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二人台小戏流传的晋蒙陕冀地区,"串门"也叫"为朋友"、"打伙计"。包括婚外情和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在二人台小戏里的"串门",既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们被扭曲了的爱情生活和婚姻面貌,又表现了他们不断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也说明了民间的婚姻爱情价值观恰恰是对万恶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的背叛。其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地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蒲宁在描写两性关系方面,从不回避肉体的魅力和因之产生的彼此相引相吸(色欲)。然而有时也不全然肯定和欣赏,对于与基本伦理道德严重冲突者,存有批判意绪。蒲宁对于爱情的描写,往往被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提升了爱情的层级。更多的作品属于色欲与爱情相互交织、转化之作,以此铸就了人性和感情的复杂和深邃。对于蒲宁来说,爱情是宇宙生命的基本表现形式,给人以短暂的和谐及生存的幸福。它的内部隐藏着难以捉摸的灾难性、悲剧和死亡。爱情、死亡、生命三峰永恒并峙,世界也因之成为三元结构。这是蒲宁对于世界的哲理思考。蒲宁的全部爱情作品,事实上构成了一部"爱情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3.
在《没有个性的人》中,穆齐尔试图让神秘主义"澄明如白昼"、能够与科学与理性并行。其中阿加特与乌尔里希的爱情就是他这一目标的途径。对乌尔里希来说,阿加特就是他的alter ego,即另一个自我。爱情是他体验神秘主义的载体、建立宗教性的千年王国之路,然而,兄妹恋这一有悖常理与道德、不合逻辑的爱情决定了这种尝试的徒然。  相似文献   

4.
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脍炙人口的《诗经》开篇之作《关雎》中的优美诗句。悠悠的一曲雎鸠和鸣,成了千古绝唱,以喻男女和谐的美满爱情。雎鸠对爱情的执著、忠贞不渝,成为理想伴侣的象征。《易林·晋之同人》日:"贞鸟雎鸠,执一无尤。"《诗经通义》说"关关雎鸠"时,认为"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总之,雎鸠是贞鸟,成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多余人"奥涅金为轴线,以个体存在与客观环境、自我与他者在爱情中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贵族青年奥涅金和俄罗斯理想女性形象达吉亚娜的比较分析,展现出达吉雅娜在爱情与婚姻道德撕扯中的无奈与痛苦,更体现了这个自我牺牲式的"理想女神"个性价值观被客观环境所吞没后的多余般地存在。女主人公达吉亚娜身上的"多余性",与"多余人"奥涅金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6.
18岁时,我坚信,爱情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只要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我宁愿每天只吃萝卜咸菜:20岁时,我开始怀疑,贫穷的爱情是否能让女人保持似水柔情,而男人是否能够只满足于"今天我请女友吃了一顿饺子"?现在的我相信,生活品质是爱情的可靠基础,贫穷的爱情会将所有的浪漫与美好的幻想一点点磨灭……不是我们太现实,是这世界让我们不得不现实。  相似文献   

7.
女性的解放和自由度是衡量一个族群组成机制和结构合理和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尺度。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全方位文化内蕴。其中爱情、婚恋伦理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其间《西厢记》里所展示的对于女性对于爱情自主的伦理主题,和《水浒传》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上的伦理悖论:囿于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礼教铁桶一般的藩篱之下这样既定的文化准则,决定、也预示了崔莺莺有限度的爱情理想仅凸显了人性的精神能量,但结局就像《牡丹亭》《倩女离魂》之类的作品一样,仅限于可能实现的前景,更有可能会接近于"宝黛"和"杜十娘"式的典型爱情悲剧结局,《水浒传》对于女性诋毁性的描写和固定"男尊女卑"性别角色的道德宣教就是一个可参照的警示性的对立的社会基准伦理示范。所以有时艺术所展示的除了对现实生活的摹写,有时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或者是对于人本能的精神意志与现实关系相矛盾的迷茫、困惑。而把《西厢记》和《水浒传》在"性爱—婚恋伦理"方面内容的互相比较,可以展现出中国古代伦理的特定性质和其艺术表现上深刻的美学呈现。  相似文献   

