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剧是中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瑰宝.如今的豫剧在创作剧目、演唱技法、从业人员及未来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弘扬豫剧文化,如何做好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豫剧走出低谷,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将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在河南省舞台艺术新剧目展演暨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诸多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多个奖项。本剧主题深刻、大气又不失细腻,现代又不失传统。尤为突出是本剧现代元素的运用,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元素,恰当理解和分析现代元素,并合理地应用于豫剧现代戏的创作中,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在河南省舞台艺术新剧目展演暨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诸多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多个奖项。本剧主题深刻、大气又不失细腻,现代又不失传统。尤为突出是本剧现代元素的运用,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元素,恰当理解和分析现代元素,并合理地应用于豫剧现代戏的创作中,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则以《王屋女的女人》唱腔为例分析其音乐风格现代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豫剧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精品剧目多次走出国门。但由于目前豫剧剧名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豫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同时关于豫剧剧名翻译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豫剧剧名可分为三大类,即人物名、事物和线索名、剧情名。对于以人物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等归化策略为主;对于以事物、线索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直译为主;对于以情节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释义”、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灵丘罗罗腔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大有来头,该剧目竟然在豫剧、秦腔、丝弦、评剧、曲剧、晋剧、东北单出头里都有演出。《小二姐做梦》在各剧种的主题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反映古代少女反抗封建礼教,渴望婚姻自由。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各有千秋,剧本流传中除受到当地生活语言习惯的影响而改动之外,还受到剧种本身很大的影响。到底谁是源谁是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同现象?如何看待地方戏的移植问题?现以罗罗腔、丝弦、豫剧、晋剧里《小二姐做梦》为例,进行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唐与吐蕃交往密切,二者通过战争、和亲、使者往来等,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原史籍传入吐蕃,对吐蕃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P.T986《尚书》和P.T1291《春秋后语》为例,对中原史书传入吐蕃的过程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考察。  相似文献   

7.
齐涛 《文学教育(上)》2010,(13):124-125
本文以《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辐》中老夫人形象为视角,通过从唐到元老夫人形象之流变,映射出唐金元婚恋观,从中也折射出外族的入侵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奕显 《昆明大学学报》2012,4(2):F0003-F0003
对于久居边陲见惯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及风情的人来说,中原.特别是中原文化意味着博大精深。记得上中学时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让年少的我对“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中岳嵩山,及“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充满了向往与崇敬。  相似文献   

9.
传统戏曲中有一类关于“寒窑”题材的剧目,主要讲述富家女甘心下嫁乞丐,苦守寒窑,终盼得丈夫得官归来,同享荣华的故事。从文学母题学的角度出发,这类剧目构成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寒窑”母题。从元杂剧《破窑记》到清代花部戏《王宝钏》,“寒窑戏”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嬗变过程:从“破窑”发展到“寒窑”,故事的中心意象得以定型;故事的主人公也逐步完成了从刘月娥到王宝钏、从吕蒙正到薛平贵的过渡,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越来越鲜活。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著录“小说”42种,通过对这些“小说”书逐一考查,厘清其著录的正讹,并结合中国正史各《艺文志》与《经籍志》中“小说”著录情况,对先后成书的《隋志》、《见在目》、《旧唐志》、《新唐志》等重要史志的相关著录进行类别的比较,探究日本目录学著作中的“小说”观念与中国史志中“小说”观念的关系。《见在目》体现的“小说”观念,较为贴近《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并以此为标准独立发展,而偏离《新唐志》为代表的析“杂传”人“小说”的宋人“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1.
《唐风》是唐(晋)地的诗歌,反映了早期晋文化的风采,此地亦是夏代疆域,不免浸染和承袭了更文化。《唐风》中的“套语”与反映夏代文化的文献《夏小正》有密切关系,就是夏代诗歌或谣谚的继承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母婴世界》2013,(10):114-115
广义上来说,“国学”泛指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狭义的“国学”则特指《诗经》、《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众所周知的中国经典名著,它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了解“国学”的入门著作,在中国古代是蒙学教材,在现代则是孩子初步感知“国学”的启蒙读物。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14.
最早提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一问题的是明代的李攀龙。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编有《唐诗选》。在《唐诗选》中,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赞同李攀龙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  相似文献   

15.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儒家诗论系统,结合《毛诗序》合理的理解和解读《诗经》中所蕴含的思想,从“人伦礼仪”、“天下之乱礼乐王道”及“天人阴阳谐和”三个逐渐深入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从现实层面阐释《诗经》的要旨一“《关雎》之道”的文化内涵,便于《诗经》以本来面目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16.
“石生人”母题的起源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先民对石的想象,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少数民族和边远部落的祖先来源神话传说,这一母题正式发生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清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中都有对“石生人”母题的运用,分别为“石生人”母题的“妖化”、“魔化”、“仙化”及“人化”演变。探究文学作品中有关“石生人”母题的运用,不光揭示着这一母题强大的生命力,更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贾平凹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 《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8.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经典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培养、教育、塑造学生的权威的课本和教材,靠一代代人的传承、诵读、解释,并在传承、解释中发展、创新。 所谓“经典”,最主要的义项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所谓“文化经典”,则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就是指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道家的《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韩非子》,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