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女孩皮科拉梦想拥有蓝眼睛而最终精神失常的悲剧故事.以荣格的性格决定命运理论分析这部经典作品中两个黑人女孩皮科拉和克劳迪娅不同命运的根源,可以发现在白人主流文化下,作为弱势群体的黑人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养成怎样的性格特征,是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生存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黑人女性渴望翻越种族歧视的藩篱获得白人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她们渴求摆脱性别歧视获得社会的认可。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的四位黑人女性的分析,展示她们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1931~)于1970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反映了后殖民语境下的种族压迫与反抗的主题。通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比,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和两个家庭的对比,号召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抵制白人主流文化,培养黑人民族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该作品中,托尼·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展现故事的线索与脉络.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旨在揭示美国主流价值观对黑人造成的人性扭曲及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5.
莫里森的作品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而其中探讨的文化民主思想理念则与黑人音乐中隐含的自由、开放、动感、民主等思想息息相通。本文从音乐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的视角评论了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认为《爵士乐》和《最蓝的眼睛》在布鲁斯音乐这一层面上从叙事、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互文。  相似文献   

6.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作品一直倍受瞩目。其小说《爱妻》营造了在美国社会中,一个多种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家庭。小说分为两个部分,采用了不定式内聚焦的叙事视角。颇具特色的叙事艺术对于作者的反本质主义身份观在作品中的渗透与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反映的就是饱受摧残的黑人种族在奴隶制被废除后所经历的苦难。这篇小说人物众多,结构复杂,莫里森以丰富的表达手法为读者表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宠儿》中女主人公赛丝的创伤表现进行分析,再深入剖析她内心创伤的恢复过程,进而窥探托尼·莫里森的写作思想以及作品中的黑人精神。  相似文献   

9.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主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命运以及白人文化霸权下众多黑人迷失身份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悲剧由一个黑人小女孩追求蓝眼睛而引发。本文从该作品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蓝眼睛"的象征意义入手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黑人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才能在白人社会中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黑人男性成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男主人公奶娃如何在南下寻宝旅程中日渐成熟,从一个黑人纨绔"富二代"成长为担当家族种族大任的成熟男人,以及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藉此试图构建黑人精神家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非裔美国文学,也称黑人文学的历史相当漫长,名家名作不计其数。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受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影响,莫里森常把黑人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融进作品中,她善于熟练地运用黑人语言和对话,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在莫里森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宠儿》创作思想深入,创作技巧独特: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理想、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反复、时空顺序的颠倒错位、魔幻与荒诞尽情地融入,泛中心、多线条的小说主线—点、线、面交织。莫里森为《宠儿》编织了一张网,这张网涵盖了有色人种的苦难史,记录了黑人传统、黑人性格以及黑人美学。《宠儿》告诫黑人根据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白人的标准去找寻失去的爱及自我。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从历史、爱、种族苦难等多重视角,对美国主流文化下,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对黑人女性心灵的压迫和扭曲,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为她们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获得解放的光明之路。只有整个黑人民族团结起来,反对压迫和种族歧视,才能争取美好的未来,创造人人平等的公平社会。本文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该作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从黑人自身的生活角度出发,真实地揭示和反思种族主义,展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一个自卑自恶的群体。通过呈现一些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莫里森呼吁每一个黑人都应更加自觉地学会欣赏黑皮肤所蕴涵的美,这才是树立民族自尊,保存民族文化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4.
《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赫斯顿打破了卑贱的黑人妇女形象的固有模式,塑造出一个在二十五年间三次婚姻中不断寻找自我的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珍妮。小说为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奠定了框架。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捷思名·伍尔德的作品《salvage the bones》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角度、"黑人性"之语言、自传之内容和断续的叙事方法,形象地描绘了美国南方农村社会下层黑人的穷困生活以及黑人们的生活体验,展示了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种族主义且给黑人群体有巨大伤害的真实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现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无论是他的长篇巨著还是短篇小说,都受到国内众多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从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一支给埃米丽的玫瑰》和《沃许》入手,希望能围绕小说中展现的社会冲突、宗教文化以及叙事情节等方面,对其小说罪与罚的情节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17.
《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代表作,小说以书信体的格式描述了一位逆来顺受的黑人女孩如何演变成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该小说是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挖掘,分析其身份认同的渊源和表现,进而研究沃克黑人女性意识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优秀的长篇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仍继承了其一贯的创作视角与倾向,将目光聚焦在黑人族群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困境上,审视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融合与排斥之间的矛盾冲突,令生活于美国的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这部作品,生动并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族群所面临的这一问题,也展现了作者对黑人精神归属与身份认同路径的探求。  相似文献   

19.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理查德·拉索擅长以真实细腻的手法刻画美国工业小镇的生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叙事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从多元叙事视角分析理查德·拉索的《叹息桥》,从中寻找《叹息桥》的创作风格以及其超越传统叙事视角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本文认为,这部反映黑人社会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其"寻根"主线故事背后构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女性角色争取权力的形象诠释有重要的联系,文化传统与女性主义成为建构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