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孔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个论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明·李贽说:“三个字便讲了一部《诗经》(《四书评》).人们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对《诗经》的认识,也是孔子对诗歌的认识.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五》:“盖知诗人之意者莫如孔孟,虑学者读诗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孔孟,是以有‘无邪’之训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初潭集》《焚书》《世说新语》等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李贽与魏晋之风联系紧密。李贽与魏晋名士之间在追求人的自然本性、崇真尚情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李贽"童心"思想的创作对魏晋名士之风有着继承关系。但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李贽的童心思想又对魏晋观念有所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辑录了黄寿祺1976年校勘李贽《续焚书》过程中所作的批注104则。这些批注对研究明万历年间陈大来(邦泰)所刻《李氏遗书》、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续焚书》、200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续焚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李贽研究综述白秀芳李贽(公元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哲学、史学、文学诸多方面都卓有建树,著作很多,明、清两代屡经禁毁,但流传下来的仍近几百种。在他的《藏书》、《续藏书》、《焚书》、《史...  相似文献   

5.
对小说采用评点的形式进行评论,这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艺批评方式。首先起来开创明清两代评点小说之风的是明代的李贽。他对《水浒传》的评点给后世带来很大的影响,效法者纷纷而起,于是形成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所谓小说评点派。明清两代的小说评点家中,除李贽外,较有影响的还有金圣叹(评点《水浒》),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和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人。这些评点家通过作序、写读法、评批和圈点等方式,  相似文献   

6.
李贽(公元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哲学、史学、文学诸多方面都卓有建树,著作很多,明、清两代屡经禁毁,但流传下来的仍有几百种。在他的《藏书》、《续藏书》、《焚书》、《史纲评要》、《初潭集》、《明灯道古录》、《九正易因》等大量著作中,他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命题;提出了“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  相似文献   

7.
早在16世纪,我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李贽就提出了“童心说”,强调人和人性的重要。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得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其非夫,而公谓我愿之欤?”①对这段话需要有一个辩证的认识。《三字经》中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②;《新三字经》中说:“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③;在《中华三字经》中有:“天地开,万物生,览沧桑,人为灵,讲修身,重启蒙,德为本,教先行”④。古今“三字经”讲的都是注重人的…  相似文献   

8.
李贽(1527——1602)是我国明代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以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战斗精神,受到后来人们的重视。李贽还有不少关于军事方面的著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李贽的有关军事的著作,散见于《藏书》的有关评论和《焚书》的有关论文、书信中,更集中表现在《孙子参同》这一专著中。研究《孙子参同》,探讨李贽的军事思想,有助于对李贽的全面认识。这里,我依据明朝陈氏继志斋刊本《李卓吾遗书》十二种中的《孙子参同》,对李贽的军事思想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慎的生卒年问题,明代研究杨慎的人就曾经提出过。后生于杨慎四十年的李贽,对杨慎的人品道德文章,非常钦敬,他读《杨升庵集》,写了大量札记。在《与方訒庵书》中说:“夏来读《杨升庵集》,有《读升庵集》五百叶。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则为李滴仙、苏坡仙、杨戌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续焚书·书汇》《与方訒庵书》的写作年代,据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家和翻译家钤木虎雄(18  相似文献   

10.
李贽(公元1527—1602),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本姓林。曾任云南姚安知府等职。他从四十岁开始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曾师于王艮之子王襞。五十岁之后开始学习佛经,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五十四岁后辞官不任,晚年专事著书讲学。由于对封建教条和假道学多有揭露,七十六岁时(万丙三十年)被明神宗朱翊下令以“敢倡乱道,感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同年在狱中自杀身死,著有《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李氏文集》十八卷等约三十余种。  相似文献   

11.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人梅鼎祚(1549——1615),宇禹金,号乐胜道人、梅真子、太一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是有明一代的大学问家。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我们对他可有如下认识: 他以戏剧家著称,是汤显祖的挚友,二人过从甚密。在《汤显祖集》中,能找到大量有关梅鼎祚的诗文(我们已辑出作为《青泥莲花记》的附录出版)。他现存的剧作有传奇《玉合记》、《长命缕》和杂剧《昆仑奴》,其中《玉合记》流布甚广,影响也甚大,李卓吾曾作评点(一说叶昼评点,托名李贽),汤显祖为写题记,称“梅生工曲”,“《玉合记》足传于时”。他也好诗,少即以诗称,作诗“宗法李何”(李梦阳、何景明),但似乎在诗歌方面成就并不多大。  相似文献   

13.
论语今读     
辛天游 《初中生》2013,(5):50-5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苏辙与李贽《老子解》两部著作的对比研究,提出苏辙的《老子解》的特征在于主张孔子与老子没有根本的对立,强调儒教与佛教尤其是南宗禅的一致,其放异彩之处正是在于无心与解脱精神,所以,可以说苏辙的《老子解》往往成为无心无欲的修养论,而李贽的《老子解》则更多体现了他的政治论,那就是反对为政者以自己为中心的独断专制,由此可以说苏辙把老子看成处世课本,李贽则把老子看成不干涉主义和放任主义的治世观念。  相似文献   

15.
节选文段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②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节选自张岱《夜航船》)注释①拳足而寝:蜷缩着睡觉。②澹台灭明:春秋时人,为孔子弟子。澹台为复姓。  相似文献   

16.
天道     
<正>《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寓言,内容很简单: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这话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  相似文献   

17.
"杏坛"的典故出自《庄子·渔父》。这则寓言里说: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成为美谈,为人们所称颂。他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后泛指教书育人的地方,即现在的学校。"杏林"一词的由来,有一段典故。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写道:有一个人叫董奉,有很高的医技,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给人看病,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要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大多数女性受教育的权利,明代以前尤为强烈,而到了明代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同情女性疾苦的社会思潮,李贽就是这一时期为女性争取权利的代表者。以其《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焚书.夫妇论》、《初谭集》等为例,分析他关注女性、尊重女性、重视女性教育的进步思想,进而探究李贽产生这种进步女性教育观的原因以及对女性教育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夫子《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逐渐成为对老师的专称。《北史·斛斯徵传》:"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礼,受业于徵。仍并呼徵为夫子,儒者荣之。" 先生《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孔颖  相似文献   

20.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秦始皇“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朝中臣僚。博士淳于越在宴会上反对实行郡县制,主张恢复古代的分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