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读者来信”对作品进行批评、建言或表扬,推动作品的艺术再加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但同时,在倾斜的文学场中,“读者来信”遮蔽了作品内在的丰富性、差异性以及作品、读者与编者之间的矛盾,在泛政治化的场域中,也就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的美学价值,从而走向审美失衡。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是中国现当代名著改编的丰收期。由于受政治影响明显,这时期的名著改编在改编时间、原著选择、风格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向上展开:其一,将该思潮置于学科史层面予以探讨和学术定位;其二是将之置于80年代"思想解放"和"新启蒙"的历史语境中作考察,并与80年代现代化文学叙事和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的社会文化思潮相参照。这样的视角对个案的复杂性有所忽略。对"重写文学史"研究,应以深度影响当下文学史写作的"观念"为单元,考证一系列新时期文学学术思潮个案,探索各个文本之间的相应或对照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批评标准、理论导向和价值关怀作出评判。  相似文献   

14.
“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因为选本隐含且能传递选者的文学批评观。从选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管窥到当时社会语境的面影,看出作品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悟出选者的目的、喜好和文学观点。此外,对选本进行再批评,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独领风骚,古诗选本不胜枚举,而且各个选本又有所不同。从选本的差异中,我们可以发掘古代批评家借助“选本”这一批评形式表现出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观.进而探究“选本”这种文学批评形式的作用和影响,最终对“选本”这种直到现在仍然沿用不衰的文学批评形式和方法,形成正确的理解,获得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入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和《根》这三部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形象,探讨形成原因及其艺术价值,并指出这些黑人形象是沿着"之"字形的道路延伸、发展的,即《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人的文学形象揭露了奴隶制的野蛮残暴,而《飘》却表达出了对被打倒的奴隶主的无限同情,《根》中黑人的文学形象又再一次揭露和控诉了奴隶制。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40年代的《不了情》、《太太万岁》,到由许鞍华、林奕华、关锦鹏等知名电影人引领的“张爱玲影像热潮”,再到2007年捧得金狮奖的李安最新力作《色·戒》,张爱玲的作品似乎始终对电影界有巨大的诱惑力。张爱玲的作品在文学、电影两界长盛不衰。从电影改编的角度,我们对张爱玲主要文学作品中的电影特质进行诠释,可以通过这种特质产生原因的探寻折射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各家文学批评史较少提及陆云的文论观点,其文论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关系也基本上不予以关注。主要从陆云《与兄平原书》等论文书简入手,考察陆云与刘勰文学批评思想的联系与区别,阐明陆云"尚情"、"清省"的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思想形成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后者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超越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翻译理论重视对原作的忠实,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因素、时代要求的原因,译作难免对原作产生“偏离”、“背叛”——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文学翻译中也屡见不鲜。创造表明了译者以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成这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文章从英汉语文化背景差异、接受语环境层面简要探讨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