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3年12月3日和4日,世界将目光投到了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北京,亚欧会议的26个成员代表汇聚这里,召开亚欧会议框架下的第一次文化部长会议——“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于是,亚洲和欧洲,这两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所产生的东方和西方的两个不同的文明的代表,在这里进行着一次历史性的对话。“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是亚欧各国文化部长的首次聚会,也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部长会议。来自亚欧会议26个成员的文化部长或主管文化事务的部长、驻华大使、专家和学者共200余人围绕“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个当今世界最令人…  相似文献   

2.
蔡武出席“世界文化发展论坛”并主旨发言 2013年11月24日,“世界文化发展论坛”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的高级别官员率团参会。印尼总统苏希洛出席论坛的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视野     
《中外文化交流》2012,(12):86-96
蔡武会见缅甸文化部长吴埃敏玖 11月19日,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在北京会见缅甸文化部部长吴埃敏玖一行,双方进行了务实友好的会谈,重点就中方支持缅甸承办2013年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开、闭幕式等事宜深入交换了意见,就进一步加强中缅文化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4.
文化部部长蔡武作主旨讲话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主持会议十六国文化部长发言十七国文化部长签署《鄂尔多斯倡议》亚洲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于8月18日在鄂尔多斯市亚洲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经济危机形势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2,(3):90-96
日前,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在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隆重开幕,中国文化部长蔡武,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德国联邦政府代表,外交部国务部长皮珀尔,外交部国务秘书布劳恩,国防部国务秘书武尔夫,联邦议员及部分联邦州代表,德国文化、教育、经济界人士等近千人出席活动开幕式。2012年的德国“中国文化年”,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在德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德国联邦总统武尔夫共同担任“中国文化年”的监护人。  相似文献   

6.
8月18日下午,出席亚洲文化部长圆桌会议的17国文化部长共同签署了《鄂尔多斯倡议》,全文如下:我们,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刚刚在京结束的“中非文化部长论坛”,便在西非结出了交流合作的硕果。9月11~29日,上海文化艺术交流团一行27人远渡重洋,踏上神秘的西非大地,在多哥、佛得角和塞纳加尔3国举办了6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此次访演由中国文化部与中国驻所在国大使馆主办,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承办,整个活动向西非民众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及海派文化。  相似文献   

8.
2010年3月27日,沐浴着温暖阳光和清新海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七次会晤在美丽的三亚隆重举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是该组织多边文化合作框架下的重要机制,2002年4月在北京举行首次会晤;2005年以来,该“会晤”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办。由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共同努力,几年来文化部长会晤机制对推动上合组织各成员国、观察员国之间的双边和多边文化合作,增进成员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开发西部”的号角吹响了。那么,西部文化在整个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如何?西部文化资源将在西部开发中起什么作用?西部文化将在经济开发中如何发展?保护西部传统文化应本着什么样的方针进行?记者近日带着对西部文化走向的系列问题,采访了文化部长孙家正。  相似文献   

10.
日前,由文化部、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举办的“敢于信任——首届中德领袖论坛”在北大开幕。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副主席莉兹·摩恩和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中国驻德国前大使马灿荣、中国作家李洱、德国前司法部长格梅林等30位中德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学界领军者与会.  相似文献   

11.
5月20日,"2010非洲文化聚焦"开幕式在中华世纪坛举办,其内容由《从北京到沙姆沙伊赫——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展(2007~2009)》《轶册有情——中国出版物中的非洲》书籍展览、《朋友·伙伴·兄弟——中国摄影家眼中的非洲摄影展》《隔洋相看·中非艺术家绘画联展》和"我的非洲故事"征文颁奖等活动组成。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让·平致函"2010非洲文化聚焦"组委会主席、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对此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阿拉伯“文化之都”计划,2004年12月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文化部长第四次伊斯兰大会通过了挑选伊斯兰城市举办文化节的想法,每年遴选两个城市,一个是阿拉伯城市,另一个是伊斯兰世界的城市作为伊斯兰文化之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28日,“法国皮诺家族捐赠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白玉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了捐赠仪式并与弗朗索瓦·皮诺共同为捐赠兽首揭幕。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向皮诺先生颁发捐赠证书。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国家博物馆长吕章申、法国文化与新闻部长奥蕾莉·菲莉佩蒂、法国驻华大使白林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14.
4月12日,是北京今年春天难得的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孙家正;俄罗斯联邦文化部长米·施维特科依;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文化、信息和社会协调部长库·穆赫塔尔;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文化部长卡·奥利莫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文化部长哈·朱拉耶夫;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教育文化部副部长勃·奥斯莫诺夫等首次在北京会晤。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文化部孙家正部长主持了会议,俄罗斯联邦文化部长米·施维特科依首先发言,依次为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中国文化部部长的发言。六…  相似文献   

15.
干禧龙年,华夏神州大地龙腾虎跃、莺歌燕舞。江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总书记的讲话精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打开人类历史和自身发展进程中大门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三个代表”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也是我们文化工作的工作指南。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其经济领域中发生的一场历史性的大变革,它为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向这个方面的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及时予以研究和作出正确回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会议于今年6月上旬在北京召开。与会的160多位代表听取了国务委员李铁映、文化部长刘忠德的讲话以及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所作的工作报告。与会代表就在  相似文献   

18.
信息传真     
《中外文化交流》2002,(9):64-64
应日本日中友好协会邀请,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德有将随宋健会长率领的中日友好协会代表团于9月4~13日赴日本,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 等有关活动。 应日中友好会馆、日本文化厅邀请,以周和平副部长为团长的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一行7人于9月底访问日本。应中国文化部邀请,以文化部长卡琳娜·彼德森为团长的拉脱维亚政府文化代表团一行5人于9月10~15日访问北京和上海,并与我签署两  相似文献   

19.
唐代以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窗口,如晚清、民国期间大量的留日学生与旅日文人,如“封建”等词汇正是经日本翻译而传入中国。今天,当我们重新思考、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涵义,展开往昔这一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之时,更加促使我们反思中日文化交流中放送者与接受者这一身份的置换之缘由。因此,对日本五山文学这一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的研究,也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