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人多从音乐角度论定词源于隋唐燕乐。因燕乐受胡乐的影响,故可推出“胡乐入华而词生”的说法。李昌集先生认为“词体的发生,乃是唐代民间歌曲和语言双双发展的水到渠成。”岳珍女士赞同“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说法,认为李文的新说是对“隋唐燕乐”的理解有误差。虽然燕乐中的胡乐对词的发展有不小的影响,但词的音乐来源多是多元的,而“倚声填词”的方法则很古老,词的源头应包括当是六朝的梁陈新曲。  相似文献   

2.
曾枣庄《需》文全盘否定饶晓明论《竹枝》等40首为新增东坡词。但据史料考证《,竹枝歌》可入东坡词,而非曾文所说“的楚声即楚辞”的纯诗。因为早在唐代《,竹枝》即为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刘禹锡并已有了《竹枝新辞》“的倚声填词”词作,五代或宋初的词总集《尊前集》中也有《竹枝》词调,宋人和苏轼自己也认为《竹枝》是词。清代万树《词律》和康熙《钦定词谱》都在卷一首列了《竹枝》词牌,因而可确认东坡《竹枝歌》应属词作。文末对曾枣庄的文风献了忠言。  相似文献   

3.
根据歌辞与音乐产生先后的不同,唐诗的入乐可分作由乐以定词、选词以配乐与因诗以作曲三种情况。不管何种入乐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代文人与乐人互相成就的关系;而且同一曲调的不同歌辞,有时还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入乐。唐代的宫中集体创作多以生产入乐歌词为目的,歌词与乐曲往往差不多同时创制,故而要求歌词与音乐双方能够很容易地匹配起来,使得讲求声律、极易入乐的近体诗在唐代成了一代乐章。  相似文献   

4.
从曲子词到格律诗--唐宋词体演进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体在隋唐之际本是合乐而歌的流行曲子;时至宋代,则出现了音声与辞意不谐的状况。苏轼等词家突破音律的拘限,藉词以抒情言志,并且更加注重学的格律技巧。印刷术的发展、词作传播方式的转移。以及南渡以来词乐的失传,都更加速了曲子歌词向格律诗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理顺诗词与音乐配合关系脉络的基础上,着重论述燕乐的发展,兴盛过程及其对促进词体形成的重要作用,进而探讨唐采婉约词倚声演唱的音乐性特质与其抒情品格形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为止,人们对词体生成或起源问题的探讨,已达到深而精、细而真、明而辨的境界。自民国时期,胡适《词选》所附《词的起源》一文开始,已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力、有冲击力、有突破性的论著。诸如郑振铎、华钟彦、唐圭璋、阴法鲁、姜亮夫、刘尧民等老一辈学者在民国时期就有所论辩,而施议对、林玫仪、王小盾、洛地、李昌集、刘尊明、徐英等学者在新时期也有探讨。新近则有木斋先生的《曲词发生史》、李飞跃《词体起源新论》、拙文《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词体生成问题新论》等又涉及此问题。笔者在拜读《曲词发生史》之后,在欣赏、佩服、受教之余,觉得拙文所论立足“乐府”虽能说明词体生成时的诸多问题,但尚有须明白揭示的遗憾。为此笔者拟从词体生成要素角度结合本人与前人,特别是木斋先生论著《曲词发生史》来再进一步论辩词体起源问题,以使谜雾终散。对于“词体”的界说,笔者以为,凡是最初与各种音乐相关联,按照乐府那种倚声填辞方式,并运用原唱歌辞的平仄四声排布规则所形成的诗歌样式,均为词体作品,即词乃乐府(已包含了音乐与倚声填辞两个要素)的“格”“律”化产物。笔者以为在词体生成问题方面,诸如音乐、乐府、格律、游戏等为其四大要素。要论词体起源脱离此四大要素,势必出现含混、偏颇、武断的考察与结论。一、由作为词体生成模体的音乐来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张从词体的特征出发来研究词的起源。词体的本质特征是律化的谱式定型,包括各词调的音乐形式的定型和歌词的句度、用韵方式和字声组织方式等格律形式的定型。词体的形成是多因的。它继承发展了诗三百以至汉魏六朝乐府的传统;是汉语声律原理在杂言歌词中成熟运用的产物;音乐的大发展为词体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中认定词体萌芽干齐梁而形成于中唐,其标志是人们自觉地按照定型的谱式填词。  相似文献   

