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五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选自《战国策·赵策四》。它所记的是一件历史事件。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太子丹立,号孝成王,年少,由惠文王之妻赵威后(即文中的赵太后)执政。秦国趁机伐赵,攻下赵三座城邑。强敌压境,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向齐国求救,齐提出必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的件条,才答应出兵相助。赵太后因溺爱小儿子,反对长安君入齐为人质。群臣竭力劝告,赵太后拒谏,并扬言:“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堵塞了言路,形成僵局。文章一开始就突出了秦赵、齐赵、赵国群臣与太后之间的三重矛盾。就是在这样的紧张危急的气氛中老臣触龙却“愿见太后”。  相似文献   

2.
<正>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认为机会来了,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才能派出援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走着,到了太后面前致歉说:"我的脚有毛病,一点也不能走快,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  相似文献   

3.
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赵策四》里讲了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的丈夫赵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但孝成王还年幼,所以赵太后就临时掌管朝政了。而在她刚刚当权的时候,秦国就趁赵国还在办丧事的当口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太后就向齐国求救兵,齐国却提出了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太后不肯。所有的大臣都极力地劝谏,太后还是不肯。事情正僵持着的时候,来了一个老臣叫触龙,说是要见太后。文章写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触龙来劝谏,写触龙上殿之后慢腾腾地走,化了很长时间才走到太后的面前。文中就用了一个“徐趋”来描写触龙上殿以后行走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赵太后刚开始执掌朝政,秦国加紧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请求援救。齐国说:“一定要拿长安君作抵押,才出兵。”赵太后不肯,大臣们极力劝告。赵太后明白地对身旁的臣子们说:"有再说叫长安君作抵押的人,我一定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触龙说赵太后》一课时都把重点放在触龙的劝谏技巧上,着重分析他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顽固溺子的赵太后,让赵太后同意让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通过讲析,触龙的睿智也呼之欲出。这样讲解课文固然没有错,但对赵太后的认识却有失偏颇,没有对赵太后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一向以精彩的游说辞著称,它的游说之辞被誉为“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秦兵压境,转瞬间攻下十八座城池,盟国齐国坚持以长安君为质才肯出兵相助,而赵太后爱子情深,不肯让长安君冒险,于是君臣冲突,赵太后暴怒,事情变得无法控制,国家处在灭亡的边缘。这时老臣触龙上前娓娓几句话,就让事态缓解。赵后最终派长安君为质,齐国出兵,秦兵之围解除。同样是劝赵太后,同样的理由,为什么其他的大臣惹得龙颜大怒,触龙则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触龙掌握了…  相似文献   

7.
忠心 《家教博览》2000,(7):33-33
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究竟怎样爱才是真正的爱、有益的爱,许多父母并不真正懂得。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左师触龙说服赵太后送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的过程,使赵太后懂得了什么是对儿子真正的爱的道理,读起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触龙说赵太后》开篇以“新”、“急”二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公元前206年,赵惠文王殁。新君赵孝成王年幼,其母赵太后(即赵威后)垂帘听政。秦国乘赵之危,聚兵来犯,赵国无奈向盟国齐求救。齐王却按当时外交惯例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乃赵孝成王弟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太后对幼子过于溺爱,执意不肯让他去,甚至蛮不讲理地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两个“必”字,活画出这对人为的矛盾几乎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面对如此处境、如此心态的太后,要想向她进谏,委实困难重重,要想说谏成功,必须…  相似文献   

9.
触龙说赵太后之所以成功,全在于“巧说”。这里且不谈触龙怎样以“自谢”、“问安”、“托子”的策略去接近盛气凌人的赵太后,单谈谈他是如何巧妙地阐发自己的卓见的。触龙的“说”是从提出“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论题开始的,接着他以赵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为长安君计短为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蹩脚“的赵国重臣,却长于口才.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相似文献   

