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锡治 《新闻传播》2012,(6):252-253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电视新闻同期声采访让被采访者"照稿念"的现象有增无减。新闻采访的这一怪现象居然还很有生命力——一些图省事的记者将让被采访者"照稿念"这一做法当做快快结束采访的"捷径",乐此不疲地运用它。正是这种令电视受众看了反感的"照稿念",给新闻的真实性打了折扣。在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今天,有必要将电视新闻同期声采访"照稿念"的现象剖析一下。以求这种"图省事"的做法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尽快"消失"为宜。什么是"照稿念"?笔者认为所谓"照稿念"是指在  相似文献   

2.
时下,在这一片热热闹闹的新闻改革中,有一些地方让人多少感到些许“浮躁”,有“舍本逐末”之嫌。 其一是“同期声”采访的滥用。 在一些记者的概念中,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很重要。而体现现场感的唯一手段似乎只有“同期声”采访。于是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情况,一律拿起话筒就提问。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准备不充分,认识不到位,问题提得比较“拙”或“虚”,而被采访者的回答也显得有些  相似文献   

3.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期声,即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采访者、被采访者或采访现场的声音。在日常的电视新闻报道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忽视使用同期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5.
贺长春 《记者摇篮》2004,(10):17-18
同期声录音(同期声),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经常用的一种形式。《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对同期声这样表述的:“能在记录其它信号的同时,进行声音的记录.并在重放时与某一信号保持同步的录音.称为同步录音——同期声录音。”同期声既是“声解释画”又是“声画统一”。它在电视新闻中起到的作用,收到的效果是一般文字、画面所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问话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越来越重视采访对象同期声的运用,因为经典的同期声往往能够让观众耳目一新。其实经典的同期声之所以经典,它除了取决于采访对象的知识水平和真实生活体验之外,更多情况下还取决于电视记者在摄像镜头前,在录音话筒前的提问技巧,好的提问方式就是能够让再笨拙的嘴巴开口能讲,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报纸上的文字与广播中的录音都无法表现出被采访者所表露的全部信息,而只有电视镜头能够比较真实地做到这一点。所以电视媒体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能够为观众提供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和具有真实性的人物访谈。那么电视记者在拍摄新闻时怎样拍好人物访谈,让镜头前的被采访者自然、真实、流畅地表达观点、叙述事件,我觉得有许多心得可以交流。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不少电视台在播出人物访谈时,为了避免镜头长时间聚焦一个人,往往插入一些相关画面,这样既可避免荧屏过于单调,又可突出电视访谈的独特优势。 然而由于编辑、制作者的疏忽,不少“配”画面的人物访谈都出现过声画脱节现象。其中最为常见的,一是在谈话  相似文献   

9.
王瑛 《声屏世界》2006,(1):34-34
由于电视新闻同期声不仅能使观众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更易激发观众的认同和参与意识。因此,电视新闻同期声无论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还是在展示新闻报道的个性魅力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一、在需要还原过去发生的事件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情景。例如,衢州电视台记者在做《常山7.12房屋倒塌事件的反思》时,因为不可能拍到房屋瞬间倒塌的镜头,就采用目击市民的现场同期声采访来表现。一位目击者说:“当时,只听到‘轰’的一声,五层高的房子就象散了架似地摇摇晃晃全倒了下来。”另一个说:“我就看着房子倒下来…  相似文献   

10.
王可 《声屏世界》2003,(2):30-31
足球联赛中有假球、商品制售中有假货、电视新闻片中同期声也出现了“假声”。所谓“假声”,就是指使用的同期不是被采访者发自内心、自我主动表达的真实话语,而是人为地设置、诱导而说出的被动话语。  相似文献   

11.
镜前同期声采访是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在摄象机镜头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的采访方式。因为镜前同期声大都是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所以,又有人称之为现场采访。电视同期声采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电视采访方式。主持人采访时的声音与画面同步录制,记者的采访过程,已经不仅仅是调查的过程,而是直接成为报道的手段。镜前采访无处不在,这句国际电视界流行的话,充分说明了电视同期声采访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刊中刊     
《视听界》1998,(5)
笔者曾在县级电视台搞了数年的采编工作,发现了同期声运用中的一些弊端。一、“七嘴八舌”式。记者采访的对象多、话题杂、话无边际、不着主题、占用时间长,使受众收视厌倦。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少反映了记者策划能力弱、应变能力差。有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抱随便态度,缺乏主见,听任被采访单  相似文献   

13.
让电视记者从摄像中解脱出来,从镜头后走到‘镜头前,是电视新闻的一种进步和必然。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能在镜头前采访自如、施展风采的电视记者并不多。我们荧屏上的绝大部分电视新闻,依旧是画面加解说的模式,很少看到记者在镜头前活跃的身影,也听不到记者生动的采访声音。有的新闻固然有采访镜头,由于记者提不出精彩的问题,被采访者便无视他们的存在,兀自对着镜头说话。所谓的电视记者,  相似文献   

14.
李晔 《视听界》2008,(4):108
电视同期声是指伴随画面形象而存在的声音,是电视新闻中重要的听觉元素,它与视觉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电视传播的功能。电视同期声包括了被采访人的谈话录音、背景声、效果声,本文的讨论仅限于被采访者的谈话录音。如何做好电视同期声,并让它成为电视新闻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蔡凌  许扬 《新闻前哨》2015,(2):43-44
电视媒介的声画同步特点讲求镜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一规律制约着节目的后期编辑。如果被采访者因为紧张而言语不流畅、字词重复,剪辑这一段画面就会遭遇极大地困难,给节目留下回答生硬、镜头粗糙的"硬伤"。实践中每个电视记者都会无数次遇到采访对象的各种"摄像机恐惧症":面部肌肉僵硬,思维混乱,精神紧张到不能自制,以至无法用语言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帮助被采访者消除和缓解恐惧感,是保证采  相似文献   

16.
采访是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同时也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异向同构的信息交流过程。采访中,新闻工作者习惯地把视角盯在采访对象的情况和采访内容上,忽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的“采访”,常常产生采访活动的中断和内容的不清晰性,甚至导致采访的失败。 采访中,采访者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形象。心理学认为,这一活动着的立体形象常被采访对象认知为某种“符号”。这种“符号”具有丰富的内  相似文献   

17.
通常情况下,记者采访习惯的做法,是先同采访对象“通通气”,或约定采访时间,或告知采访的话题,用意是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近一个时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栏目采制的一些新闻,在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19.
现在,电视记者出图像采访报道,早已不是什么希罕事了。这种同期声讲话方式不知不觉地成为电视新闻中的美感因素,越来越显示出特有的魅力。它依赖于“语言像蜜一样的粘着力”(高尔基语),也离不开报道者气质、风度、神态的内在吸引力。可是,也有的电视记者上镜头不大自然,甚至倒了观众的胃口,究其原因,不能只分析讲话优劣,也可能存在着形象作派上的毛病。从电视同期声讲话的常见病,多发病中,我归纳了10种忌讳的神态: 一、带墨镜(图1) 有的记者镜头前报道,爱带一副变色的“麦克镜”出画面,不知是故意让观众看不清楚,还是成心造成与观众、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20.
采访镜头画面的拍摄是电视新闻和电视专题节目中的常用镜头。镜头画面是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组成,因此,它的画面结构单调、构图平淡,难以吸引观众,更谈不到电视画面形象的完美。那么,作为摄像记者如何力求做到采访镜头画面的完美.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