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0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第一试15题: 过抛物线y=x^2上的一点A(1,1)作抛物线的切线,分别交x轴于D,交y轴于B.点C在抛物线上,点E在线段AC上,满足AE/EC=λ1;点F在线段BC上,满足BF/FC=λ2,且λ1+λ2=1.线段CD与EF交于点P.当点C在抛物线上移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2.
在高三数学复习中 ,我们在流传甚广的一些数学资料中发现了几道错题 .现剖析如下 .例 1 数列 {an}满足an相似文献   

3.
2005年湖南高考理科19题(文科21题第1问题同):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离心率为e,直线l:y=ex+a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M是直线l与椭圆C的一个公共点,P是点F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AM→=λAB→。  相似文献   

4.
原题 如图1,若λ〉0,点A的坐标为(1,1),点B在抛物线Y=x^2。  相似文献   

5.
问题(2003年江苏高考卷第5题)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LA→+λ&;#183;(AB→/|AB→|+AC→/|AC→|,λ∈[0,+∞),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相似文献   

6.
本文源于两道高考压轴题: 题1(2006年全国Ⅱ卷题21) 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AF^→=λFB^→(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P。  相似文献   

7.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中P68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过抛物线y2=x上的一点A(1,1)作抛物线的切线,分-别交x轴于D,交y轴于B,点C在抛物线上,点E在线段AC上,满足(AE)/(EC)=λ1,点F在线段BC上,满足(BF)/(FC)=λ2,且λ12=1,线段CD与EF交于点P,当点C在抛物线上移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现摘录原文解答如下:解:过抛物线上点A的切线斜率为k=2x|x=1=2,切线AB的方程为y=2x-1.所以B、D的坐标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高考解析几何综合题让人倍感“思路自然计算较繁”的根本原因是题中变化莫测的关键点,只要理清这些关键点的变化特征,再难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下面对2007年高考解析几何题的关键点进行归类解析,以飨读者.1动点——常考轨迹最值题图1例1(江西理21题)如图1,设动点P到点A(-1,0)和B(1,0)的距离分别为d1和d2,∠AP B=2θ,且存在常数λ(0<λ<1),使得d1d2s in2θ=λ.(1)证明:动点P的轨迹C为双曲线,并求出C的方程;(2)过点B作直线交双曲线C的右支于M,N两点,试确定λ的范围,使OM·ON=0,其中点O为坐标原点.解析(1)在△PAB中,AB=2,…  相似文献   

9.
刘文娟 《高中生》2014,(8):30-30
一、偷换概念例1已知事件A,B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A),P(B),若事件A,B互斥,求P(AB).错解P(AB)=1-P(AB)=1-P(A)P(B).正解由题设知事件A,B互斥,则事件A,B不会同时发生,于是可得P(AB)=1-P(AB)=1-0=1.小结本题的错解把互斥的概念偷换成相互独立的概念,使计算失去了正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1.题目 O是平面内一点,A、B、C、D是平面内与O不共线的三个点,点P是BC的中点且使等式λ(^→AB/|^→AB|+^→AC/|^→AC|)+^→OA=^→OP成立,则△ABC是( )  相似文献   

11.
笔者见过以下几个有趣的题: 1.(2004年全国高考题)O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B1|+↑→AC/|↑→AC1|)(λ∈0,+∞)则点P的轨迹必过△ABC的(B).  相似文献   

12.
必考基础题训练 A组 一、选择题 1.复数(1+1/i)^6的值是( ). (A)-8 (B)8 (C)-8i (D)8i  相似文献   

13.
2004年高考立几题(江苏卷): 题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正 方形A1B1C1D1的中心,点P在棱CC1上,且CC1=4CP.  相似文献   

14.
原题再现:(宿迁卷第28题)如图1,在Rt△ABC中,∠B=90°,AB=1,BC=1/2,以点C为圆心,CB为半径的弧交CA于点D;以点A为圆心,AD为半径的弧交AB于点E.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P120第4题如下: 已知直线l1:A1x+B1y+C1=0与l2:A2x+B2y+C2=0相交,证明议程:A1x+B1y+C1+λ(A2x+B2y+C2)=0(λ∈R)(*),表示过l1与l2交点的直线.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陕西赛区初赛的一道平面几何题是: 如图1,PA,PB为圆O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过点P的直线交圆O于C,D两点,交弦AB于点Q,点Q,求证:PQ2=PC·PD—QC·QD.(1)  相似文献   

17.
题目:(2010年全国高考Ⅱ卷理科第11题)与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三条棱AB、CC1、A1D1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 )  相似文献   

18.
引例1(成都2003年第二次检测题2) 若logm2<logn2<0,则实数m、n的关系是( ) A.1〈n〈m B.0〈n〈m〈1 C.1〈m〈n D.0〈m〈n〈1  相似文献   

19.
原题再现:(盐城卷第27题) 情境观察 将矩形ABCD纸片沿对角线AC剪开,得到AABC和△A’C’D,如图1(1)、图1(2)所示.  相似文献   

20.
题1 有原子核电荷数均小于18,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元素A、B、C、D.元素A与C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元素B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元素C、D原子的核电荷数之和是元素A、B原子的核电荷数之和的3倍.A是,B是____,C是____,D是____(一律写元素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