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弃医从文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家族文化背景对鲁迅的精神文化个性和行为倾向有重大影响 ,促使他离家外出求学。精英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启蒙 ,改变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开始了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 ,从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留学日本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 ,不断汲取、改造、整合中外文化和超越自己童年生活的负累 ,作出了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 ,完成了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构成十分复杂,在启蒙救国的表层动机之下潜隐着两个重要深层动机:一是要渲泻自己积郁已久的精神痛苦,为心灵寻求长久的栖息之地;二是满足其既要"英雄"又要"稳当"的深层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王琦 《甘肃教育》2009,(8):19-19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4.
赵悦琳 《新读写》2014,(9):64-64
我心中的鲁迅,如那盏冷冷的明灯,更似那团小小的火苗。其实,我心中的鲁迅,和大多数人对鲁迅的印象大概是一致的。一字胡,竖直的头发,严肃,不苟言笑,弃医从文。毫无疑问.鲁迅是他那个时代一盏冷冷的明灯。他以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以一种最为犀利的笔锋,以一种独特的、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去选择很难,改变选择更难,但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鲁迅,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的思想、灵魂,进而改变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路书香     
2014年2月21日晴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们不管这句话在今天的意义是否积极,但我们必须承认读书的重要性。在那淡淡的书香中,我被鲁迅的精神所折服,面对国破山河的中国时局,一个一心为民的灵魂再也按捺不住,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笔为枪,字字透露他对敌人的憎恨,揭露封建的虚伪,《呐喊》是他的愤怒,《彷徨》是他的忧愁,那天,我读出了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7.
五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从反传统到返传统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8.
张海迪阿姨曾经说过:"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小船,梦想是小船的风帆。"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了《放飞梦想》这本书:追求梦想的医药大师李时珍,弃医从文、志在唤醒国民的鲁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梦想没有终点"的刘翔……这些人的事迹时刻  相似文献   

9.
鲁琢 《考试周刊》2011,(52):56-56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社会的进步不只限于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物质的极大满足和丰富。社会的进步极大地表现在文明进化的程度。鲁迅曾经为了改变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面貌而弃医从文。精神食粮的影响对每个人乃至于社会都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教书是为了育人。教鲁迅的《藤野先生》,主要是要让学生感悟出救国救民的强烈爱国之心。本文从鲁迅的人生经历发掘出了其深沉的报国之"惭愧",给学生乃至所有读者延伸了一个更广更深的沉思之天地。  相似文献   

11.
《藤野先生》一文闪烁着作者爱国的思想火花。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也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与他的“反清思想”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仙台医专给自己的“优待“,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匿名信和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极为愤慨的情绪;作者最终“弃医从文”,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  相似文献   

12.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20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变国民精神。作品介绍:本书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10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13.
凭心灵选择     
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择。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前些日子,在看陈寅恪的著作——些唐宋史论及《柳如是别传》。我感慨于陈寅恪坚硬的品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动乱中,他又写下  相似文献   

14.
也谈鲁迅的“弃医从文”江苏江都一中卞幼平每每听老师讲授《藤野先生》时,总是发现他们这样教育学生: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看到国民精神的麻木,决心弃医从文,以唤醒民众,这正是我们应该向先生学习的地方。今天许多人在演讲中、在论文里也常引鲁迅的“弃医从文”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22,(1):53-57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从思想改造入手的具有文学启蒙性质的“社会改造运动”。从早期的经历到“五四”文学的启蒙体验,沈从文从改造社会和国民的向度上理解了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并开启了人生的“从文”之旅。其个人的特殊体验契合了“五四”多元思潮的律动。由于都市生活的强力压抑,激发与激活了几千年巫楚文化储存在沈从文脑海中的文化基因,唤起了对湘西文明的皈依与诉求,并引发对所谓都市与乡村文明的另类启蒙与现代性批判。“五四”时期是沈从文“从文”的人生转折与起点,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他成就了作为文人的自己。  相似文献   

16.
唐书哲 《新高考》2014,(10):19-23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rn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出生于巴黎的英国律师家庭。毛姆父母早亡后,由伯父带回英国抚养,在伦敦国王学院学医,后因文学创作成名,遂弃医从文。毛姆一生游历广泛,经历丰富,一战期间曾和海明威等作家一起为红十字会开救护车,1916年-1917年为英国做情报工作,足迹远至欧洲各国、俄国、印度和东南亚,毛姆的工作经历和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对他的文学创作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的发展过程:从背叛旧式教育到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进而“弃医从文”,立志做“精神界之战士”。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变迁,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沉浮是鲁迅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的外因,其内因则是怀疑态度、叛逆性格、忧患意识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8.
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的思想、灵魂,进而改变整个社会。鲁迅的敌人就是封建礼教、黑暗现实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鲁迅与它们格格不入。鲁迅的议论文、杂文、散文和小说总是表达着深刻思想:批判丑恶,揭露现实,唤醒民众,呼唤民族觉醒。我们在阅读、理解中学教材中鲁迅各类文体作品时,应该研究性地做到:一.抓住鲁迅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残余,新旧交替,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后,"文学家"沈从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放弃了文学创作而转行进入历史文物研究领域,沉潜到历史深处.其弃文转行的内因首先是他对自己坚守了十余年的民间写作立场进行了质疑与反思,使<长河>以后的文学创作陷入困境.其次是随着1949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变得不合时宜而遭遇挫折,最终使他不得不弃文转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