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瑛 《中国广播》2008,(9):57-58
提要是对广播新闻内容加以提示的简短文字,是广播新闻必不可少的“脸面”。广播新闻要先声夺人,提要就是“先声”,其在广播新闻中的传播作用显而易见。说得准确点“提”出的新闻“吆喝”得好坏,直接影响广播媒体的传播力或收听率,所以广播工作者应充分发掘提要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特点,让其成为发挥广播媒体传播力的支点,帮助我们改善、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过一场激烈的对“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  相似文献   

3.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4.
在广播新闻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广播媒介的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不足,使传播内容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广大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广播新闻采编实践经验,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亲和力、想象力等几个方面,论述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对于增强广播新闻宣传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播新闻编辑是广播新闻报道的基础工作,在广播这种传统媒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播新闻编辑的流程、要求和方法,与报纸编辑基本相似,但由于广播新闻还有声音,因此广播新闻文字稿件的编辑还需要考虑广播的传播特点。宏观上,编辑广播新闻文字稿要把好"关"和定好"位";微观上,编辑广播新闻文字稿要注意"有稿必检、有错必纠、有改必慎"。  相似文献   

6.
孙春兰 《新闻前哨》2001,(12):20-21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就是将广播新闻事实中的那些听众看不到、摸不到的景象、事件和事理,运用鲜明、逼真、具体和生动的语言,通过广播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广播形象化的语言反映的是具体新闻事实的形象、形态。 广播语言应该形象化,这是广播的特点和听众听觉规律决定的,也是广播新闻稿件写作的重要特点。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与文学艺术创作中语言的形象化是有区别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语言形象化,即饱蘸浓墨的描绘和精雕细琢的刻划。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则不同,它受广播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7.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播业快速发展、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广播新闻作为广播媒体的重头戏,在寻求创新中有了新的发展。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新闻频率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报道方式上均有新的举措,努力寻求广播新闻的多元化革新和全方位突破。传播理念:新闻立台、观点强台、三贴近原则的强势回归新闻立台,倾力打造专业新闻频率。广播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广播的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而广播这种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传播发挥出来的。其  相似文献   

8.
刘晓涛 《记者摇篮》2004,(12):17-18
一直以来,广播新闻都是在编、采、播的生产流程下向受众传播的。然而,这种新闻传播模式的速度已无法跟上如今信息时代发展的脚步了。更快、更新鲜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制胜法宝。那么广播媒体该如何打破陈旧的传统模式另辟蹊径呢?思考再三,总结一句话:就是让广播记者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尽快实现从文字到口述的转换.更多地拿起话筒到现场口述新闻。  相似文献   

9.
刘新传 《新闻知识》2005,(10):64-67
在高校里,广播始终是党的理论宣传工具,传播科学化知识的有力阵地,在宣传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广播的优势在于它的声音与便捷、传播对象广泛、传播感染力强和传播功能多样。高校广播的记们充分利用“采访机”,突出新闻的现场感,其真实性、权威性大大增强;记还通过口述新闻,结合同期声,极大地发挥了广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电台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新闻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是广播的基本功能。广播新闻如不发挥其自身快速、及时、量大、现场感强的特点,就会被淘汰出局,导致广播电台在传媒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一个克敌致胜的重要砝码。因此,在与报纸、电视,网络博弈的过程中,广播新闻节目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强广播新闻,广播才有生存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周涛 《记者摇篮》2010,(5):47-48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是广播的基本功能,而可听性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好的广播新闻应当有很强的可听性,能够让人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英语是大众传播工具在报道英语新闻中使用的文体,有书面新闻和口头新闻两类。书面新闻可称报刊文体,口头新闻可称广播文体、是以声音的形式进行传播。由于其传播途径与报刊文体不同,广播文体的语言也与报刊文体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句子、词汇、语法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方英 《新闻世界》2017,(1):22-24
广播新闻连线,是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广播优势传播的报道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广播直播节目中。探讨记者做好广播新闻连线的技巧,不仅有助于吸引听众、优化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提升广播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4.
广播新闻评论作为广播新闻的重头戏,秉承了广播传播的一些特点,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广播新闻评论在充分发挥广播优势的同时,还应该在选材、语言和播送方式上寻求突破,以提高广播新闻评论整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对改进广播连续报道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立肃 《新闻界》2001,(4):18-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其功能作用充满想象力和富有创造力的开掘,使得互联网以超乎寻常的速度由信息传播工具演进为一种媒体形态。它直接催生了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的变革性发展,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极大的拓展,受众所关注的不仅是新闻事实的最新报道,还热切渴望迅速了解事实发展的深层背景和发展态势等等“新闻背景后的新闻”。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连续报道历来是广播新闻报道的重型武器。但是近几年它却发展缓慢,优秀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以1999年中国广播新闻奖评选为例,…  相似文献   

16.
2013年中国广播新闻坚持精耕内容、服务民生,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并逐步形成了广播新闻的全媒体传播业态。其内容生产方式全面创新,表达文风贴近民生,传播渠道多元丰富,跨媒体合作及线上线下联动,成就了广播新闻发展的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对广播新闻的传播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的现状和策略的研究,希望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以其传递信息快、节目容量大吸引着受众。要做好新闻节目,编排是一门艺术。新闻编辑对稿件的选取、稿件所发篇幅的长短、配发评论还是编后、简讯怎样穿插等等,这对于发挥广播新闻的传播功能,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办好广播新闻节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四大新闻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都有各自的传播优势,也有各自的传播特点。如何有效地发挥广播自身的特点,让其在新媒体时代还能吸引住受众,成了当前广播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广播新闻应通过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来拥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广播新闻中的纯文字稿件。广播新闻诞生之初,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多以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强势影响百姓生活,广播的新闻传播也面临着更多的冲击,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其自身优势已然不够明显。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广播要想谋求更加稳定长远的发展和进步,新闻编辑相关的工作人员就需要不断努力,并积极创新,让广播的编辑工作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文章首先就新媒体环境给广播新闻事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叙述,再对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工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提出如何开展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