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历了初唐和盛唐的历史变迁后,晚唐诗的总体特征显示出了相对独立性。著名汉学家、翻译学家宇文所安所著的《晚唐诗》英译本,一方面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反应与感受,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晚唐诗中的独特美学因素。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分析《晚唐诗》英译本的中英文美学特征,以英语读者的视角辨析宇文所安使用的晚唐古诗英译策略,以期对此类古诗的翻译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初唐诗》《盛唐诗》和《晚唐诗》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史研究的三部力作。在这些书中,宇文所安共翻译了751首唐诗,数量可谓惊人。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他的诗歌史建构和研究,宇文所安在这三本书中采取的主要是语文学翻译模式,具体而言,译者刻意地在译文中保留汉学中的语文学的严谨状态,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说。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在这三本书中,宇文所安属于研究型译者,他的首要身份是文学史家,然后才是翻译家。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当代汉学界,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影响。他对唐诗进行了阐释与翻译,译诗被收录到世界权威的文学选集中,并选入到美国大学教材。宇文所安作为“文化他者”,将新批评理论运用到唐诗翻译中的文本表现,无疑对中国古典诗歌外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甚至是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美汉学家宇文所安用他诗性的语言和西方的视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古典诗歌及文化,先后创作了《初唐诗》《盛唐诗》《追忆》《迷楼》《他山的石头记》和《中国文论》等一系列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权力运作模式和传统知识分子心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文学的视野和可能性。他对潜藏在文学背后更隐秘和更深层的内涵有极高的敏感度,所以能还原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初状态,挖掘出文字深层的意蕴和话语参照。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他“文本细读”方法的运用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境还原,所以研究他的著作也不断出现。这里试图从四个方面总结国内学者对宇文所安文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就中唐诗人戎昱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生平经历考辨,其诗承杜甫有"沉郁之风"。严羽《沧浪诗话》说:"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其诗歌中的乡恋与愁怨情结,是"绝似晚唐"的部分体现,这是戎昱诗歌研究被遮蔽的部分。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从自然环境影响性格、文化观念影响创作及集体无意识等角度对这一现象深入探析,认为戎昱诗歌中的乡恋愁怨情结,是荆楚地域文化及个人遭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郝琳 《外国语文》2022,(1):28-34
由宇文所安引发的"世界诗歌"之辩本应开启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研究的序幕,然而在这场论争中,却少有学者真正去阐述语言本身.本文寻根溯源,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在这场论争中学者们有意或无意忽视的翻译论题,揭示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空间中的真实境遇.同时,中国当代诗歌的译文远未如宇文所安所形容的由于自身的"可译性"而趋向完美,...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和解读是从西方自身的文化语境出发的,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其中对宇文所安治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西方文学理论是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宇文所安治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实践独树一帜,既有对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继承的一面,也有对其超越的一面.对宇文所安汉学研究方法的探索,有助于弥补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不足,扩大研究的视野,由此在中西方异质文化的宏大视野背景下,互识、互补、互证,共同探讨、阐释中国古代诗学.  相似文献   

8.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视角较为新颖,采用散文式笔法和比较诗学双向阐发的方法,同时选取较为冷门的材料,得出与中国学者有同有异的结论。本文试探究第一章"早期文本"中"三级阶段论"的创新之处及与中国各家解释的相似处,说明本书在理论阐释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宇文所安翻译中重构的杜甫形象同传统的杜甫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梳理了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杜诗译文和副文本中的杜甫形象变异的类型和原因。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在杜诗翻译中重构的杜甫形象呈现立体化特征,既有创新的一面,又有颠覆儒家传统的一面。这种颠覆式“凝视”是为了满足西方主流社会、文化和文学集体想象物中的期待视域,以重新书写唐诗史,重新解释唐诗现象。宇文所安既把杜甫形象推向世界,又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世界,我们理应批判式接受。  相似文献   

