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延安时期的新闻业务刊物——《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12月1日《,通讯》创刊号出版,这是延安时期出版的第一个新闻业务刊物,它的读者对象是陕甘宁边区的通讯员。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曾在延安创办过一份油印的新闻业务刊物——《通讯》。当时,新华社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一起驻在杨家岭,同属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  相似文献   

2.
难忘的教诲     
1938年初至1939年夏,我先后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6月,党分配我到新华社工作,1941毛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后,我调到《解放日报》做记者,有机会接触毛主席,聆听他的教诲,这是我青年时期最重要最难忘的一段生活。毛主席要我们“多想”记得是1939年夏季,我刚从马列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当时,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社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那时新华社的机构简单,只有编辑、译电(分中文、英文、日文)、通讯、油印(油印《今日新闻》)几个科,不过20多人。在一间较大的窑洞集体办公室里,四壁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口号,都是马克思列宁的名言警句,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有两条:一条是列宁对青年人的教导  相似文献   

3.
回顾抗战时期党的新闻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回忆在抗战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党的新闻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全面抗战爆发后,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创办了大量的刊物。晋察冀根据地办了油印的《抗敌报》等,冀中根据地出版了《自卫报》、《冀中导报》,吕梁山地区创办了《战地通讯》,晋东南地区创办了《胜利报》,其他一些地区也纷纷出版各种报刊。 1938年1月11日,经和国民党的反复交涉,《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根据需要,1939年2月7日,党中央决定改组《新中华报》为中央机关报,10月,创办了以党建为中心的《共产党人》。《中国青年》已复刊,《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相继出版。此时,新华社已和《新中华报》分开,建立单独编辑部,承担起党的方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4):106-108
<正>"《新中华报》刷新"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报纸《新中华报》1939年的改版。《新中华报》的前身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1937年1月29日第325期起改称《新中华报》,在延安出版。同年9月9日第390期起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铅印,5日刊。1939年2月7日起,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日本加紧诱降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在军事和外交上反日、反汪,同时"联共又反共",导致各地摩擦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把《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一阳 《军事记者》2011,(12):40-40
《新中华报》是中国共产党1937年1月29日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新中华报》的前身是1931年12月1日在江西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于1937年1月29日改为本名.一直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编辑部是在长征中随党中央迁至延安的。  相似文献   

6.
王润泽  王洁 《新闻界》2013,(17):79-80
<正>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三家机关报,第一家为1930年8月创办的《红旗日报》,第二家为1939年2月7日以后的《新中华报》。前者为秘密出版,后者为四开三日刊。党的壮大和革命斗争的形势,都要求党有一家每天公开出版的大型中央机关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1941年5月15日,  相似文献   

7.
史恒  许传洲 《传媒》2023,(14):86-87
《新中华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机关报,在办报实践中充分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中华报》发行虽然遭遇中断,实际发行时间不足五年,但并不影响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所发挥的渠道价值。《新中华报》在党性遵循、全面视角、多元形式、以民为本等方面的特色经验,为我党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并夯实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陕甘宁边区的新闻、文化和理论工作者,曾创办了许多报纸和刊物,摘要介绍如下: 《解放周刊》,是一九三七年春创刊于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铅印,周刊。一九四一年《解放日报》出版后,即行停刊。《新中华报》,是一九三九年二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报纸,铅印,三日刊。毛泽东同志曾写了《必须强调团结与进步》的文章,纪念该报创刊一周年。《共产党人》,是一九三九年十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党内刊物,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曾为这个刊物写了《发刊词》。《中国文化》,是一九四○年一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延安创办的理论性刊物,铅印,不定期出版。毛泽东同志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最早是作为该刊的发刊词发表的。《中国工人》,一九四○年二月创刊于延安,由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编,铅印,月刊。毛泽东同志为该刊写了《发刊词》。《群众报》,是一九四○年三月由延安大众读物出版社创办的、面向边区工农群众的报纸,铅印,周刊。《大众文艺》,是一九四○年四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办的文艺月刊,铅印;主要刊载著名作家和边区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为边区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连队生活》,一九四○年八月由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创办于延安。是面向部队的刊物,铅印,旬刊。《大众习作》,一九四○年十月由边区文化协会延安分会创办,铅印,不定期出版。主要  相似文献   

