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冰岭道”作为沟通天山南北的重要交通道路,其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对《清史稿》中关于“冰岭道”于道光年间封禁一说提出质疑,并通过文献证明“冰岭道”并未封禁的史实;其次就“冰岭道”上的多种文化信仰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现象在于“冰岭道”地处天山南北不同文化地理区交汇处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王道”观是对孔、孟、荀“王道”思想的继承与整合。董仲舒的“王道”观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王道”是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实现“王道”是儒家学说介入现实政治的必然途径;第二,“王道”在政治实践上表现的是人之道,但在哲学来源上则源自于天之道,“王道”是以天道为仁作为政治运作的基础的;第三,“王道”在国家内部治理上要遵循以民为本的宗旨,把民生放在政治的首要位置;第四,“王道”的实施应表现为统治者的德性、官吏的素质、百姓的教化与社会的礼法及国家制度的统一,前者为“质”后者为“文”,前者与后者相互融汇,“王道”也是质文合一的产物;第五,“王道”的实施,固然以仁义为主导,但在对社会的治理上也不能忽视刑罚的作用,合理的社会治理应该是“德主刑辅”的模式;第六,在国家外部关系上,“王道”是处理国与国或中土与外夷关系的不二准则,“王道”的方式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第七,“王道”应以大一统作为追求的目标,“王道”是大一统的思想引领,大一统则是“王道”要达成的效果,用“王道”化成天下,内为万民敬慕,外为四夷宾服,成就天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界常常以西方的民主思想来理解孟子的王道主义。实际上,孟子的王道主义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君本论”,这种“理想化的君本论”作为“理想政治”始终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巨大的张力,从而对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尚书·周书》中的“道”概念内涵,包括“天道”、“王道”、“臣道”三个方面。“天道”是天体运行规律的意思;“王道”指君主治理国家的规范、法则;“臣道”指大臣处理具体政务时的方法。《周书》“道”概念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内涵的递进和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意识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商君书》政治辩证法思想包括 :“王道”和“臣道”既有所不同 ,又有共同的规则的思想 ;“富者必治 ,治者必富”等等关于政治和经济相互关联的思想 ;培育人民对敌人的斗争精神的思想 ;“治大国小 ,治小国大”的依法治国思想 ;“以刑去刑 ,刑去事成”的思想 ;“治宜于时而行之”的治道发展变化思想。其中的一些思想与其“观时俗”、“察国本”等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理论有密切关系 ,与对儒家的批评有相当的关联 ,与《老子》的辩证法也有所关联 ,与兵学思想有密切关系 ,并且对《韩非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法治”,呼唤一整套法律制度的建设。而法治的关键在于民众心中怀有对法律的信仰。在当今中国,人们心中的法律信仰尚不完善。笔者试图从中外比较、历史和现状分析等层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探索当前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先秦道家关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总结了“无为而治”,“案法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这种以“循道”为特征的政治思想及其“以反求成”的思维模式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历史的记忆功能开始“退化”,一些年轻人患上的“历史健忘症”伴随着“信仰丧失”的危机日益恶化,出现了病人膏肓的精神颓废或心灵感受迟钝的病变。不少年轻人甚至忘却了他们今天赖以生活的幸福时代正是由上一代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仁人志士所铸就,反而以丢失“历史记忆”或“历史意识”而沉沦在物欲横流和精神空虚的“物质主义”生活引以为时尚。目睹这种现象,“触摸历史”和“回归历史现场”的呐喊接二连三地响起,犹如历史良医不断开出的苦口良药,旨在治疗一些人的“历史健忘症”,拯救一些人对精神追求的“信仰遗失”灵魂。黄现瑶遗作《韦拔群评传》,便是对这种时代呼声的回应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校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既有为世人敬仰的优良传统、治校方略,也沉积了很多旧观念.“人治观”即为其一.所谓“人治”指的是下级对上级,置法规干不顾,不管是否符合规律。是否符合实际,也不管正确与否,仅以上级某人意图办事,甚至看上级脸色行事:上级对下级把自己的谈话和意见都奉为“指示”.不管是否有悖干法规.都得听我的,一律照办。两者相比关键是上一级的执政者。在  相似文献   

