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鹏  魏婷婷 《新闻世界》2009,(10):158-159
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他的讽喻诗中流露出的诗论主张与现当代的传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传播功能看,白居易的讽喻诗强调诗歌的现实批判功能,这与当代新闻传播具有的社会监视功能相契合;从传播原则看,白居易讽喻诗强调的真实的审美取向与当代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相契合;从传播技巧看,白居易的讽喻诗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与技巧同当代新闻传播对传播效果的要求相契合;从传播效果看,白居易具有自觉的传播意识,其讽喻诗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均获得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张恒军 《传媒》2018,(13):43-44
互联网改变了诗歌生产与传播的生态格局,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写手,带火了如"诗词中国""为你读诗"等众多诗歌APP,以"诗词中国"APP为例,其自上线之日起仅用了两年时间,下载量就高达3600万次,有一万多名诗人在该平台上存诗近四万余条,其中50%的受众在35岁以下,30%在18岁以下,受众结构的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可以说,自媒体的发展,尤其是诗歌APP的兴起,对诗歌传播的影响十分广泛.目前,诗歌APP主要分为三类,包括学习型,如"诗词中国""古诗词典"等;视听型,如"为你读诗""全民K诗"等;综合型,如"飞地""八步诗"等.尽管诗歌APP的兴起引发了诗歌领域一系列连锁反应,释放了巨大的正面效能,但客观来讲,诗歌APP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内容良莠不齐、后劲不足、内容失衡等,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对此,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在简要阐述诗歌APP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探讨其改进策略,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镜宇  熊劲松 《声屏世界》2021,(4):22-23,52
唐代诗人杜甫用纪实的诗行记录一代之历史,将叙事功能引进诗歌,大大强化诗歌叙事、载史、刻画人物的艺术表现功能,为诗歌的叙事化首开先河,同时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对新闻入诗进行了可贵的尝试.杜甫是一个新闻记者型的诗人,他在长期的诗歌实践和诗歌传播中采用的新闻体裁与样式丰富多彩,他善于寓理入事,对新闻入诗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即使...  相似文献   

4.
诗歌在人类文明中如此重要,但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生活节奏的加快,诗歌的受众群体日益萎缩,读者不断减少。基于这样的背景,"读首诗再睡觉"这一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借助新媒体平台,整合诗歌传播的资源,有效发挥了有声传播的优势,展现出声音审美性,培养和发展受众听觉阅读习惯,拓展了诗歌的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5.
崔晓红 《大观周刊》2012,(48):252-252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作家作品众多,风格多样,流派纷呈.而且诗体齐备,题材丰富,诗歌艺术也日臻完善,达到了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度。在诸多的唐诗作品中,借写景来传情达意的抒情诗较多.这是由于诗歌的抒情性决定的。也有一些诗或片段.是通过选取生活场景、细节或动作等表现生活,抒发感情,这类诗有一定的情节场景.人物形象也较生动鲜明,但并不主要是为了叙事或刻画人物.这就形成了唐代叙事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诗至中唐,风貌一变,题材也较前广泛,其中的一个热门题材,就是风俗。以风俗为题材的诗歌虽不始于中唐,却兴盛于中后,因此,探讨中唐风俗诗的艺术特色,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唐诗歌的风貌或有所碑益。中唐风俗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绘和叙事为主,这也是中唐诗歌的一个重要倾向,俗文学和传奇对此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中后通俗文学极盛,讲经、变文、话本、词文、俗赋等吸引了大批听众。韩愈在(华山女)中写道:“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可见连深宫中人也颇好此道,更不必说文人了。元镇(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的百花苑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是诗僧,他们所创作的诗歌称为僧诗。“诗僧”一词的出现,据学者考证,以唐皎然的《酬别襄阳诗僧少微》一诗为最早。但僧人写诗,却是自东晋时就开始了。此后历代诗僧辈出,其所作诗歌数量也越来越多,诗歌的内容和题材  相似文献   