9.
红中社更名为新华社后第一任社长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适应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社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报纸与通讯社仍是一个机构,原班人马.  相似文献   

10.
六、发行工作延安的发行工作与出版工作同时开展。1937年4月《解放》杂志创刊时,党报委员会的出版发行科,就以新华书局的名义进行工作。冠以“新华”的名义不是偶然的,它与《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同时而来。《解放》杂志通过党的影响和发行工作者的努力,份数很快突破一万,发行到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西安等大城市及西北、华北和南方各省。国民党反动派嫉恨它,千方百计阻挠,于是在九十月间发生了封闭西安《解放》分销处的事件。国民党的教育厅长还气势汹汹地叫嚣要“封闭”延安的《解放》周刊和新华书店。从此时起,1937年10月,新华书局就正式改用新华书店的名义。这表示了书店是在斗争中创建的。从1937年4月,到1939年8月,延安新华书店就发行了80多期《解放》周刊以及《新中华报》、《前线画报》、  相似文献   

11.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曾被称为职务最高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员。他一生中在不同时期为《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提供过大量消息等新闻稿件。还亲自撰写了许多优秀评论。笔者最近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选集》中的新闻作品.认为毛泽东的新闻评论作品特别是他后期撰写的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3.
1939年5月,毛主席为延安《新中华报》题了两个字——多想。我们把它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但天天看着它,其实也不知道这两个字的意义,不知道一个新闻工作者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一、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背景1935年10月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随即恢复了江西时期创刊的《红色中华》报,手刻油印,印数很少;到1937年1月《红色中华》停刊,创办《新中华报》,两版三日刊;到1941年5月,中央决定将延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这一优良传统,体现于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全部活动,同样也包括党的新闻工作在内。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次年1月,《红色中华》即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红色中华》改为《新中华报》,同时创办新华通讯社。当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在延安创办。其后,党中央又在延安创办以党建工作为中心的《共  相似文献   

16.
糜晓昕 《新闻传播》2013,(2):217-218
加拿大华文报纸《环球华报》(下简称《华报》)于2000年11月3日创刊,加西版、加东版在温哥华、多伦多同步发行。该报原是周报,后于2003年5月21日增发周三版,逢周三和周五发行,是加拿大首份由中国大陆移民创办并取得成功的华文报纸,已成为继《星岛日报》、《世界日报》和《明报》后的加拿大第四大华文报。  相似文献   

17.
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和中央社等三位记者就国际形势和抗战问题进行了谈话,后被整理成《毛泽东同志与“中央社”记者刘尊棋先生、〈扫荡报〉记者耿坚白先生、〈新民报〉记者张西洛先生的谈话》在1939年10月6日《新中华报》发表。其后,《新华日报》《解放》《八路军军政杂志》等相继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修改了此文,改题为《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毛泽东与三记者谈话的背景及过程,对版本的校勘、研究相对缺乏。本文试对《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进行版本校勘、研究,通过校勘考异,分析修改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2006,(7):27-27
穆青(1921-2003),河南杞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同年9月进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1945年9月派往东北采访.后任《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1949年4月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先后写出了《湘鄂道上》、《记湖南的和平解放》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报道.1959年10月起任新华社副社长、1965年12月.他和冯健、周原等同志写出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后,他又参与采写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2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考察。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党的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就要带头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代言人,理应继承新闻前辈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鼓与呼。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贯倡导艰苦奋斗作风早在1939年5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华报》上发表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一文中指出:“我们民族历…  相似文献   

20.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一个重要报纸.红军长征前,在江西瑞金出版;长征胜利后,在陕北复刊.一九三七年一月,在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形势下,改名为《新中华报》.当年《红色中华》的工作人员不多(编辑部和电台加在一起,通常只有十人左右),今天健在的更少.中共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任质斌同志,长征前后都在《红色中华》工作,担任编辑、秘书长.一九七九年底,他由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秘书长调任国务院文物管理局局长,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他交卸工作之际,我们访问了他.他热情地回答我们的问题,畅谈了两个多小时.下面是任质斌同志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