10.
靳沁方 《海外英语》2011,(14):240-241
柯勒律治不朽的梦幻诗《忽必烈汗》以其狂放不羁的想象和浓郁幽婉的异国情调,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最优秀的诗歌"。该诗也是欧洲人对神秘富饶的东方作出自我设想的典范之作。该文意在从诗歌的文本分析出发,探索诗中体现的东方文化,并试析欧洲文化中心视域下"他者"文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宇文所安的唐诗英译在西方汉学家的唐诗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唐诗研究产生了影响,继而影响了其翻译思想。本文考察了其译诗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分析唐诗翻译的修辞特征和比较比喻性和列锦性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译者的古典和现当代中国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强调的唐诗修辞翻译的学术性与翻译的文学性并不冲突,而是为了满足唐诗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把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的"非关"翻译成"has nothing to do with","材"翻译成"material"。针对这两处英译及评论展开论述。认为"has nothing to do with"改为"not be bound to/does not stick to"更加符合《沧浪诗话》原文之意。把"材"翻译成material,符合严羽的本意,有其合理性,但却没有看到更深层之意,翻译成"material and talent"较好。  相似文献   

13.
罗曼·雅各布森坚信,诗歌必然是"语法的诗歌",诗学必然以研究"诗歌的语法"为中心任务。他通过大量的诗歌语法批评实践证明,在一切诗歌文本中,诗歌语法所遵循的"对等"和"平行"法则是诗歌语法的"深层语法",是主导性的诗性功能在文本中最直观、最丰富的显现,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成为判断"文学性"的客观标准。这种诗歌语法研究使人们暂时摆脱了对所谓"真理价值"的追问,而引向了对"文学行为"具体化的一种检验,并由此开辟了理解文学本体结构的一条科学化道路,这种语言诗学对于当下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建设、纠正文化研究忽视文学本体的弊端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诗眼",指的是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诗眼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便可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诗眼一词最早现于苏轼的诗句:"天功争向背,诗眼巧增损。"(《僧清顺新作垂云亭》)。诗眼是一首诗的关键,因此古人十分讲究炼字,如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讲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苦岭》诗云:"吟安  相似文献   

15.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中国文学传统的新视点和新方法.而其中所显示的中西论述的差异,也给了我们一次反观自身独特传统的机会.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的解说论述方式上直论与注释结合、体悟精深入微,但宇文所安解说《二十四诗品》存在明显理解上的差异和偏离.中西阐释的差异原因在于中西文化的不同.通过对比,可以不断审视我们自身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进一步认识自我与他者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闵西鸿 《考试周刊》2009,(30):14-15
本文对宇文所安的《文赋》译文的一小片段译文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指出宇文所安译文中一些可以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宇文所安在其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中对湖湘典籍《楚辞》进行了英译。文章指出,作为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他者",宇文所安在对《楚辞》的英译过程中,采取激活原文在原语境产生的象征效应,构建中西语言及文化的互文关联以及重塑诗人精神品格的翻译策略,实现了湖湘经典《楚辞》的异域重构,促进了湖湘典籍及其蕴含的湖湘文化精神在西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晚唐唱和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颇高。对晚唐唱和诗创作的典型代表皮日休和陆龟蒙的诗歌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深入了解晚唐唱和诗及其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9.
在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中,往往以西方的"酒神精神"来阐释其饮酒诗的创作.但是"酒神精神"与李白饮酒诗所体现的"诗酒精神"具有文化内质上的根本差异性,其文化根源、主要内涵及醉所表现的精神实质都不同,于是对其阐释的有效性理应遭到质疑,因此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的"酒神精神"理论套用在对李白饮酒诗的阐释和研究上.  相似文献   

20.
由晚唐入后蜀的韦縠选编的《才调集》是唐人选唐诗中现存选诗量最大的诗歌总集。编者和清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此集"各有编次",而纪昀却认为是"随手排成"。其从选诗体例上看,选诗体例各有重点,明显偏向五七言的古律诗;从选诗内容上看,虽出现了数处不可解的地方,但整体诗风还是偏向秾丽收敛,大部分诗也可称之为"韵高词丽";从是否存在"压卷诗人"来看,除三卷没有外,其他卷所出现的诗人均为一时之"大家",所选的诗不仅突出了诗人的风格之长,也符合本集的选诗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