11.
做事、说话,都要注意动机、方式和效果的统一。《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众大臣和触龙可谓动机相同,都是为着说服赵太后,好让长安君质齐,从而换得对赵国的援助,以解被秦围攻之危。但是他们采用的劝说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赵国左师触龙堪称心理分析大师。照触龙看来,新寡——被突如其来恭称“太后”,心理上是难免要出一点毛病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下达这样的死命令,是赵太后心理上出了毛病的征候。让赵王弟长安君去齐国待一段时间,换来援兵,解除赵患,这桩政治交易的必要性,平民百姓也能辨识清楚,偏偏太后屡谏不从死活不依,这不  相似文献   

1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话说长安君年方十八,身材挺拔,仪表不凡,玉树临风,如在世潘安;功课亦鹤立鸡群, 语、数、外、理、化皆名列前茅,但唯有一项是其软肋——不会上网。此因其母赵太后怕长安君上网误入歧途,故令其不得上网。但因此长安君常为同学所耻笑,心有不甘,便寻家庭教师触龙商议。触龙曰:“请君放心,此事老 师定当负责到底。” 说这一日,触龙来见赵太后,二人入座。触龙自谢曰:“近日临高考之期,学生颇多,故 无暇脱身与赵太后相见,窃自恕,本欲发短信以表问候之心,但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 故愿望见太后。”“近日,长安君备高考,老妇甚忧…  相似文献   

14.
要善于掌握思想转化的教育艺术郭成栋《战国策》中有一篇《触龙说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诸大臣为国家安全着想,竭力劝说赵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然而皆吃闭门羹。唯老臣触龙与太后以闲谈切入,打破僵局,针对对方心理,由近及远,终于说服了赵太后。这则故事给人诸多...  相似文献   

15.
《触龙说赵太后》中写道:“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触龙想要见赵太后(劝说她把小儿子交给齐国作人质),赵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触龙。触龙进了宫,做出快走的样子,但他却走不快,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所以走不快。”触龙脚有毛病,走不快,为什么还要做出快走的样子(即“徐趋”)呢?  相似文献   

16.
第十四讲 触龙说赵太后 1.必以长安君为质 质:抵押品、人质,名词。这里用本义。下“质于齐”,“质”用作动词。 2.大臣强谏 强:读qiǎng,副词,竭力。下文“乃自强步”与此同。 3.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愿:希望。下文“愿”都是这个意思。 4.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郄:空隙,指毛病。之:连词,介于主谓结构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种“之”又见“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父母之爱子”,“媪之送燕后也”,“至于赵之为  相似文献   

17.
新编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以其精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文章表现的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令人拍案叫绝。这三篇文章反映的都是做臣子的以其杰出的劝说才能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历史的事件: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赵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为此,他们都成了功臣,名垂青史。那么,他们的劝说技巧是什么呢?综合起来,有…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中设疑激趣,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一、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设置悬念,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设置悬念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发掘事物本身的感染力来引起兴趣,即直接兴趣;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事物产生期待心理来引起兴趣,即间接兴趣。如:一位老师在讲《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是这样设置悬念的。战国时,秦军兵临赵国城下,生死存亡之际,赵求救于齐国,齐要求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  相似文献   

19.
肖莉 《现代语文》2006,(7):34-34
《触龙说赵太后》一中的赵太后,一直被作为一个顽固的溺爱幼子的形象,我对这一结论不敢苟同。课中的赵太后,并没有溺爱她的小儿子长安君。  相似文献   

20.
《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一句,《教参》在译文中将“哀”对译为“哀怜”。笔者认为不妥,“哀”在这里当释为“爱”,即“疼爱”之意。理由如下:一、从触龙和赵太后对话的文意来看,他们原为争男女之爱而引出对长安君和燕后的爱的比较。触龙打开进谏大门的一段话可分为三层来理解:1.提出爱子的原则——计深远;2.从送燕后出嫁事说明太后对燕后的爱之深;3.从嫁后的祝祷赞扬太后爱燕后符合“计深远”的爱子原则。其中写送嫁时的情景很感动人。因“亦哀之矣”之前有“泣”,“悲”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