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民网“三剑客”是指人民网“强国博客”、“人民播客”和“掘客”三个频道。对博客和播客,大多数的网友并不陌生,而掘客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掘客’,音译于英文dig(挖掘),是从Web2.0热潮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它来源于英文网站Digg.com。”“掘客网站其实是一个完全由用户自发参与内容创建、评论和分类的网站。网站内容完全由网民提交,网民自己发掘、上传信息,用户阅读量决定信息在网站上的排名。”本文拟对人民网“博客”、“播客”、“掘客”三个频道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两会博客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艳芳 《青年记者》2006,(10):63-64
两会博客在中国的兴起2006年1月15日,浙江省政协九届第四次会议开幕。13点32分,政协委员肖锋的《我看到的政协开幕式盛况》在浙江博客网发表。接着,肖锋还发表了自己14日关于政协的提案,不少网友都在后面跟帖评论。据了解,这是第一个以政协委员提案为主题的博客。先河一开,跟随者蜂拥而上。2006年,许多省市的两会期间,都涌现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通博客的现象。2006年2月15日,人民网强国博客正式开通,标志着新闻网站开始提供博客应用服务。2月24日,人民网发布两会博客招募辞,率先以博客这一形式,宣传报道两会盛况,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两会…  相似文献   

3.
2006年初,就在广大网民还憧憬着新的一年会冒出什么博客景观的时候,强国博客公开测试,人民网昂然迈出了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进军博客领域的第一步。截至2月14日,在短短的20天中,注册用户已逾2000,共发文章6000余篇,图片2000幅,评论超过2000条。强国博客的成功“亮剑”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博客文化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博客,是英文“Blog”或“Weblog”的中文翻译,本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网络个人出版形式。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各有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来看,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writer。无论是在博客发源地美国,还是在中国本土,博客都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博客不仅更新着网络传播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杨娟 《网络传播》2007,(11):60-60
见面语从“吃饭了吗”到“今天你博了吗”昭示着博客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和深人人心。自“博客教父”方兴东发现商机,踏进这一领域之后,许多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都想分一杯互联网的羹,纷纷开设博客专栏。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秒诞生1.4个博客,新增博客文章17篇。数目如此庞大的博客队伍及博客文章当然需要大量的网站作为依托,从建立网站到维护维护网站无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相似文献   

6.
张善炬 《新闻窗》2005,(6):42-43
《拜托,留住细节!》一文发表后,引起一些反响,我深感荣幸。但我谈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的问题既不新鲜,也不深奥,它其实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专业常识之一。正因为是常识性的问题,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因此有必要予以提醒和强调。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06,(16):16-16
在5月的统计中,徐静蕾的个人博客登上有“全球博客风向标”之称的搜索引擎Technorati排行榜首,成为首登国际排行榜的中文博客,此前,该位置一直被美国著名博客Boing Boing占据。  相似文献   

8.
“‘博’在‘两会”’是今年“两会”期间的流行语,人民网还以此为题做了2008“两会”特别报道。的确,时下的博客使用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网络日志”的概念了。“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通过博客搜集民意;记者通过博客反映“两会”实况,记录“两会”花絮;更多的网民是想通过代表、委员和记者博客建言献策或者诉说民间疾苦,传递弱势群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闻博客的传播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博客是博客形式中的一种。美国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网站(DruegeRrepor.com)从报道克林顿绯闻开始,将“博客”引入人们的视线;随后博客网站在美国新闻界越来越引人注目,直到2004年美国大选,博客记持有记证,正式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博客开始进军美国的新闻领域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我的作品《小凉山有位美丽的美籍女教师》在《丽江日报》发表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云南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少数民族州盟地市报新闻”三等奖。一篇平平淡淡的文章,同时获得四五个奖项,我感到既荣幸又受之有愧。荣幸的是文章因主人公尹蕊兰的事迹感人而获奖,惭愧的是自己才疏学浅,却出乎意料地获得如此众多荣誉。  相似文献   

11.
王会在《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博客面临的问题,首先它亟须解决的是法律问题。由于开博的随意性和匿名性,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都极易造成对当事人的损害,有的博客还涉嫌版权纠纷。诸如此类,都使解决博客的法律监管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其次是管理问题。博客是构建在网站之上,因而网站作为空间的提供商和服务商,首选应负起监督审查之责,即它的身份应是“善良管理人”。但是对辖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博客的“善良管理人”来说,面面俱到的监管所付出的代价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2011中国网评年选》近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选载了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间发表于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等全国各大网站和个人博客中180篇具有广泛影响的网络评论。  相似文献   

13.
名人博客,由新浪于2005年10月首次推出。它将名艺人一个个纳入旗下。在栏目设置上,它设有日排行榜,周排行榜,月排行榜……。在精品博客圈——华人明星的第一页,作者粗数了一下,就有90多位明星,而当点击到第20页时,后面还不断有新的网页跳出。2006年2月13日11时左右,徐静蕾的博客点击率冲破千万大关。名艺人博客发展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要闻     
网络成“两会”参政议政互动平台 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最近发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问,人民网、新华网等六大网站新闻频道日均流量突破1.7亿、日均独立用户数超过1800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和22%,网民选择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两会”的比例高达94.5%.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新浪、搜狐及网易六大网站共推出“问总理”、“向总理提问建言”、“有话网上说”等近20个互动栏目,  相似文献   

15.
殷秦 《网络传播》2008,(4):28-29
随着新闻网站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叫得响的评论栏目,比如,人民网“人民时评”、新华网“原创评论”、红网“红辣椒”评论等。网络目前的议论话题依然极为庞杂,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点非常集中,网民的价值取向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十分强大,已经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其影响力不可低估。今年“两会”期间,新闻跟帖、博客、评论等互动栏目都相当活跃。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三八妇女节,两个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和中国博客圈中的娱乐记者袁蕾的博客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这本来是两位记者开的玩笑,没想到一位路透社记者把这件事情和中国正在紧张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见此消息,如获之宝,随即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随后,这篇报道在众多英文站迅速传播,BBC、美国之音等西方主流媒体立刻跟进,至少有200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此亨。 3月1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署名张从兴的文章,《“中国博客门”耍了西方媒体》,很快引起了中国大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纸和网站纷纷转载。本刊记者就“博客门”亨件对中外媒体产生的影响专访了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中国首席特派员叶鹏飞。  相似文献   

17.
微博客的传播优势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卓 《新闻前哨》2010,(1):37-37
博客对于大众来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如果说博客的诞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那么微博客的出现则是对这种传播方式的又一次突破和挑战。微博客,从字面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微型博客”,但是微博客的特点绝不仅仅是“微型的博客”这么简单。“说白了,就是让用户在网站上写短消息。  相似文献   

18.
近日,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发现了一个网友的帖子,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合作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83.9%的人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晓波 《新闻界》2006,(6):55-56
一所谓博客,是指在互联网上基于web2.0技术建立、由个体自主决定其内容主旨、按时间序列不断更新并通过链接与其它网站相互联系的个人网站。在众多博客中,有一类博客被称为“新闻博客”。所谓“新闻博客”,一般是指那些以发布新闻为主的博客网站以及网站的主人。随着近年来博客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2002年的中国博客在2009年迎来了自己的“七年之痒”。从起步风光无限到掀起全民博客风潮,从知名商业门户网站、重点新闻网站普遍设立博客频道到博客先驱陷入困境,在热闹喧嚣之后,七年历程的博客如今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它的认可和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