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井上靖作为日本著名的历史小说家一生笔耕不辍,其创作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更是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历程从最初的短篇尝试逐步迈向长篇创作,情节设置也逐步走向成熟和巧妙。他创作的历史小说由注重情节的引人入胜逐步上升到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就其创作历程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李劼人表现四川辛亥革命历史进程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是五四后最早出现的新长篇历史小说。本文不准备探讨李劼人历史小说在语言、体例等方面显而易见的革新,而集中从创作模式这一角度着手,谈谈李劼人对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传统形式的根本性突破,以及这种突破为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带来的新风貌,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李劼人作品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显克微支的长篇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无论就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都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不但在显克微支的全部创作中,而且在波兰文学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愧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显克微支创作这部爱国主义的长篇历史小说的年代,正是波兰人民在沙皇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世纪出现的现代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等几种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历史观念进行粗略地扫描,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郭秋良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皇帝》问世了。这是近年来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又一丰硕成果。对于康熙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出于种种禁忌,文坛上几乎无人问津。《康熙皇帝》的问世,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作者以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否定了以往在帝王题材创作上种种非科学俗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更填补了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一段空白。 《康熙皇帝》是作者潜心创作的多卷集巨著,现在出版的仅仅是第一卷——《宫廷除奸记》。在这一卷中,作者以康熙少年时期的活动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十七世纪后半  相似文献   

6.
盛夏 《怀化学院学报》2005,24(6):144-144
20世纪80年代,湖南就有任光椿的《戊戌喋血记》、《辛亥风云录》、《五四洪波曲》;90年代有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涮》;新世纪伊始,与之相衔接的是舒绍平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范仲淹》和《夜郎风云》。舒绍平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芷江县文联主席,他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全书56万字,已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无疑是湖南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新的收获,也是我市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7.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在“四大奇书”之中,《三国演义》总的成就虽然远不及《红楼梦》,但它仍不失为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杰出代表。这部小说不仅集中了古代“讲史”小说的优长,而且把虚(虚构)实(历史)相兼的历史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蒋和森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风萧萧》,是继姚雪垠的《李自成》之后,近几年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百花园里又一个可喜的收获。《风萧萧》是以唐代末年王仙芝、黄巢起义为题材的多部长篇历史小说《冲天记》的第一部。全书三十二万多宇,共分二十八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长、中、短篇小说新作如云,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使我吃惊的是马云泰的长篇历史小说《王莽与刘秀》(中原农民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 说吃惊,并非夸张,因为作者马云泰是我的老同窗,三十年前我就了解他。据我所知,他一直和文学无缘。粉碎“四人帮”之前,根本没有雅兴染指文学。况且,他一直作党务工作,当过多年县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如今,年近半百,突然冒出一部厚厚的长篇历史小说,怎不使我吃惊呢? 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与近年来不少用“意识流”反映“自我”和“性心理”的作品相比较,显然是属于正统的民族传统的格调。这部长篇处女作,一上市就被争购一空,已说明马云泰创作长篇小说深受欢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创作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准确把握历史小说的本质特征,将其定位于小说艺术的范畴;第二,遵循实虚结合的创作原则,使历史小说作品既具历史本真又具艺术价值;第三,克服虚妄附会和艺术构思贫弱两种错误倾向,提高历史小说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1.
《长城万里图》和《新战争与和平》是新近出版的两部长篇抗战历史小说。本文从创作原则和指导思想、庞大的艺术结构及独特的典型塑造三个层面对这两部史诗性巨作进行宏观审度和微观透视相结合的比较评述。充分肯定了两部作品对我国当代战争历史小说创作的崭新开拓,并作出两部长篇的历史认识价值高于艺术审美价值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碰撞和大融合时期,是现代小说的黄金期。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为我们掀开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新的一页。他的历史小说创作以现代视野审视历史、融贯古今,解构人物,艺术手法别具一格,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历史厚度,又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思索,独成一体,成为20世纪现代历史小说创作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又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它的出现,确立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并从三个方面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树立了仿效的榜样:其一,民间立场与良史精神相结合,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二,虚实相间,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取之于史籍,具体的过程、小的插曲和次要的人物则不妨向壁虚构,成功地处理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第三,灵活运用了传奇手法,突出了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4.
评价学的标准是艺术的感染力与其感染人的程度。《三国演义》的大量情感描写表明,作有意以情感人,以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渗透弥漫于全书,使这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历史小说,又从哥德《浮士德》、司汤达《红与黑》等成书情况看,《三国演义》是根据于前代资料而由罗贯中个人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表明: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二月河、唐浩明等人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研究的梳理,指出学界对历史小说研究中"大众"视角的缺乏。"大众"视角包含着具体的诗学意蕴、观念意蕴和接受图景,它不仅是研究视角的转移,也包含着研究者身份认同的调整和研究过程拓展的必然,这在历史小说研究中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姚雪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此方面同样也卓有成就.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后者在对前人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超越与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理念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同俭 《保定师专学报》2001,14(3):65-67,74
谈歌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家园笔记》是由他多年创作的若干短篇笔记小说撮录连缀而成。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历史与现实穿插交织的 手法,借历史来观照反思针砭现实,启发当代人去寻找丢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姚雪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此方面同样也卓有成就。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后者在对前人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超越与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理念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魂荡华蓥》是傅德岷的一部优秀长篇革命历史小说。小说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人物造型上:第一,在人物的总体设计上,巧妙地梳理了原型、主体、形象的关系;第二,在人物的具体刻划中,采用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方法,改变了以往革命历史小说在人物造型上的单一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吴趼人一生创作了《痛史》、《两晋演义》、《云南野乘》等三部历史小说,并在《两晋演义序》、《历史小说总序》、《月月小说序》等评论中专门阐发了他的历史小说观。其历史小说作品及其历史小说观,对明清历史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既有所承继又有所革新,显示了晚清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