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字海辨正     
关于“诸”字请看例句。①、“……指令、函电,全部公诸于世,诉诸国联。”(《于凤呈智救张学良》)②、“每逢新春佳节,呢凤呈祥’一词常见诸寻常百姓的家门上或见之于报端。”(《何谓“龙凤呈祥”?》)“诸”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兼词,为“之于”的合音。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弓险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等。因此,第1例的“公诸于世”的“于”字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因“诸”字已是“之于”的合音;“诉诸国联”的“诸”字是用得对的。为了避免前后句的重复,“公诸于世”可改为“公之于…  相似文献   

2.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向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并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为清人赵藩撰并书。赵藩(1851—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庵,晚号石禅老人,白族,云南剑川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十一月上旬,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游览武侯祠,追思诸葛亮治军理政的成绩,并联想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此联。屈指算来,至今已百余年了。联语虽意在“讽谏”,但客观上却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  相似文献   

3.
田同之字彦威,一字在田,山东德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其晚年所作之《西圃词说》,于后世影响极大。但正如田同之《西圃词说自序》所说,此书乃其"追述所闻,证诸所见,而诸家词话之切要微妙者,又复采择之,参酌之"而成,并  相似文献   

4.
王学华 《新闻三昧》2006,(10):19-19
读书写作,常常会碰到一些拿不准的东西,从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释义到一个典故的由来、一段诗文的出处,有时单凭记忆确实很难把握,弄不好还会张冠李戴,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的、荒唐的低级错误,不仅会贻笑大方,而且也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常将辞书放在案头。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成语,以往人云亦云,并没有感到它有什么不妥,可仔细推敲,又发现这“皮匠”和诸葛亮真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仔细查阅字典词条,才发现与“皮匠”同音的还有“裨将”一词。“裨”是个书面语,有“辅佐的”和“副”两个义项,“裨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悠悠岁月,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每一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恐怕谁也不会忘记蜀国的马谡。这位不到40岁就当了“参军”的人,刚愎自用,玩忽职守,最终导致了“汉中咽喉”街亭的丧失。由于他的失职,不仅使诸葛亮军出兵祁山,北伐曹魏的计划再一次落空,而且险些造成全军覆没,在山穷水尽时、亏得诸葛亮灵机一动,唱出了“空城计”,  相似文献   

6.
“风马牛”这个词还真有点“魅力”,人们在写文章、谈话甚或在报告、演说中多有使用。大概是因其通俗而又谐谑,易写易记之故吧,时不时地总会读到或听到“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之类的话。但“风马牛”典出何处?每个字特别是词头的那个“风”字是什么含义?却未必是每个使用者都知道的。  相似文献   

7.
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 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 (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 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 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 “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 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 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 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  相似文献   

8.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报刊上能够被“推出”的东西渐渐地多了起来,大到一台晚会、一部巨片和一套机械设备,小到一盒磁带、一本书或一粒药丸,等等,大有一推之下,万物皆出之势。据查,“推出”一词本意是指用双手(或单手)作用于某物(多从其背后),使之能让人看见。而把它的使用范围扩而广之,作用于物品,甚至是看不出的东西上面,则发源于港台报刊,彼地报刊上多有“推出力作”、“推出新人”等字眼,且常常喜欢冠之以“隆重”二字。  相似文献   

9.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8,(5)
自汉诸家遍注群经以降,历代注疏古籍者无外乎从字之形、字之音、字之义三者统考之,至清之煌煌乾嘉学派将其推至高峰,并称之为“小学”,可誉为蔚然大观矣。今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下简称:82篇)之研究,为辨其真伪,定其精华,纠其误讹,殆仍当循文字、音韵、训...  相似文献   

12.
报紙上的国际新聞里,經常可以看到“支持”和“拥护”这两个词儿。由于这两个词意思非常相近,又都是双音词,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值得注息。据古书記载“支持”(古代只用单个“支”字)是支撑、支架的意思。《左传》定元牟說:“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国语·越语》中有“皆知  相似文献   

13.
《新闻通讯》八六年十二期《杂谈编辑集纳性来信小专栏》一文中写道:“许多读者,是在被所见所闻所感动、激怒、启发,觉得必须让报社知道,最好能公诸于众,让众人评说,才给报社写信的。”此处误用了文言兼词“诸”。所谓兼词,即指文言里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意思和作用的字。  相似文献   

14.
老子姓“李”,叫李耳,外字聃(外字如同外号,诨名)。何以又叫做“老子”呢?有些学者认为,古代早先只有“老”姓,而无“李”姓。“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①但《史记》明说老子姓“李”,如果司马迁的记载并没有错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李耳长寿,②外字“聃”,所以人们称他为“李聃”。“老”是寿老之称,不是姓氏之称;出于崇敬,后来又在“李聃”称呼的基础上称其外字,而缀以“子”这一尊美之词,所以便有了“老子”之称。老子,字伯阳,楚国苦县(今…  相似文献   

15.
我是“档”字,与“案”字结合组成“档案”一词,与“法”字结合就形成“档案法”这一有权威的法规名称,若与“事业”一词组合又形成档案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档案事业”一词,我还拥有一支人员众多的档案工作者队伍,要说我的“名气”够大了,“地位”也够高了,但使我深感遗憾和痛苦的是,在我尊敬的档案工作者中,竟有不少人把我的音读错了,我  相似文献   

16.
咬音嚼字     
咬音嚼字●胡晓青【太原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文,以此,琢磨字、词、句、文写得对否、用得妥否、解得好否的事,当为咬文嚼字。本文则为字音字义字式而作,由字而音,由音而义,由义而“式”,某字之音如何读为对,某字之音含有何义,某音之字怎样写为合“式”,即...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文字的味道》是一本专门讲述汉字的笔记类读物,作者郝铭鉴是《咬文嚼字》杂志的主编。书中内容经过精心梳理,十个章节,百篇短文,但都不离其核心:咀嚼文字之味。作者十余年往来穿梭于字海词林的生涯,在本书的章节标题中也可一窥:“醉里挑灯辨字”“梦中徘徊词林…”“且来街头论语”“广告犹如‘蟹教’“规范仍需努力”……“醉里”“梦中”见其用心之深,“街头”“广告”见其用心之广,“规范”则见其用心之苦。  相似文献   

18.
性别与传播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介绍了“性别传播”研究这一传播学“边缘”学科的历史兴起、研究领域及其对传统学科的挑战。它 70年代兴起于西方 ,有三个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女性传播者、传播内容、女性受众。需要强调的是“性别”一词特指社会性别 (gender) ,而非生物性别 (sex)。性别研究进入传播学研究的时间虽不长 ,却因其独特性和批判性而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与字不同,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不止一个字。例如“奶奶不看电视” 这句话共有六个字,但却只有“奶奶”、“不”、“看”、“电视”四个词。这是因为,“奶奶”之“奶”,一般不单独使用;而“电视”的同义决不等于“电”和“视”这两个字义的简单相加。在这时候,“奶”、“电”、“视”三个字都只是构词的备用单位,简称“语素”。 关于词的知识,掌握的重点是对词义的理解和词的分类。 理解词义是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前提。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是指词的词汇意义,亦即与同的语音形式结合…  相似文献   

20.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学史编号: “新闻”一词的来历英语“新闻”一词,源于希腊。德语“新闻”一词,是由德国北部的俗语“报道”演变而成的。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新闻信”。我国“新闻”一词的出现早于西方。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闻”字,“新闻”两字连用,则见于唐朝:“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