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外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信任、友谊与合作,进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与国家利益是公共外交的终极目的。公共外交的基础是文化,庐山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样式,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以白鹿洞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宗教交流、以庐山别墅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与交流、以庐山景观为中心,展开个体为主的公民旅游交流构成了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2.
公共外交作为政府外交的必要补充,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中国外交新的开拓方向,也是中国在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突破外部瓶颈、实现最终崛起的重要保证。公共外交的发展呼唤大量具备跨文化交流素养的新型高级人才。外语、外贸和设有涉外专业的高校亟需把握形势、抓紧时机,加强公共外交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倪玮 《大学生》2013,(9):26-27
正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说,公共外交就是表达自己身边的真实的中国故事,不必特地去"整容",只要洗干净脸就可以了。这几年,"公共外交"逐渐变成一个热词,相关课程也悄然走进了高校课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钟新教授专门研究公共外交,从2009年开始,她给研究生开设《公共外交》课,介绍该领域前沿话题,很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4.
体育外交是以体育为内容载体,以对外交往和交流为形式的外交模式。在一些作品中,“体育外交”被划在了“民间外交”或“公共外交”之中。若从外交手段和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作为领域外交的一种,“体育外交”则同“能源外交”“经济外交”“金元外交”等并行。另外,由于体育外交具有共通性、灵活性等特点,故在外交实践中能够发挥出一些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共外交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外交形式,正越来越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所谓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些交流的目的是直接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提升本国在其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促成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改善"。孔子学院的宗旨与使命决定了它与我国的公共外交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力平台。作为推广与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民间外交官",我们应该在新视角下重新审视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在夯实语言知识与语言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传播能力与开展公共外交能力的培养。把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放在公共外交的国家战略平台上看,是教育单位和教师应具有的大局观。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核心的文化外交逐步发展到公共外交新阶段,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后韩国的"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演进的历史表明,韩国的公共外交已经从国家事务的相对边缘地带逐步走向政治中心,对韩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关系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它一方面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另一方面树立了国家形象,增强了国际吸引力,而这些都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与民问外交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扎实推进公共外交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之路。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其他公众群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与责任,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的培育直接影响着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力量的传承与发展。针对目前大学生公共外交理性认知模糊、理解程度浅显、行为自觉缺乏等诸多问题,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应强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心理认同,深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理论共识,内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9.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经历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阶段,这些理论工具更加便于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公共外交而言,强调文化认同和结构互动的建构主义与公共外交理论有着较多的理论切合点;以此视角研究公共外交必将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我国公共外交的建设应充分发挥社会中各个行为主体的作用,不断探索公共外交的新领域,新方式;重视网络公共外交的开展,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不断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外交口译行业得到蓬勃发展。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外交口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交际障碍。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障碍,更好地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口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口译员张璐的经典翻译为例,分析跨文化意识在外交口译上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传递跨文化信息,保证口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提出了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的政策。人文外交是民间外交和文化外交的结合,以对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基本形式开展。外语人才是中国外交"大众化"和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的重要支撑。目前,在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因而,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借以提升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素质,进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的人才,为中国日益发展的"大外交"、"总体外交"服务,成为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对话成为国家交流的主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外交风格决定了国家的外交语言。以外交语言特点为基础,以外交语言翻译原则为出发点,探讨外交翻译策略,分析外交翻译与其他文本翻译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公共外交研究从二战期间就开始兴起,自从"9.11"事件以来,公共外交越来越受学者和各国政府重视。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与外国民众的沟通,作为一种外交形态,随着公众参与的增多,它在外交行为中日趋重要。公共外交可以被分为独白模式,对话模式和合作模式。对话,作为实现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可行性和意义一直在研究领域存在争议。一方面,对话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义的国际对话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相互理解并避免和纠正文化误解。另一方面,以对话为基础的公共外交存在局限性。对话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能取得最大效果。总的来说,对话是公共外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公共外交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改进对话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贾庆国 《留学生》2010,(11):38-39
作为外交的一种形式,公共外交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各国对公共外交日益重视的趋势,反映了人们对公共外交意义认识的深化。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使得公共外交具有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外交的行为体系中,行为主体主要包括政治国家和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随着公民社会和全球化的发展,又不断衍生出新的行为体形式。公共外交经历了国家主导型、公众参与型、非政府组织参与型和多主体互动型,通过剖析公共外交的不同理论模型,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市场导向型营销为特征的战略营销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具有启发意义。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包括制定总体目标、分析内外部环境、细分目标市场、整合和实施公共外交策略、考量公共外交效果等五个方面。为此,需要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机构设置作相应的调整,把公共外交机构独立出新闻司,并在内部设立反馈、评估、协调结构和分地区的部门机构等。  相似文献   

17.
探讨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问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培养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全球化的兴起与深化极大地改变了权力的内容与形式。全球化时代表现为分散化和无形化的权力改变了外交的方式和内容,为公共外交这种新的外交方式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理论支撑。公共外交作为一种"赢得心灵与观念"的重要手段,成为全球化时代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平台。公共外交不仅有利于国家自我认同的展示,而且可以促进与他者的认同,并对国际社会共有观念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除传统意义上所认识到的影响公共外交国内统筹能力的因素之外,公共外交的发展还受国家在特定时期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生命力、国家的国内道德形象和它对价值观塑造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公共外交在国家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以保障公共外交发展、国内道德形象与公共外交相匹配、价值观定位优化为公共外交提供足够的身份支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对此,中国必须深化改革,用国家的安宁稳定与繁荣昌盛作为推动公共外交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加强道德建设,改变国内舆论管理思路,增强国内外问题联动意识,推动公共外交道义声誉的影响;提升价值观的塑造能力,让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能够获得更多观念认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公共外交概念的起源和发展,选择四大职能,即大学作为外交思想提供者、外交政策批判者、外交和平使者和外交人才培养者,论述了美国大学公共外交职能及其案例,展现了我国大学公共外交所蕴藏着的巨大资源,提出了发展我国大学公共外交职能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