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在现代科技商品经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科技商品的堆积,而单个的科技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从马克思商品理论和劳动价值论的维度看,科技商品的"二因素"是科技使用价值和科技价值。科技使用价值是科技商品的基础性因素,它主要是从"物"的属性方面对科技商品进行考察的结果,它所展示的是科技商品的"物"的属性,在实质上所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科技使用价值与一般物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即"科技使用价值之一般",同时又表现出自身的独有的特征即"科技使用价值之特殊"。科技价值是科技商品的核心因素,它主要是从"人"的属性方面对科技商品进行考察的结果,它所体现的是科技商品的"人"的属性,在实质上所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科技价值与一般物质性商品的价值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即"科技价值之一般",同时又表现出独特的属性和特征即"科技价值之特殊"。作为科技商品"二因素"的科技使用价值和科技价值,既相互区别、各不相同,又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科技商品,因此科技商品是科技使用价值和科技价值的辩证统一体。而这种辩证统一性,是从"物"的属性和"人"的属性相统一的角度进行考察的结果,在实质上体现的是科技商品之"物"的属性和"人"的属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科技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学校管理在不断发生变革,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一、人文化趋势人文管理主张以管理关系中人与文的关系、人与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的过度发展会导致科技异化,而科技异化又会引起人的异化,人的异化也会反作用于科技的进一步异化。科技与人文的分裂是科技异化的一个原因,这种分裂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加剧不平等现象及人类精神逐步的匮乏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地探讨科技与文艺的关系,论文从马克思"物"的理论视野出发,全面梳理并得出了他有关物与人关系的基本观点:物的发展推动了人的劳动能力、需求以及才能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丰富,使人们拥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相应地,分别作为物与人的具体表现形式,科技与作家艺术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也可以由此推导而出: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作家艺术家文艺创作能力、审美需求以及艺术才能的发展,带来了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与读者观众、整个社会关系的发展,使他们获得更多自由支配时间以提高自身的文艺素养。物对人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科技对作家艺术家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尽管它们可能分别对人和作家艺术家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这一结论为现代化发展与文学艺术关系这一更带普遍意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5.
科技之于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然而,科技的二律背反使人们不得不明确科技在另一层面的巨大作用:传统的人文生态受到史无前例地挑战,科技异化下的人们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维度上深陷困境之中,且于日常生活中在精神和心灵上呈现出焦虑与困惑之症。电影《手机》不仅凸显出各色人物在科技异化下的伦理困境,而且昭示出缺失主体责任的拯救之途及表征无力拯救的逃避症候。对该影片的再解读蕴含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科技商品拜物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本来是人创造的产物,创造它的目的是要它为人服务,然而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它却反过来控制人、支配人和统治人。科技的巨大功能使人们产生了"科技无所不能"的神秘感觉,在心理上形成了类似宗教崇拜一样的知觉状态,这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所特有的科技商品拜物教现象。科技商品拜物教在实质上是科技商品作为"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看,它既不是来源于科技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科技商品的价值规定,而是来源于生产科技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和科技知识作为商品时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新时期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要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途径,一是应将科技伦理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加强科技伦理教育与科技伦理的舆论宣传,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科技的发展越发偏离轨道,产生了与人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本文以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为切入点试图建立21世纪科技与人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人机工程是工业设计人文关怀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20世纪椅子的设计发展史,可以看出科技与人体亲和力度在不断地完善。科技以人为本,科技发展就是使工业产品与人的关系不断地亲和乃至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在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生态伦理问题也被现实问题不断推进发展。提到生态伦理问题,就必须面对生态伦理中涉及到的三个维度:生态、科技与人。生态为科技所破坏,科技为人所利用,而人又必须以生态为依托而生存发展。应分别站在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生态伦理中这三者的关系,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涵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对核心关系;其次要剖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偏差,突出表现在人的价值取向、教育发展过程和思想内涵表达三个方面;再次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的启示,即准确定位人们的价值观、创新教育客体主体化模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之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人文精神富矿。大力弘扬古典诗词的人文精神,可以避免青少年学生在技术理性、实用至上的商品经济时代,沦为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心理残缺灵魂荒芜的技术人、工具人。用古典诗词长时期地熏陶濡染广大青少年,一定能收潜移默化之功,渐渐变易他们的精神风貌,使他们健康成长为一代气质高雅、人格健全的新型公民。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进了一个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时代,然而在人类期望通过科学技术获得更大利益的同时,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与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从内在本性上看,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一个社会只有同时倡导、高扬科学与人文,才称其为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实现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正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如何使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或服务于人类福祉,已经成为当前人类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从这一问题的提出,即从现代科技中人文关怀的定义、对科技人文关怀的匮乏,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辩证关系,科技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何以可能以及科技活动中人文关怀的原则和内容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期对人类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为之作出自己的努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空间的破坏,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人与社会的异化和传统伦理道德危机等诸多困境,这源于科学技术复杂的二重性,科学技术背离了服务于人的初衰,遗忘了人的本质,人既是知识主体又是道德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对待科学技术要防止三种错误取向,唯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关键在于以人文主义精神指导科学技术,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指归。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有其独有的内涵。仅仅从历史创造者的合目的性的维度出发,无法得出"以人为本"。在与"合力论"以及两种生产理论的关系中,历史唯物主义业已提供了走向"以人为本"的历史动力。社会历史正在现实的发展中召唤着"以人为本"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歌中“尔汝群物”的现象,体现了诗圣“民胞物与”的仁者胸怀。宋明理学家长于体认诗圣人格,在他们看来诗圣的“尔汝群物”情怀正是宋明理学尤其是心性中和哲学“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命题的生动注脚。同时,“尔汝群物”的宇宙情怀与现代生态伦理中的“我一你”关系也是相通的,面对今日严重的生态危机,儒家人文主义的这一思想尤其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信息化,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既给教育带来了高效益,又带来了一定程度上人文关怀的缺失。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要从高技术、高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倡导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建“对话式”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今人本思想比较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世纪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有适合现代社会的人本思想的指导 ,这种思想应是在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就拟从中国古今人本思想的比较中更清楚地去认识现代人本思想的内涵 ,以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契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两个系列的价值观念 ,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 ,是人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 ,人们以前并没有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契合起来 ,协调和发展好两者的关系 ,致使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社会的危机。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契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并在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分析中指出了这两种精神契合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界定了人文精神的概念内涵之后,重点对世纪之交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尤其是精英文学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现进行了考察。论者认为,这种人文精神在它最初的发韧阶段,是以人文与政治合一即人文政治化的形态出现;到了80年代,逐步向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的人文复归;至90年代,社会本位让位于经济本位,个人本位则变成了形而下的私人化话语;近几年在反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人文精神与现实主义精神接轨的新机。文章最后,针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客观现状,论者进而将当下及未来人文精神发展的难点归结为如下三个悖论1.人本与民本;2.拯人与拯己;3.解放与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