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见光明日报登有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编辑丛书》的广告,似乎内容繁多,面面俱到,应有尽有。但粗粗一看,却总觉得缺点什么。再细细一想原来缺了一个《丛书》的“灵魂”——编辑的道德。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我在《新闻战线》发表了一篇杂文,名为《“编辑的道德”小议》。之后,一直想对编辑工作再作些议论。最近,  相似文献   

3.
“永远公平和坦率地对待公众。”这是创办于1836年的美国《费城大众纪事报》制定的编辑伦理。公平表明自己不偏袒,坦率就是要真诚地面对社会和公众,始终以记者所见客观地还原事实。这是一个媒体以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为编辑确立一个道德的标尺,也为自己树起一个追求的巅峰。  相似文献   

4.
赵家璧是现代著名的编辑思想家。在中学时期他就参与主编了光华大学附中的校刊《晨曦》,大学期间,他曾半工半读,在良友图书公司主编了《中国学生》月刊。由于受平日所接触的中内外局势及革命进步书刊的影响教育,他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编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一改往常“有一定的知识性,偏重于趣味,思想性福薄弱”的编辑方法,立志要出“推动时代前进而有益于人民的书”,“另辟一条出文艺书的路子”(《编辑忆旧》,赵家璧,第79页,下同)。  相似文献   

5.
《编辑之友》开展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好主意。我祝愿这个讨论在编辑工作者、出版工作者以及《编辑之友》的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获致令人满意的成功。去年,《出版工作》月刊开辟了出版“改革笔谈”专栏,《编辑之友》杂志开辟了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编辑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述而不作”是孔子的编辑实践原则,他删《诗》、作《春秋》,就在这种“述而不作”中蕴含巨大的力量.孔子的编辑工作给后人两个启示:第一,编辑工作的价值并不低于“原创”,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创造性.第二,编辑工作的价值与编者的价值追求成正比.后世的编辑工作,就其影响而言,固然无法望孔子编审“六经”之项背,然而优秀的编辑,莫不是能体会理解“述”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编辑工作中寄寓价值追求、以补时弊,以这种方式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思考中医》的出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十周年感言     
面对着眼前高盈尺、近50期、约800万字的《编创之友》——《编辑之友》,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对它的评价,我想,社会的实践早已作出了回答。作为它的一个读者,也自有感受。正当我1981年春重回编辑岗位时,头脑中总有一种空虚感(大概是与“文革”中离开编辑岗位9年,加之“文革”后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尚未完成有关吧),就在这时,《编辑之友》的前身《编创之友》创刊了。10年来,我与它朝夕相伴,奉之为我不可缺少的朋友。是它,使我学到了前所未闻未学的东西。通过它,沟通着与编辑同行的思想;通过它,我似乎听  相似文献   

8.
王振锋同志的《编辑学学科建设与编辑概念的发展——兼答所谓编辑概念泛化问题》(以下简称《发展》)一文,用了一个专论式的题目,其实从头至尾都是针对王华良同志的《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编辑出版界经常流行一些新观念、新理论,其中不少渐成大家的共识。当我读完王建辉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方知不少新论之发嚆矢者即是建辉兄。以下撮其要者略加评述。 一、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 在《地方出版社的高级人才战略》一文中,作者提出:“我们首先得树立一个概念,地方出版社应当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第126页)并进而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社会声誉的标准是“有没有堪称学者的名编辑”(第127页)。可见,作者是主张编辑应该是“专家”的。也许这还算不上最新之论,但作者可贵之处在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的观点。在《编辑与学术》一文中,他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及规范的编辑概念而论”,“或者说编辑还应当是杂家。不过这种编辑这种杂家是与学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与学术保持同步甚或某种超前性的编辑、杂家”(第1页)。作者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认为“上上之境,编辑应该是通家”。它  相似文献   

10.
写文章,是苦差事;当好报刊编辑,替人作嫁衣裳,更要劳神费力。因而赞颂编辑同志的辛劳及默默无闻的工作精神,完全应该。这里,我要从另一角度谈一个问题:编辑的知识要更广博,鉴赏水平要更高超。否则,编稿中很可能把对的改错,弄不好,还会闹出一些笑话来。这几年,我接触到好几件事,不妨说说。一次,写了一篇题为《“梦”与“做”》的杂文,寄给某月刊。原稿引用了鲁迅先生在《听说梦》里的话:有梦想“大家有饭吃”的,有梦想“无阶级社会”的。刊出来时,竟变成“有梦想‘无产阶级社会’的”了。大约编辑同志是好心,以为作者粗心大意写掉了字,就信笔给添上了。殊不知,这一  相似文献   

