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备《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发现课文中有“尴尬”一词。这两个字笔画多很难写,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写法呢?我的目光久久定格在这两个字上。看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尴尬”两个字的外部结构是“尤”而不是“九”。我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查字典求证,果然,在“九”字部里查不到“尴尬”,在“尢”字部里却查到了。难怪以前在电脑上用“五笔字型”打不出这个词,最后只得求助“智能ABC”。看来,备课时的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如果不是这次看得仔细,课堂上一定会出洋相的。  相似文献   

2.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夜读韩愈的《师说》,两年前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节平常的课。在讲到“尴尬”一词时,我问孩子们:“‘尴尬’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它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回答很完美。虽然教材要求“尴尬”一词只识不写,但我出于习惯,还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尴尬’两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尴’是由‘九’和‘监’组合而成,‘尬’是有‘九’和‘介’组合而成。”说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这两个人”就是专程从东京来沧州密谋杀害林冲的陆谦、富安。他们行踪诡秘,神色不正,应当是“尴尬”,而非“不尴尬”。果真,当林冲来到店中,李小二向他告诉情况时,就说成了“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这两个句子所指对象相  相似文献   

4.
谈老师在《谁能帮我解除尴尬》一文中所说的尴尬应该说是许多老师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遇到的尴尬。这种尴尬不解决,一定会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如何解决?我觉得深入思考、研究下面四个问题,也许能找到一把钥  相似文献   

5.
一下课.小静就拿着刚下发的作文本来到讲台前。她指着习作中被我用红笔圈起来的“尴尬”二字,不解地问我:“朱老师,我错在哪里?”我微笑着作答:“你把这两个字的部首写错了,应是‘九’字部,而不是你所写的‘尢’。”我边说边用手指头比划了一下她写的这个我不认识的部首.内心暗自得意:小马虎.你老师我“火眼金睛”,你作业中的丝毫错误也休想在我眼皮底下逃之天天.小静不服气地说:“是这样写啊!不是‘九’!”我不以为然:“不相信.你可以去查查字典。”小静拿着作业本,转身回座位查起字典来。我也坐在一旁,不动声色地等着她.等着她片刻后在事实面前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6.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7.
“中间生”是指介于学习“尖子”与后进生之间的一类学生。近年来,许多教师和家长在抓“尖子群”和转差工作中倾心竭力,而忽视了“中间生”的培养。“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子传给后人的一大“乐事”。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中,现在的少年英才就是置身于各类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英才”是各学校的“门面”,值得重视;“转化差生”被许多人片面理解为“转化成绩差的学生”,‘转差’是上级下达的硬任务,不抓不行,而“中间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老师课堂提问的是尖子,课后谈心的是差生。而“中间生”在老师的…  相似文献   

8.
尴尬之一老师:我不会感谢你《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中摘要刊登了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信中还写道,如果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语文,那么高三毕业生的语文水平和初三毕业生的语文水平是没有区别的。思考之一让学生自主读书学生的语文学得好,得益于自己长期的课外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早在三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就说过类似的话。因此,写这封信的学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的成功来自于他如饥似渴的课外阅读,而与语文教师的“谆谆教诲…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理念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广大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教学行为,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正在建立,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观念与行为”、“传统经验与课改要求”、“预设与生成”、“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等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的老师究竟该做些什么?谈利娟老师给我们发来了《谁能帮我解除尴尬》的“求助”,欢迎广大老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提供见解和经验,共同来解除这个“尴尬”。(来稿请注“争鸣”,电邮请寄至:jhth~js@sohu.com)  相似文献   

10.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11.
人们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有时会一笑了之,马上就忘掉,有时则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五年前,那个因“尴尬”带来的尴尬,就让我终身难忘。它一直激发我一丝不苟地对待教学。  相似文献   

12.
《狐假虎威》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许是因为狐狸在人们的印象中生性狡诈、奸猾,“狐假虎威”被人们赋予了反面的寓意:讽刺那些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的现象,进而寓言本身所蕴含的智慧和谋略被淡化了。受这种语意定势的影响,《狐假虎威》故事中的狐狸也在无形中成了一个反面的角色。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遭遇了一场“意外的尴尬”,不过,这场“意外的尴尬”却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了一段“意外的精彩”。面对学生的争论以及学生“抛过来的球”,  相似文献   

13.
刘成伦 《师道》2008,(4):18-20
一、法律法规,苍白无力的文本 提到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可能绝大多数老师会同我一样漠不关心,不管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还是《学校体卫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在我们老师的眼中似乎都仅仅是一种文本的形式。其实这种尴尬的产生并不是说这些法律法规不重要,而是在中国这个长期实行“人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面对尴尬     
薛守宣 《山东教育》2013,(25):16-17
近几天,我听了几节课,于课堂上目睹了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给老师的尴尬,事后想来还历历在目。那是一位老师在讲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本来课堂进程还算顺利,但在阅读指导环节时问题出现了。执教的老师在指名分段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对学生  相似文献   

15.
看了《谁能帮我解除尴尬》(《江苏教育》2003.11A)以后,我为教师的改革热情而高兴,也为教师的尴尬而尴尬。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怎样为教师解除尴尬呢?想说说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尴尬事件让老师们手足无措。如何冷静地面对此类事件,迅速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将“尴尬”转化成“精彩”呢?  相似文献   

17.
“尴尬”是一个在中古汉语产生、近代汉语广泛运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的联绵词。现代汉语里,“尴尬”的使用以引申义为常,这和它在近代汉语时期的使用有所不同;而在近代汉语里衍生的“不尴尬”、“不尴不尬”、“不间不界”等倒反词语形式更是现代汉语所少有,这些倒反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一般和“尴尬”都是同义的。语言中的这些沿用和替代表明,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的历时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课堂上的小插曲似乎比其它学科更让教师“防不胜防”。尤其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缺乏应变经验的老师常陷入一些“尴尬”之中。a.实验操作时,学生观察“偏轨”。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氧气》时,指导学生操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引导学生观察。大部分学生都看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我正要引导学生顺势得出结论,完成本环节教学时,一个平常寡言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有黑色的东西掉下来。”我当时就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时至今日,此事仍令我反思:多么细心的观察,多么可贵的探索!这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尴尬     
令我们尴尬的是我们4岁的女儿。不过我的丈夫很可爱,他每次都能把我们最尴尬的事说得如此轻松调侃,而让我的心情变得不那么沉重。我们4岁的女儿上托儿所的第一天,丈夫去接她之后,在我语音信箱里就有这样一段关于我们尴尬时刻的留言:“嗨,亲爱的。好消息是阿曼达度过了她在学校的第一天。坏消息是老师想见我们。”“好消息是被她咬了一口的那个男孩的父母没有提出起诉,坏消息是他因此得去治疗伤口,而我们得付医疗费。”“好消息是只要我们去见她的老师,学校将把阿曼达收回去。坏消息是她决定退学。祝你一天愉快。”Ourem brarassm entwasour…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从观念到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许许多多的新名词、新理念正在不断输入老师的脑海,并落实到教学工作之中,其载体就是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有许多旧课程无可比拟的优点,它确实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活力,然而正如任何事情不可能完美一样,新课程也常常让我感到好“尴尬”。[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