10.
传统法律中的"综合为治"包括:人治与法治结合,治官与治民统一,审判与调解并举。"综合为治"的形成既有思想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综合为治"对和谐安徽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安徽要坚持依法治省与以德治省并举,依法行政与依法反腐并行,迅速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结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依据汉代史料,对道教产生的诸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探讨.文章认为至少至汉后期,已有了普遍的“黄老道”信仰;“天师道”与“太平道”不仅信仰相同,都是信奉黄老道,以黄帝、老子为崇拜对象,而且组织形式也相同,一为二十四治,一为三十六方;《老子想尔注》、《太平经》这两部经典不仅是反映道教教理、教义、教规的经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当时一些教派的行为实践相结合.以上这三个方面是道教在东汉后期形成的标志.道教产生之后,才正式形成真正的神学宗教,真正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这是历史的进步,有一定的“统一”作用,对社会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只有人治没有法治,皇帝一人说了算,金口一开,没有商量和收回的余地。由于对人治的贬斥,从而对历史上的清官和历史研究中对清官的肯定也加以非议。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不是也有过如何进行统治的争论吗?是行王道,还是...  相似文献   

13.
柯旭东 《文教资料》2010,(14):86-89
浙江温州洞头妈祖信仰属于妈祖次生文化现象,这个号称百岛之县的洞头列岛有妈祖庙近二十座。这里不仅有祭拜妈祖等信仰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具有海岛特色的民俗与文化。本文是东沙妈祖宫对外“迎火鼎”民俗活动的调查报告.包括东沙妈祖庙形成历史、庙宇环境、“迎火鼎”、贝壳舞等衍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作为第一个将儒学推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其思想的系统化程度前所未有。董仲舒全部思想内容的主旨在于其王道论。董仲舒结合汉初社会现实,融合先秦王霸二道,形成了全新的王道理论,而对“王道”概念内涵的把握则是解读董仲舒新王道思想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治理观上,学者们一般争论和探讨的话题都在"人治"和"法治"这两个词上.与此,多为论述人治与法治的对立统一,国家治理应当寻求两者的平衡点;抑或是有人绝对的将人治与法治完全分割开来,认为现代社会就应该是法制的社会.这些不同的观念导致了不同的关于国家治理的政治理念的产生.本文试图跳出这样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观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联系和分析,认为适合中国的国家治理之道不再与人治与法治的分离与合流,而在于治人与治国统一,礼治与法治统一,隆礼重法,身国共治.  相似文献   

16.
清代,台湾信仰城隍的人很多,分布范围也较广,城隍信仰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这种信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大陆地区城隍信仰的历史十分久远,唐代时各地陆续兴建了不少城隍庙,宋代对城隍的奉把遍及全国,明代时城隍庙信仰经统治者引导和规范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信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湾城隍信仰的历史并不长。迟至明末,首座城隍庙才在台湾出现。这便是《台湾府志》上所指的“府城隍庙,在府署之右,伪时所建……。”①此处的“他时”系清代官方史家对明郑政权的指称。早期台湾的城隍庙规模较小,信仰人…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作为第一个将儒学推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其思想的系统化程度前所未有.董仲舒全部思想内容的主旨在于其王道论.董仲舒结合汉初社会现实,融合先秦王霸二道,形成了全新的王道理论,而对“王道”概念内涵的把握则是解读董仲舒新王道思想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国乃是一个重人治而轻法治的国家。“人治”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之所以根深蒂固。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一是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二是其君主专制制度;三是其“内圣外王”的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9.
张中梅 《留学生》2010,(7):20-20
古人道.“师夷长技以治夷”。海归从政始自清末,辉煌于民国,黯然于“文革”.复兴于当代.每一代留学生均是时代进程中冲关夺隘的急先锋和生力军.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完成着中国全面超越发达国家的使命。与历史上叱咤风云相比.当代海归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是专业技能与先进理念,改革开放后的一大批海归更是中国现代发展的栋梁。  相似文献   

20.
试谈李贽的民本位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李贽任姚安知府时期辨析“君子之治”与“至人之治”到暂居山西沁水坪上村著《明灯道古录》阐发“以人治人”说的思想发展过程 ,论析李贽的政治思想 ,将其定位为“民本位”。民本位政治思想 ,要求施政从民之欲 ,顺民之性 ;认为施政者只是“为民”而立 ,其职责只在察民之所欲 ,从民之所好 ,施政者与庶民之间 ,并无尊卑贵贱之分。由民本位政治思想出发 ,李贽对封建社会的礼乐刑政进行了严正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