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书十七载,先生在第一次教我拿毛笔的时候就讲到了"传统"这个词,伴随多少年的临帖、创作,"传统"这个词在我心中越来越占据位置,研习古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历史上的每-位书家无不是在精研"传统"上下功夫,尤为值得一提的当属清代的书家王铎.可能源出于十年来不辍临习王铎书法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2.
<正>去年,学校开始鼓励教师临习书法。我在大学时,曾临习过几个月,但终未能坚持下去。这事竟投影在心中,成为隐隐约约的一个遗憾。当我再次操起笔  相似文献   

3.
<正>今日,硬笔临习文征明74岁小楷作品《琴赋》有感。此帖为文征明成熟时期小楷精品,法度严谨纯熟,结体稳健,善于留白。我在临习时着重对字形结构解读与内化。临习前先读帖,解读字形的向背关系,笔画的松紧避让关系,同时读懂文章内容。开始临帖时,我选择看手机图片的方式临习,可以把字调整到合适的大小,近距离临习,另一方面也方便对个别字放大解读。此帖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字,初临时感觉并无很大区别,但细细比对,在结体与用笔  相似文献   

4.
认识老年书法教学的特殊性,是做好老年书法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使老年人更好地学习书法,我以自身几十年学书体会,自编教材《怎样临习王羲之兰亭序》、《怎样学隶书》、《怎样临习集王书圣教序》等。按  相似文献   

5.
正记得那是一九八六年的一天,我在朋友的引见下,拜访了获得一九八五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的殷农先生。欣赏了殷农先生的钢笔书法作品,聆听了殷农先生的学书经历,我既敬佩殷农先生漂亮的钢笔书法作品,更为殷农先生追求书法艺术的执著精神所折服,从此我便走上了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在殷农先生的指点下,我楷书临习了王羲之的《黄庭经》、钟绍京的《灵飞经》,行书临习了《圣教序》《蜀素帖》,日夕观读,细  相似文献   

6.
临帖观念在书家临习到自我风格的转化生成中都极为重要。作为继高凤翰之后的又一左笔书家,费新我生前亦留下较多的临摹作品。我们研究费新我的临摹作品,能进一步体会到费老的书法学习理念。这些理念能启发我们以后的书法学习。同样,作为受印人的费新我,一生留下260多枚印章(含两面印),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从这些印章中,我们看到了费新我在书画方面的交友面,以及费新我对特定风格印章的喜爱程度。文章试图从费新我临习的传统法帖及自身使用的印章两大方面,阐释费新我的书艺成就。  相似文献   

7.
临习是中国画学习中必不可缺的训练课目,要学好临习这门课,就必须注意处理好数量向质量的转变,物象向笔墨的转变,局部向整幅的转变,临习向临创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正字法即结字之法,它以协调、自然、多变为根本要求,以疏密、错落、穿插、收放、开合等等为基本法则。《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无处不包含着行书结字的基本规律,既灵活多变,又合乎法则,是学习行书的最好范本之一。又因其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字法的学习要点,供大家在临习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此临作是赵孟頫《还山帖》局部,我选择在深夜临习,无人打扰,心境平和,正是我喜欢的书写环境,因此,写时一气呵成。此帖是赵孟頫之手札,凡17行,行草书,约为赵50岁以后书,诚如卷后褚德彝题跋所记:"松雪书,明以来赝作类皆力求姿媚,鲜得古趣。惟此帖有生辣之笔,无甜俗之容,即在真迹中亦属罕见。真赵书中极品也。"书写时我注重硬笔本体,将软笔书法中飘逸灵动的笔法和硬笔当中的"硬"结合起来,增强作品的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理念】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  相似文献   

11.
正临摹,对于书法学习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正如钢琴中的练习曲、油画中的素描。临习,是为创作打基础。同时,临习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项高超的技能。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敬佩苏东坡的人品和才华,曾多次到河南的三苏园和海南的五公祠、东坡书院去瞻拜;我欣赏苏东坡的尚意书法,不仅数十春秋常读、临习,而且还常把苏东坡的《寒食帖》、《赤壁怀古》帖用于书法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正>临帖前一定要先读帖,读懂所要临的字帖的字形特点和整篇风格特征。比如"楷书鼻祖"钟繇代表作《宣示表》,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充分表现了在魏晋时期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在临习《宣示表》时,我个人注意了以下几点:1.《宣示表》字形偏扁,长横居多,该帖用笔沉实古朴,虚和简净,充溢着一种恬淡安详的气氛。  相似文献   

14.
书法初学者都倾向于从临摹入手,《敬史君碑》是北朝中期东魏时代的代表作品,浑然天成,在魏碑各名品中一枝独秀,值得现代书法家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临习此碑时有诸多细节需要着力,如临习计划、字形特点等。习者师之,必有所获。  相似文献   

15.
书法初学者都倾向于从临摹入手,《敬史君碑》是北朝中期东魏时代的代表作品,浑然天成,在魏碑各名品中一枝独秀,值得现代书法家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临习此碑时有诸多细节需要着力,如临习计划、字形特点等。习者师之,必有所获。  相似文献   

16.
学习《圣教序》,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圣教序》是由楷、行、草间隔组成,临习中须全面地掌握楷、行、草写法与规律;在临习时,必须立足于把每一个单独的字写好,写标准,然后总结造型规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临习中应避免:结构不准;用笔迟滞;虚实不分;作抄书对待。意临要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上,脱开帖而自己去写,实际上是背临,给予一些个性发挥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每每提笔临习古帖前,以下几个方面我总会花时间反复检查:一是桌子是否整洁,二是凳子高度是否适中,三是字帖摆放位置是否舒适,四是纸张是否平整,四者缺一不可。有人说练习书法要耐得住寂寞,我认为这里的"寂寞"当是指板凳常坐十年冷的坚持。就书法自身而言,她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其深度绝非寥寥数日可以窥测,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与古人对话,避免机械地重复描摹。感受其生命之精彩,领悟其灵魂之高洁,那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篆书的入门途径入手,针对当今书坛石鼓文临习者路线不清、盲目趋从的实际,从时代背景、线条取向、结构能力三个方面阐释了石鼓文的书法借鉴.指明了石鼓文临习的思维重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正我在福清市老年大学任教已有20年。国画班课程于2015年通过省级精品课的认定,由原来的一个班发展到现在的素描班、国画基础班和研修班三个班,学员数量逐年增多,课程内容逐渐丰满。对于老年学员如何入门与提高,我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素描班以临习素描作品  相似文献   

20.
<正>沈尹默先生曾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这就告诉我们,法帖犹如老师,这个老师是不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揣摩,这就是"读帖"。在临习之前,读帖的方法和精细程度,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何谓书法?"书",强调动作性、操作性;法",突出规律性、实质性。李新杰老师深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