11.
离它远点好     
据台湾《雷声》周刊刊载的一篇文章透露,在国民党《中央日报》担任过半年“代理总编辑”的朱宗轲,动不动就要修改下属编辑的标题,以显示他“有学问”,但常常改错,以致弄得人啼笑皆非。有一次,大约是1980年10月10日,一位编辑拟了这样一个标题:《国庆活动高潮迭起》,到了这位“代总编辑”手里,大毛一挥,把原来的标题改成《国庆庆典活动/高潮不断迭起》,“国庆活动”中间还要加上“庆典”,  相似文献   

12.
文化厨子     
真正用心去读《东西南北》是我成为它的编辑之后。《东西南北》是一本综合性的文摘月刊,同其他非文摘杂志不同之处是,它的稿源是国内外一切正式公开出版的报刊书籍。所以有人曾戏称,文摘编辑是“扒手”编辑,是雕虫小技的杂耍。我觉得,世上任何职业都不应该简单地用崇高或卑贱之类道德标准来看待它的存在价值,这正如同人不应该因为美丽而可爱,而应该因为可爱而美丽一样。那么,作为《东西南北》的编辑,则要  相似文献   

13.
编辑文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编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编辑学”从无到有,现在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它的发展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相一致的。编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者们,通过借鉴和吸收现代诸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努力寻求和探索适合编辑工作实际和编辑规律的研究途径。新世纪的编辑理论研究需要创新,学科的观念要开放,学科的内容要拓展,学科的方法要多样,这样,我们的编辑学研究才能更加深入。笔者提出用“文化学”的视角来看编辑工作,是因为编辑工作本身是文化工作,编辑事业是文化事业,编辑使命是文化使命,还因为这是编辑交叉学科的研究与探索的尝试。编辑文化编辑文化编辑的定义有很多种。从编辑的社会文化学地位来看,“自书籍产生以来,编辑工作都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阕道隆《书籍编辑学》)编辑不仅仅是图书的编辑,还包括电视、杂志、报纸、电子出版物等所有出版物的编辑。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概括起来说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狭义的文化,如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即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狭义的文化强调的是精神文化。二是广义的文化,它不仅包括精神文...  相似文献   

14.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15.
技能:编辑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1989) ,在论述职业道德时 ,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等并列 ,作为构成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之一。这似乎有些费解。一般来说 ,“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实际上 ,“技能”与“道德”有着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就像西方哲学家讲“形式即内容” ,传播学家讲“媒介即讯息”一样。为什么说技能是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素 ,我们可以从编辑这个行当的一些实例来切入 ,或许具体生动的事例远…  相似文献   

16.
人们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话是褒是贬?不管它!反正要真地做好一件漂亮合体的嫁衣,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设计、裁剪、缝制,哪一道不蕴含着学问,所以我说,注意:编辑“学”,编辑工作蛮有学问并非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谓予不信,请读《实用编辑学概要》(俞润生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将编辑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编辑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研究和探讨,是《概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编辑是一门学问”。认为建立编辑学对促进、繁荣出版事业有重要意义,现在是条件成熟的时候了。《概要》阐述了编辑学作为研究文化积累的性质,指出“编辑学属于文化范  相似文献   

17.
加强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平 《今传媒》2005,(6):34-34
目前,我国学术类期刊基本上执行的是1999年新闻出版署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期刊编辑标准化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有了这样一个《规范》,广大的期刊编辑工作者就有了具体操作实施的“依据”、“准绳”。该《规范》的  相似文献   

18.
论文名称:一个编辑的追求 作者姓名:唐浩明 工作单位:岳麓书社 关于编辑的追求和价值问题,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在这个新媒体快速融合、新热点不断涌现、新话题不断制造的转型时代——关于这个话题的探讨,要写出新意、不落俗套,很难. 《一个编辑的追求》一文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编辑兼作家唐浩明先生.其创作的《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引发了中国图书市场的“曾国藩热”现象,其本人也可以称得上是“曾国藩热”的创始者.  相似文献   

19.
两年多前,笔者随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个访问小组前往英国,考察英国的媒体法与媒体道德。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位资深节目制作人详细介绍了他们制作节目的过程,他手拿一本印制精良的手册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制作人守则》做节目的,它是我们的‘圣经’。” 被称为“圣经”的《制作人守则》,是BBC多年来节目管理成果的条文化表现形式,其内容涉及采访、编辑、制作节目所必须遵循的规  相似文献   

20.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