8.
沈林昌 《职业圈》2007,(24):104
文章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爱情作品的教学实例.探讨了五年制学生爱情作品阅读的几个问题,例如爱情的标准、爱情的态度、爱情的责任等,并提出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五年制学生如何解读爱情、感悟人生的问题,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董锋  许宝丹 《文化学刊》2009,(3):161-16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人的审美情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当代文学视角审视爱情审美观,在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爱情的匮乏与泛滥:爱情神话的瓦解与凡俗婚恋的真容、文学审美取向的世俗化倾向,婚姻的失衡与动荡;喜忧参半的性解放;人性束缚的解禁,美好爱情的性化;当下女性爱情审美的主体意识倾向,等等。对当代文学爱情审美观的梳理和归纳,是文艺美学和文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1>0     
一个在南方都市中长大的女孩,偶然遇到一个高大爽朗,说一口好听普通话的北方男孩,而且爱上了他,这连女孩自己也没有想到。是让爱情止于爱情?还是再进一步?那个寒冷的夜,男孩第一次在她耳边说出一生的承诺,她听见自己心底的挣扎。朋友建议她,不妨拿一张纸,中间画一条线,把嫁的理由和不嫁的理由分写在两边,哪边的理由多,哪边就是你的选择。女孩真的拿了张纸,左边写上"不嫁",右边写上"嫁"。在"不嫁"的那一栏,她不假思索,提笔就写:1,他刚参加工作,没有经济基础;2,南方北方生活习惯不一样,将来会有很多麻烦;3,他的学  相似文献   

11.
李老师穿着一身素色纯棉衣裤,一身休闲打扮,即便不像白蛇,也起码像青蛇.站在讲坛上往下一看:"咦,今天男生都去赛马会了?也好,趁他们不在,我就讲些体己话不必避忌了." "最近,我收到不少女生的来信,问我世上有爱情吗?大家听着:这世上还真有爱情这回事.不过……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对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蚊蚋、蟑螂、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  相似文献   

12.
正有人说拉丁美洲是一个没有爱情(无人关爱)、没有鲜花(有问题无答案)、无人喝彩(有批评无掌声)的三无地带,在国内学术界拉美研究似乎也总是独自一隅,以致在研究生热考时都要"广而告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论官方的关切度还是学术研究的倾斜度,拉丁美洲总是一个被爱情、鲜花和掌声遗忘的地方。不过,与张森根先生而言,此种论断绝对是一个错误——他是拉美研究领域一个忠诚而坚定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是它的"精华",所占篇幅多,其描绘的婚姻爱情包括婚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内容,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对《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进行介绍,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和探讨婚姻爱情诗,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诗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打打杀杀、勾心斗角,充满了硝烟味,少了些脂粉味,在极少的爱情故事中,林冲的爱情,就显得弥足珍贵。对于林冲夫妻之间的感情,施耐庵借林冲之中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他们结婚"已至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当时位高权重的林冲,能够始终如一地爱妻子一人,实属不易。但是,老公对妻子的责任,在关键时刻方见真假。高衙内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后,林冲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对爱情不负责任的人。恶少高衙内的出现给林冲这个英雄出了一道难题。当高衙内第一次调戏林妻张氏时,林冲急奔现场,"当时林冲(将局衙内)扳将过来,待要下拳打时,却认得是本官高太尉之子,先自手软了"。本  相似文献   

15.
安承 《文化博览》2005,(2):44-45
我对除了班主任之外的所有人说我非浙江大学不上,表面上气势盖天,实则是想借外界压力背水一战.事实上,我在初三时曾发誓我这辈子一定要考上清华或者北大.但正如王家卫说的:"沙丁鱼会过期,凤梨罐头会过期,连爱情也会过期……"所以因着这"过期"之现象实在太普遍,我上文的"这辈子"也跟着自己改为"下辈子"了:除了一字之差外,仍然挺顺畅,朗朗上口.  相似文献   

16.
正当俄罗斯姑娘遇见杭州,她以诗记录留学生活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的中文诗作,6月续集出版了。她说:"艺术家与诗人都是自然的情人,艺术是一种信仰,而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色彩;我用诗歌去表达对中国、对祖国、对爱情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罗飞 《文化博览》2005,(6):14-15
我一直认为自己还算是个招人爱的女孩子,爱说爱笑爱闹爱玩爱打扮爱漂亮,爱哼着小调歌颂祖国,表扬爱情.和任何"以美丽为己任的女生"一样,会为某次出行的衣着在镜子前面踌躇,会因为一次靓妆的"不期成功"暗自窃喜.  相似文献   

18.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之一,使用了联想、独白、对话等多种写作手法,将故事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刻画得绘声绘色,为意识流派小说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观点,既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又抒发了自己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本文将分析《红与黑》中主要故事人物的爱情故事,分析司汤达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爱玛》中,故事的本身体现了奥斯丁婚姻价值观念鲜明的时代特点,婚姻都要遵循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否则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本文对主人公爱玛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爱情观念的保守主义思想进行阐述,并以爱情代价为主轴,对爱玛婚姻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进行探讨,在这其中出突显了作品的价值,即:奥斯丁把社会性与道德性作为爱情的责任,力求在爱情之美与社会道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20.
《远离尘嚣》发表于1874年,是哈代"环境与性格小说"的奠基之作。他讲述了女主人公巴丝谢芭与三个追求者——牧羊人奥克、富有的农场主博尔德伍德和英俊潇洒的军官特洛伊之间的爱情纠葛。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哈代的早期爱情观既有田园牧歌式的向往也有理性主义的追求,从深层次上体现了哈代爱情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