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五·一"节     
最近一段时间,他工作很忙,连双休日都很少休息,眼看"五·一"节来临,妻关切地对他说:"后天就是'五·一'节,我说李建,到时你就别再上班了,在家休息一天,咱们上午游公园,下午逛商场,晚上我给你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再少喝点酒,让你好好轻松一下."他满口应允.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上,常有报道说社会"闲散人员"如何如何,有的还指责"闲散人员"是"不安定因素".我看了这些报道,最终也没弄明白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3.
远离"孤独"     
我是偶然读到这组照片的——题为《东京的孤独者》,作者是美联社摄影师戴维·古腾费尔德,获今年"荷赛"日常生活类组照一等奖。这是一组拍摄特殊人群的纪实照片,读了,心里很想说点什么。但是,很长时间,我怔怔地面对它,却哑然无语。我感到照片里的每个主人公都不想与我说话。他们有的把背影给了我(见附图一),有的正离我远去,有的低着头;惟一一位面对着我的,还用耳机塞住了耳、用口罩盖住了嘴(见附图二)……  相似文献   

4.
讲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分化、西化不止,总有一些同志将信将疑,有的同志甚至私下认为,讲西化有"左"的嫌疑.请看一组数字与事实:  相似文献   

5.
老好人的"心病" 57岁的徐应醒是阜南县柳沟镇人,曾经当过10年兵,有一手好驾驶技术.转业后,徐应醒一边在家务农,一边给别人开车跑运输.靠着自己的勤劳,家里一向吃穿不愁.夫妻俩为人和善老实,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说他们是"好人".  相似文献   

6.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文章读懂了才有味道。近日偶读《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愈读愈觉其饱涵意蕴。老师很不满意爱因斯坦迟迟送来的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一只说:"这是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另一只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是总比这两只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8.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意义和媒体人责任研讨会"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多家单位的与会代表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说,艾老师有一句话叫做"新闻是我的妻子,哲学是我的情人",比喻得很有色彩.  相似文献   

9.
三无"贼"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那一刻我想到我们的读者就是傻根(没有丝毫贬损读者的意思).傻根的质朴几近于"傻","傻"得让人感动,以至于连有"职业道德"的贼都被他感化了,舍身相护,圆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  相似文献   

10.
"规模战略" 在经营领域,熟悉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很多.它说的是,曾经有两个外国人想到中国来投资,其中一个看到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准备打退堂鼓.另一个则完全相反,他说:"自从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兴奋不已.你想,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如果你能从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掏出一块钱的话,你想那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营销中的"规模战略".  相似文献   

11.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2.
"我不念书了,我走了……" 这封遗书出自一名天资聪颖、年仅9岁的孩子之手.他的名字叫涛涛(化名),就读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石门小学三年级.2007年9月1日下午家长让涛涛在家做作业时,年幼的他喝了农药"3911"而离开了这个世界,用鲜嫩的生命为代价,表明了对如今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沉重质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说新闻"的形式在荧屏上大行其道.自陈鲁豫的"凤凰早班车"将新闻"说开"之后,"马斌读报"一类的"报摘+即时点评"的节目纷纷登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这类"说新闻"的节目不下百个,有的已经成为吸引观众的拳头栏目、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见报载,一名西方的出版人说:"编辑应该是个商人".我就想起前几年一名中国的出版人的话,"出版社的目的应该明确,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追求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不是出版活动的最终目的,出版活动作为产业,其目的应该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我不知道这位西方人说的"商人"与这位中国人说的"利润最大化"能不能划一个等号.  相似文献   

15.
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福"字,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的人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以表示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16.
看到这个话题,虽感到有话可说,可也产生某种恐慌:我能说得清新闻人承受的"恐慌"吗?能为此提出可资参考的应对之道吗?显然,"恐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啊.新闻人或多或少存在"恐慌"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只有正视它,从而克服它.  相似文献   

17.
无悔的青春     
弹指一挥间,花季少女不觉已迈进了"知天命"之年.回首这与书相伴的三十多年,有泪水也有欢笑,但我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对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热情.每每与同事谈到图书馆工作,总忍不住脱口而出:"图书馆是个清静之地,与书相伴,你也会沾染上书香之气."我很庆幸,在这越来越浮躁的世界中还有一方净土属于我,不,也许说我属于这方净土更贴切吧!  相似文献   

18.
不顾实际,说话、做事均以书上说的为准,古人称这种人叫"掉书袋". "掉书袋"的形式有种种,下面的几种现象最为常见: 一是咬文嚼字.有一书生赶路,遇到一条水沟,过不去.一过路人告诉他:一跳不就过去了吗?书生就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双脚并拢同时往前一跳,不料就跳到了水沟里.路人见了很好笑,说:有你这样的跳法吗?你看我是怎样跳的,说着,双脚一前一后就跳过去了.书生看后怨怪说:这叫"跃",不叫"跳",我才是真正的跳呢.上你这回当,以后可不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19.
"给力"泛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很烦"给力"两个字,因为报纸上"给力'标题泛滥让我由审美疲劳至尤生厌恶. 何为"给力'?一说中国北方土话,表示给劲带劲之意,一说系从闽南话演变而来.作为形容词用类似"牛""很带劲""酷";用作动词相当"给予力量""加油'之意.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我的制片人只看了我的一段音乐节目的口播资料就说:"来试镜吧".镜头前才说了几句话,我的制片人又说:"不管男主持人是谁,女的就是你了."我就是这样正式踏人了电视圈,正式走上了"激情九九"的舞台.那时我常想,也许制片人看中我的就是这样一份率真,那我在节目中也就保持这样一种不加修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