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岁时 ,我们学会了哭泣 ,用眼泪换取大人手中的糖果 ;五岁时 ,我们学会了灵牙俐齿 ,用甜言蜜语赢得大人们的称赞 ;十二岁时 ,我们学会针锋相对 ,在“舌战”中知道了什么是“代沟”。十五岁了 ,我们终于学会了沉默。“沉默啊 ,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老师在台上讲“沉默”时 ,我们已在沉默中灭亡了———课堂上最安静的是提问时间。“你怎么又考这么差 ?”家长无休止的唠叨中 ,我们选择了沉默 ,用沉默封住自己的耳 ,用沉默封住自己的嘴。没有了充满硝烟的火药味 ,剩下了“零下 1度”的冷战场。“世贸大楼被炸了 !”“哦 ?…  相似文献   

2.
怎样对待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一般都是不愿意 看到“沉默”现象的,特别是采用讨论式教法的课堂,沉默似乎更是令人担心。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的“卡壳”,也不表明讨论活动的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允许沉默,要耐心地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相似文献   

3.
童太娟 《成才之路》2009,(35):10-10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按自己预设实施教学时学生却不同程度地出现沉默,对此我们许多教师“耐不住寂寞”,不忍心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于是,频频“支招”,以求快速打破沉默。摆脱僵局。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卡壳”。也不说明讨论活动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善待沉默,耐心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相似文献   

4.
“沉默”教育昌黎县大蒲河镇中学赵继文沉默是金,沉默是银,沉默是无声的语言。班主任在工作中,适当地运用沉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次自习课上,同桌的两个男生大声逗笑。我走进教室,他们立刻停了下来,低头抓起笔。我无声地走到他们的桌位旁,默默立了足有三分钟...  相似文献   

5.
1.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沉默意味着什么﹖”在最后审判的那一天,一群人被上帝问到了这个必答题。“顺从。”农民说;“怜悯。”年长者说;“同意。”幕僚说;“等待。”预言家说;“旁观。”男人说;“蔑视。”学者说;“隐瞒。”诗人说;“大智。”哲学家说;“承担。”女人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上帝问最后一个没开口的人。“看来你的沉默才是真正的沉默。确实,在我面前,惟真沉默才接近我。”先前作过回答的人又沉默了,他们都知道那个始终不回答的人是个哑巴。上帝不晓得这些人用沉默再次评价了他。有人说:“沉默是金。”有人说…  相似文献   

6.
郑洁 《教育探索》2011,(11):24-25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中的学生沉默经历了从“沉默的大多数”到“沉默的非合法化”的钟摆运动.学生的沉默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教育者应从个体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沉默的性质;建立交往式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交往氛围;理性分析学生沉默的原因,善于介入,相机撤出.  相似文献   

7.
郑洁在《教育探索》2011年第11期撰文指出,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中的学生沉默经历了从“沉默的大多数”到“沉默的非合法化”的钟摆运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舆论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对话、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宠儿,沉默成了“过街老鼠”。伪“对话”的盛行导致了沉默的非合法化。  相似文献   

8.
“沉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亚林教学,主要是依靠以声波为载体的教学语音。要把“沉默”用于课堂教学,乍一听,似乎有点玄乎。因为教师上课即在于“讲”,而“沉默”此处之意则为“不说话、不出声”(《汉语大词典》)。但是,“沉默”的妙用的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  相似文献   

9.
孟素琴: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一片沉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怎样使学生不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呢?周和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沉默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精神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学语文课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沉默啊,沉默啊”“郁闷啊,郁闷啊”和“万马齐喑”的现象。师生都奔着中考和高考搞“拉网式”知识点专项训练和“查漏补缺”专题技能提升训练,即使是读写教学,也步入按高考题型模…  相似文献   

10.
病梅馆记     
《中国人民教师》2005,(2):62-64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深刻呐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面对统治者扼杀人才,龚自珍痛心疾首——“既泣之三日”。  相似文献   

11.
“沉默”作为一个文论概念,首先应是由马舍雷提出的,他针对的是文本和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强调文本意识形态的隐秘性。“沉默”是由作家设计而成的,也可能是无意而为。“沉默”本身具有否定性质,这是语言本身的有限性所致,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无奈,这势必使文学成为艺术就具有了超语言性。“沉默”以一种无限澄明的存在构建作品存在的样态,它发出的充满感召力的“召唤”吸引着读者与作者进行内在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沉默”要以想象性阅读活动来诠释其内在的美质特征,从而使文本意义呈现无尽的“绵延”之态。“沉默”不是虚无,而是一种有限的遮蔽。  相似文献   

12.
沉默是金     
西方有句古老的谚语:“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这句话虽历经了千百年,却仍广为流传,而且被不少人奉为经典。我们常说,世间万物,经过历史这面筛子过滤后留下来的都是金子。“沉默是金”这句话也是如此。在谈“沉默是金”之前,必须先要确定什么是“沉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不说话、不表态,甚至是麻木的行为称为“沉默”,殊不知这大大曲解了“沉默”的内涵。其实“,沉默”并不等于语言障碍或是自闭,而是一种安静睿智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往往需要人们倾其所有注意力。因此,对外就表现为缄默不语。“沉默”不是一般人都能具有的品质。一个外…  相似文献   

13.
王君 《基础教育研究》2009,(9):17-17,20
初二的时候,一个小姑娘从外校转到了我的班上。这个孩子显得比一般孩子沉默,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后来到了初三,她才在一篇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在小学时经历的一次“非常事件”,我终于明白了孩子沉默忧郁的原因。这个事件和“早恋”有关。在字里行间,我读出了孩子至今都没有愈合的伤痛。她写道: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探索课堂教学艺术,重点在于探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而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沉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把“沉默”用于课堂教学,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时“沉默”确实能够起到任何精妙语言都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特有的性质,使许多传播学中的传统理论受到置疑,其中就包括根据传统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及其舆论学说出发,证明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独恐惧感”、“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等概念的适用性,论述了网络中舆论形成的机制仍然不变。由此可以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探索课堂教学艺术,重点在于探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而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沉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把“沉默”用于课堂教学,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时“沉默”确实能够起到任何精妙语言都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一直是普遍现象,也是教学中教师碰到的棘手问题之一.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对于外语学习而言,口语交流尤其重要.文中阐述了课堂沉默的定义及分类,并分析了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形成因素,为解决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学会沉默     
沉默 ,似乎是一种精神 ,又似乎是一种行动 ;沉默 ,却是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感情。古人云 :“寡言少语 ,喜怒不形于色。”这大概是对沉默的一种注解吧。但我认为 ,沉默 ,并不单纯地是“寡言少语” ,恐怕“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它的真意。汉朝韩信 ,少年时能够默默忍受“胯下之辱” ,这需要一种多大的勇气 !但也就是在这种沉默之中 ,韩信积蓄了奋起的力量 ,最终成为一代名将。所以说 ,沉默有时是一种睿智的表现 ,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 ,是一种优秀的品格。沉默 ,是每个人固有的权利。但有很多人并不懂得利用这一权利 ,珍惜…  相似文献   

19.
课堂里的沉默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和教育内涵.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沉默”,要尽力避免尴尬沉默的出现.教师要给予学生言语权,更要给予学生沉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深思的沉默与回味的沉默.  相似文献   

20.
古语云“沉默是金”。确实,父母在家教过程中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艺术,往往能对孩子传递出丰富的难以言表的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功效。沉默用于暗示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求孩子做到的就应该自己首先做到。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孩子做出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