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魏坤梁 《武当》2011,(6):30-32
近代武禹襄的太极拳古拳谱得自于河南舞阳盐店这一说法,被现代太极拳界的很多人认为是一个没有异义、没有争议的历史事实。这一说法最先是徐震和唐豪两位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根据有二:一是《武氏家谱》和《永年县志》都记载武禹襄之长兄武澄清曾任舞阳县知县;二是李亦畲先生在《太极拳谱·跋》中有"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珍而重  相似文献   

2.
段陟 《中华武术》2003,(8):26-27
我们是河北省邯郸市武式太极拳爱好者,曾得到当代中国武式太极拳第五代重要代表人物乔松茂先生的指授,受益匪浅,对武式太极拳的源流、技法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从朋友处得知某地方武术刊物2003年5月刊登了一篇林子清先生所写的《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的文章,我们看后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这与我们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今就该文(以下简称“林文”)所述,我们根据掌握的资料,对部分观点进行质疑,以下分述之,敬请广大武术界同仁不吝指数。  相似文献   

3.
原福全 《武当》2004,(9):64-64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康戈武先生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中共有三份材料,一是张杰先生写给康戈武先生的信,二是张杰附于其信后的文章--《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三是康先生托我代为了解情况的信。康信中说:"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张杰同志信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的'话'为依据,对和有禄著《和式呔极拳谱》和我为此书写的序进行的'评'说。为了回复张杰同志'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的要求,谨将张杰同志来信及其附文寄给您,请帮助了解情况,以便先听听赵堡太极拳传人与有关组织对《和式太极拳谱》及其序文的评论,然后再向张杰同志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注1: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自称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信后附有《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此信及其附文的落款时间皆为“2004年4月24日”。此信的主要内容,是张杰自言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的“话”为依据,对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康戈武为此书写的序进行的“评”说。未及“来信说明”,就听张杰同志传出话来,说:“他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已得《武当》杂志采用。”闻讯后,我与《武当》  相似文献   

5.
路迪民 《武当》2023,(8):8-10
<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指“太极者,无极而生”一篇),被各派太极拳传人尊为拳经之首。换句话说,习练太极拳,如果不遵照《太极拳论》,那么就练不好太极拳;更深层次讲,如果完全背离了《太极拳论》,那你练的太极拳就根本不是太极拳。但因传抄渠道不同,历史上《太极拳论》存在多种版本。唐豪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1935年),参考14种著作对比校订。沈寿先生的《太极拳谱》(1991年),参校文献多达35本。孟乃昌先生的《太极拳谱与秘谱校注》(1993年),亦有稀缺参校资料。  相似文献   

6.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8.
林泉宝 《武当》2007,(11):30-31
李师融先生的《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台北逸文武学书馆2007年6月初版,简称《源流阐秘》)已在国内发行。师融先生在7月初即赠我一册,精读后,深感该书切合当前形势需要,尊重历史,为太极拳的正本清源,恢复明代太极拳史,重新奠定太极拳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地位,深入揭穿“清初陈王廷首创太极拳”(简称“陈王廷创拳说”)的骗局,做出了积极努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康戈武 《武当》2004,(7):29-29
注1: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自称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lt;和式太极拳谱&;gt;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信后附有《评和有禄&;lt;和式太极拳谱&;gt;的出笼》一文此信及其附文的落款时间皆为“2004年4月24日”此信的主要内容,是张杰自言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包含了老子的思想和理论,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精华,从太极拳的原理依据上来看,两者颇有渊源。太极拳中的“柔”与“慢”的原理与《道德经》中的“守柔”与“道法自然”的紧密联系即是渊源的印证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3,(4):9-29
余功保先生自八十年代开始就系统进行太极拳的研究,写作庙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太极拳辞典等一系列武术专著。2002年。他编著的《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一书,引起国内外太极拳届的广泛好评,成为近期武术的畅销书,短时间内销售一空。又迅速再版。许多太极拳家、研究者、爱好者时该书予以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近年来难得的佳作。近期,本刊记者就太极拳的若干问题对余功保先生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2.
张玉华 《武当》2003,(11):30-31
杨禄躔先生是清朝晚期武功卓著的太极拳大师,当时被称之为“杨无敌”。杨先生生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故于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享年75岁。杨先生过世几十年之后,杨先生的第三代人杨澄甫继续传授太极拳术,于是有了“杨式太极”之称谓。然而,杨澄甫的“杨氏太极拳”和祖父禄躔先生的太极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有  相似文献   

13.
张方 《精武》2004,(1):46-47
现在又到了说真话难的时期,近来有媒体对我的武学研究提出了质疑,如果有些人认为只有编造“腾身走凌空”和“仙佛来接”才是“武学研究”,那么抱歉了,我只能再说点真话了。一、赵堡学拳与盐店得谱 公元1852年,河北省永年县的秀才武禹襄(1812-1880年)奉母命去河南舞阳县探望兄长武澄清。武禹襄自幼随父亲武烈习少林洪拳,虽年过四旬但好武之心不减。永年有邻人杨福魁(杨禄禅)在河南学得绵拳珍秘不传,于是武禹襄绕道河南温县拜访赵堡镇名师陈清平。以  相似文献   

14.
张宝银 《武当》2012,(5):21-22
山西交城县太极拳协会会长陈有山先生,其拳艺师承杨门嫡传田兆麟大师一脉。田兆麟先生拳艺传蔡琅亭先生,蔡琅亭先生传陈有山先生,陈有山先生为田兆麟先生拳艺第三代传人。蔡琅亭先生传陈有山先生的《太极拳谱》,陈有山先生珍藏多年。笔者将陈有山先生珍藏的《太极拳谱》原原本本地复印了一份。谱中有田兆麟先生的题字,"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其余全部文字何人书法誊  相似文献   

15.
贾山 《中华武术》2003,(11):29-29
这些年来,武术界出版了许多太极拳方面的书籍,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由和式太极拳嫡宗传人——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一书,于近日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著者当代和式太极名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有禄先生,是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六世孙。 《和式太极拳谱》分为五章。主要介  相似文献   

16.
贾迟 《武当》2009,(8):28-29
“四两拨千斤”是古典太极拳论中一句名言,流传数百年,没有异议。王弘壮先生发表《“四两拨千斤”还是“四两拔千斤”》一文,提出“‘四两拨千斤’之句不通,应是‘四两拔千斤’之误。”  相似文献   

17.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教馆为业。据写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他的武术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等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书的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等两篇论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等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四篇文  相似文献   

18.
和有禄  和定乾 《武当》2001,(6):20-21
近代研习太极拳者,大都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经》或“论”,为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舞阳盐店偶得,而其余几篇则出自武禹襄、李亦畲舅甥二人之手。这种说法几乎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19.
李滨 《武当》2010,(7):35-37
太极拳源远流长。李亦畲整理《王宗岳太极拳谱》,1881年抄存郝和珍藏本有《太极拳小序》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马印书从姨丈李亦畲处抄得《太极拳谱》,为1867年之初稿,小序首句作“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太极拳寻踪,是太极拳史学研究的课题。拳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志恩 《武当》2012,(4):45-46
《武当》杂志2011年第七期刊发了广东林俊岸先生的《宋谱略考》很有感触,文中详细介绍了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其一是吴图南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吴图南先生介绍:"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这本书就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