8.
《乐府诗集》收录温庭筠32首"乐府倚曲",它们既区别于温庭筠的相和、横吹等七类乐府诗,亦不同于元、白新乐府。郭茂倩专设以"乐府倚曲"之名,隶于"新乐府辞"类下。根据唐人"倚曲"的创作特点,"乐府倚曲"即温庭筠倚声而作的乐府诗。倚曲通常限定为某种特定场景倚声制曲,辞乐结合紧密,二者相谐,要求创作者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学素养。温庭筠所倚之曲并非古题乐府旧曲,亦非隋唐燕乐之曲,而是作者自创新曲。曲辞遵循乐府传统,或采前世可叹之事补充新辞,或讽兴现实以贻后世审音者采入乐府。郭茂倩"乐府倚曲"的设立,明确了其乐歌性质及创作方式,还原了其独特的艺术生态。"乐府倚曲"对乐府诗传统辞乐关系作出了新的拓展,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它与中晚唐时期诗、歌、词、令等音乐文学的创作情境具有相通性,提供了理解与阐释晚唐艺术经验及文体生成、演进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9.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10.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文学。词的产生以乐曲的繁盛与流行为前提。作为盛唐乐曲总汇的教坊曲,在词的兴起、词体词调的确立以及词的内容等方面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词作为合乐而歌的韵文,倚声而作是其本色。用字用韵都须符合音乐的节拍及唱腔的要求,可歌性是词家严守之道。随着词的发展,优秀作品不断出现,曲体元素又逐渐失传,词与"曲"疏离。以前人词作为本,倚式而作渐成主流。但倚式中并不失倚声痕迹。与此同时,"依律"之势渐起。二者璀璨共生,推动了词及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陆十多年来关于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分三个方面:词的起源与音乐;词的体制、曲调与音乐;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演唱。在词的起源与音乐关系上,学界较集中于唐宋词与隋唐燕乐的关系问题上,肯定者坚持认为词是隋唐燕乐的产物,是新生的音乐促生了新的文体;反对者或认为词体的产生完全不必和新的音乐相关,或否定律词与音乐的关系。对于词的体制研究,既有音乐文献上的考论,也有结合唐宋乐谱的具体音乐说明,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对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歌唱研究也有一批新成果,特别是在唐宋词乐谱的整理与翻译方面,一些成果颇具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尊体"是历代词史的核心讨论话题。唐代词有别于诗主要表现在配合燕乐而歌,五代时以《花间集》为代表,奠定了传统词学柔媚婉约的本色基调,北宋词人主要在内容上对词作新的突破,南宋词人则主要在词乐、词律上将词体与诗体区别开。清代是词学的总结期,集成式词学文献总集的汇纂、词韵词律的考订、杂体词的大量涌现,都表明词这一诗歌体裁最终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本文对历代词学家的尊体观念进行了概览式考查,给"尊体"说以一个比较明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章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人诗歌入乐对声律需求这角度考窕 探讨宾体诗律的情况。章从诗人的创作情境、入乐歌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声律探索的音乐素养和职责几个 支面来展开分析,指出因诗的卤声与乐的五音相对主尖,讲究声律的诗,更加便于入乐,特别是那些调子固定的乐曲,对入乐的诗在韵律上提出了明确要求;初唐人在永明体基础上对近体诗律的完善,正好适应了入乐传唱的要求,从而使近体成为唐代歌诗的最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词调是词体的本质特征之一,它的成长经历了漫长岁月。从源流方面,它经历了词调孕育、词曲交融到词调定格的演变:从功能上,它经历了由歌舞娱乐为主、音乐与文学功能兼备和文学创作欣赏为主的转变。由于词人音乐素质和词调曲谱自身局限导致词调音乐功能的弱化和缺失,词调最终被定格为标示词体格律的文学性专用名词。  相似文献   

16.
敦煌曲子词作为早期民间词的代表,在词调、格律、风格等方面与唐五代词、宋词以及其后的律词都存在着相承与发展的关系,从形式与美学风格角度奠定了后世词体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合乐可歌应为词的本质特征,东坡词不合音律,故不为词。此论颇不确。有规律的“句读不葺”方为词区别于诗的本质特征;东坡既重视词的可歌,更重视词的可诵,深谙词的体式组合规律与奥妙,创制与改制了许多词调,做到无一不谐,充分发挥词作为抒情载体的功用,在唐宋词创调史上罕有其匹。综观东坡在创体、拓境、风格多样诸方面的超逸绝尘,尊之为词圣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18.
尤侗的词学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体的态度,一是对词作的要求。对于词体,他在认定诗词有别的前提下从诗学传统和声乐范畴两个角度极力推尊;对于词作,他在讲究声华格律的基础上注重特定境遇中的真性情。尤侗的词学观是对清初其他词论家词学思想的补充或驳斥,没有开创性卓识,缺乏系统化阐述。就尤氏词作所表露的儿女情、青衫情、故国情看,其词学观与词创作实践大体上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20.
词原为一种依声填词的音乐文学样式,后演变为长短句的抒情格律诗,其间既有关联,又有不同,这也就使词乐研究与词律研究既同出一门而又有分别。由于曲谱的唱法失传,现代的词乐研究已多非真正意义的音乐研究,而是音乐文献的考释,人们更多地关注词之起源的理论探讨。词律研究也从传统的词谱、词韵的制定,转向领会词之文字声情的声调之学,具有文艺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