8.
向秀清 《大观周刊》2011,(37):22-22
中国一向被称作是诗的国度,从先秦开始,到辉煌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到当下的现代诗。我们在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沉醉了上千年。那么中国.古典诗歌是如何生成的呢?中国诗歌从劳动中产生,而文字的发明推动了诗歌的发展,诗为一心一声,诗歌从来就是人们对自己心灵的呐喊,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又与一定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唐代送别诗与其他题材的诗歌一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面貌,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本文就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作些粗浅的剖析,由此揭示唐朝的社会情况,反映唐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总结他们在创作上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高凯  王秀峰 《传媒》2018,(10):63-64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民间诗谣、到汉乐府诗,再到唐诗宋词的不断演变,直到近代以来的白话诗、现代诗,可以说诗歌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但曾几何时,传统诗词逐渐与大众越来越远,如何让诗词文化在当代散发出其魅力所在,如何以新的形式去传播、传承诗词文化,当前国内的媒体也进行了不断尝试.  相似文献   

11.
张婷 《新闻世界》2010,(8):207-208
人际传播在封建社会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在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指导下进行,不同传播关系的主体,以"三纲五常"、"慎言"为主要的行为规范,人际传播的内容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诗歌作为古代思想的一种传播形式,由内向传播走向人际传播。先秦、两汉的诗歌以其反映现实的传统,以各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为内容,极大的突破了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限制,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玉台新咏》编纂"艳歌"十卷,所选诗歌集中女性题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女性化诗集,凸显了推崇女性文化的思想,呈现"诗缘情"、文学发展史、保存文献校勘古籍的本体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火雄 《现代传播》2018,(4):153-155
"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给孩子读首诗""我们读诗"等诗歌诵读类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得益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以及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诗歌诵读类微信公众号围绕"诗意"诉求设置媒介议程,其内容推送通常采取"画诗乐"传播模式。中国历史久远的诗歌传统一度式微后,经由此类微信公众号传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网络复兴,并建构起数字时代新的社群化读诗景观。但是,在应对作品同质化、版权保护等方面,诗歌诵读类微信公众号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4.
孟旭舒 《传媒》2016,(12):41-43
现实题材纪录片以真实反映社会现状、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为使命,是纪录片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题材类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多元异质的媒体互动传播等特点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媒介生态环境,也引领着当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转型与升级,使得现实题材纪录片在选材方法、叙事策略和传播渠道上呈现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桃花因其色彩艳丽、生机盎然的外在形态,成了盛唐文人审美的对象及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他们吟咏的桃花诗色彩明丽、形态娇美、意象丰富、意境优美、用词精妙、韵律和谐。其诗作不仅具有完美的艺术技巧,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古典诗歌的自然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歌传统。曾几何时,诗歌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到现当代戴望舒的《雨巷》、臧克家的《有的人》、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歌名篇被人们一遍遍地诵读……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人似乎遗忘了诗歌。中国诗歌的现状如何?写诗、读诗、评诗的人还有多少?诗歌是不是真的衰落了?在近日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上,诗人、诗评家和爱诗者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作者多了,名家少了诗歌界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的诗歌作者队伍人数在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在省级以…  相似文献   

17.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Guillaume Apolli-naire),生于1880年,作为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他的诗歌跨越了19世纪和20世纪,在种种创作试验下实现了现代诗歌的新发展。《醇酒集》、《给露的诗》、《图像诗》、《动物小唱》等是他的主要作品,通过诗歌,从其中可以看到阿波利奈尔"不仅仅传达了意  相似文献   

18.
杨阿敏 《视听》2022,(4):179-181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诗歌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文字传播模式,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渠道多样、互动增强、成本降低、传播范围广阔的传播特点.在新的传播平台上,诗歌传播的路径也在不断革新,诗歌文本被制作成音视频投放在新媒体平台或被搬上电视荧屏,以节目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诗歌,阅读诗歌.藉由新媒...  相似文献   

19.
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也就是说,诗歌(古代的流行歌曲)具有现在大众传播学所强调的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调节身心的功能.流行音乐广播节目是以传播流行音乐为主,并由专业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操作的音乐广播节目,成为千千万万固守音乐的歌迷乃至爱乐者关注和聆听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类题材,通过研究送别诗中涉及的典故及文化意象,可以为唐代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考证。[方法/过程]以《全唐诗》中的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运用数字人文工具,通过对送别诗中出现的典故及文化意象进行统计分类,结合语义对送别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梳理送别诗文本中包含的典故及文化意象,直观地展现《全唐诗》送别诗中典故、文化意象等要素,有利于后续对《全唐诗》中的其他知识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及可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