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台湾省职业教育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现有5个层次:一是高级职业学校,招生初中毕业,学制3年;二是专科学校,其中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专科学校学制5年(五专),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学院学制2年;三是技术学院,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四是硕士教育;五是博士教育。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高等教育学制改革——基于专升本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专升本热潮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学制上的弊端。专升本热潮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解决之途当然是导胜于堵。应改革高等教育学制,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本科,使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有效解决专升本问题并拓展升学渠道。  相似文献   

3.
论职业教育学制间的职业能力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教育学制间的衔接,不论从小学到中学,或是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实行文化课之间的衔接。职业教育学制(包括职业培训学制)之间的衔接不只是文化课之间的衔接,主要是前后两个学制在学校中所学专业技术课程(也可能包括通过工作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之间的衔接,实质上是职业能力之间的衔接(从某一种职业能力提高或改变到另一种职业能力之间的衔接)。本文将着重对职业能力之间学制衔接的主要特点及由于不区分学制间两类衔接而出现的问题作一些讨论。一、职业教育学制间职业能力衔接的主要特点1.职业教育学制间的职业能力衔接包括在已经完成的学…  相似文献   

4.
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的学制变革已成为众人瞩目的课题。改革传统的职业学校的学习制度,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显得日益重要。 一、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客观依据 1.实行弹性学制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中初级技术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年从总体上来说却陷入了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的“三难”境地,渐渐呈现萎缩、滑坡的趋势。究其原因,尽管有多方面的影响,但职业…  相似文献   

5.
论清末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新民 《职教论坛》2005,(16):61-64
清末实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经洋务学堂、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相继颁布与实施,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体系的框架,并具有了若干与当代职业教育相似的特点,对后世职业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职业教育的学制创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职业教育实行学制创新具有必要性、紧迫性,也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职业教育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遵循各类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原创性的学制创新,以"无缝隙连接"为创意点,创立包括五年制专科学制、五年制本硕连读及专业职称和专业学位相结合学制、全等级一体化学制等丰富多彩的学制模式,形成个性鲜明的学制体系,与普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沟通、融合发展,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国家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1922年《壬戌学制》正式改称实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改旧制甲种实业学校、乙种实业学校为职业学校。以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并非仅为名称上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内涵、功能以及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与当时社会主导思想的变化、职业教育家自下而上的推动以及欧美职业教育思潮的影响相联系,这一历程加强了职业与教育、社会及个人的联系,变革了劳心胜于劳力的教育传统,并借助学制的改进推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学制经历了三次演变,每一次变革都使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加强。近代学制的嬗变不断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考察学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可以为当前学制的制定如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是清朝末年由国家颁布的两部学校教育制度。研究这两部学制的基本概要,以及这两部学制颁布前后中国职业教育发端和发展的概况,不仅有助于认知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渊源,而且有利于引发深刻的历史思考,从而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有益的历史坐标。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的学制变革已经迫在眉睫。实行弹性学制,推动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作者在此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弹性学制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