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新的研究视野,基于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位、生态链、生态化的分析框架探讨双循环战略的实践进路。生态位视角下,通过共生拓展、错位拓展和虚拟拓展找准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位,拓宽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实现"强位""抢位""补位";生态链视角下,立足国内大循环,疏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链条",实现"补链""扩链""强链""固链";生态化视角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打造全要素、全产业、全空间和全领域的循环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无不体现出社区教育的价值取向,社区教育价值由传统实现"个人理想"的教育实验,发展为"国家宏观"需要,再转变为"国家"与"个人"双重追求,体现出社区教育在不同阶段的价值取向。社区教育在当前价值取向指引下,其制度应当从供给、需求和效度三者进行维度构建,不断拓展社区教育发展的"宽度""长度""美度""效度",促进社区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知"与"道"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重要术语。"知"字从"口"、从"矢",蕴含了中国古人对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理解。"知"又通"智","智"为"道","道"兼有道路、行走(引申为实践)、言说、办事之门道与天地之大道等义项。"知"与"道"的诸多义项间具有一种张力,构成了中西哲学皆关注的"语言——思维——实践——世界"这一经典论题。通过对"知""道""知道"与"不知道"的分析,能够揭示出中国哲学在处理这一论题上的特色,即以"行"(实践与体验)贯通"言""器""道"三者,进而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即"由词通道""道不离器"。  相似文献   

4.
"大成于道,小成于术。""道"是指宏观、全局、战略,"术"是指微观、局部、战术。当前时政专题复习往往重于"术",即重视解题方法、备考技巧之指导,而忽视探究备考规律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政复习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时政专题复习备考策略应该从"道"与"术"两方面展开,实现二者统一,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是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从生态知识的传授、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创新生态教育活动等方面培养理性"生态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涉及"译学""译论""译本"的整合性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理论的普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笔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以翻译的"适应/选择"为理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转换中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用语的语言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应该在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重视大学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文化不同于文明,它总是与生态相辅相成,大学文化生态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大学文化生态的演变常常会带来大学治理的变化,是历史与传承、创新与内生的统一。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这既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了冲击,也为重构提供现实可能和新的治理路径。大学的精神网络是大学文化生态发展之魂,纵观两千多年来,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大学精神都是大学的核心追求。在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生态治理逐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内隐趋于外显,依据场域理论,借助虚拟的"信息网络",构建大学的"精神网络",形成"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的"三域两网"分析构型将是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架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由多维层次架构起的立体范畴,包括:理论话语层、学术话语层、实践话语层。现代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呈现"离散化""内卷化""独白式"的实然状况,造成价值引领乏力、吸引力疲软、教育实效消减等困境。从"离散"到"聚合",寻求合意的最大公约数;从"内卷"到"外化",强调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价值遵循;从"独白"到"对话",实现教育话语表达的应有之义,是顺应大众化发展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话语实然困境达到应然状态的必然进路。  相似文献   

9.
疫情之下,有关"云课堂"的诸多尝试正在改变当下的教育生态与"云"有关的热词最近在教育界走红,从"云课堂""云备考"到"云面试""云答辩""云就业",疫情之下,当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走向"云端",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云教育"发展的无限想象。无论对于教师、学生还是教育管理者,有关"云课堂"的诸多尝试都是一次次"破冰"之旅,正在改变当下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由多维层次架构起的立体范畴,包括:理论话语层、学术话语层、实践话语层。现代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呈现"离散化""内卷化""独白式"的实然状况,造成价值引领乏力、吸引力疲软、教育实效消减等困境。从"离散"到"聚合",寻求合意的最大公约数;从"内卷"到"外化",强调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价值遵循;从"独白"到"对话",实现教育话语表达的应有之义,是顺应大众化发展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话语实然困境达到应然状态的必然进路。  相似文献   

11.
"德"乃学生立身担当所本,"技"乃学生生存意义所在,"艺"乃学生尚巧达善所依,"道"乃学生生命价值所系。人才培养匠德匠技匠心匠魂的融合,是江苏省中职校领航计划项目建设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从教育、产业、社会三个视角阐述人才培养的逻辑意蕴;从"德""技""艺""道"四个境界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从哲学、技术、科学三个维度诠释人才培养的学理要义;从培养理念、课程实践、文化(育人)实践、教学实践四个路径总结出"德技艺道"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六月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分别用"无穷"与"别样"修饰"碧""红",赋予"莲叶"与"荷花"极为浓重的色彩,在强烈的红绿对比中给我们绘出了一幅令人  相似文献   

13.
打造生态宜居城是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表征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城市理念,更体现了并重自然价值、人文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的深刻伦理关怀。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湖州从生态城迈向生态宜居城建设的探索,彰显了其深刻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生态宜居城市伦理建构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以公正为根本原则、以整体性为最高原则;生态宜居城伦理实践需通过树立生态宜居理念、确立生态宜居制度、养成生态宜居行为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通过创建"卫生城""文明城""食品安全城"等打造城市名片,而许多学校被列为"创城必查单位",增加了学校的工作量。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1.成立创城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切实搞好"三城同创"工作,学校成立了创城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相关中层任成员。学校研究制定"三城同创"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责任,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切实搞好创城工作。  相似文献   

15.
《国语》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道""德"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春秋时的独特意义。《国语》中的"道"概念从"天道"到"人道",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的解释开始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德"概念从无"心"到有"心",开始注重人的内在品格修养以及人自身能力的开发,反映了春秋时期德内涵的一次重要转换。《国语》中的"道""德"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关注人的内在品德及主观能动性。"道""德"强调的都是人对自身品格的修养与完善和对生活的思考,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家生态哲学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生态存在论、"尊道贵德"的生态价值论、"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道法自然"突出了宇宙万物运化过程的自然性,认为人与万物均由道而生,是平等共生的关系;"尊道贵德"强调尊重自然运化过程及秩序的价值以及人与万物自然本性的价值;"自然无为"主张"无为而为",减少对自然万物的干扰,顺应、发挥自然造化过程及秩序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京族民歌贯穿于哈节、哈亭、独弦琴和海洋环境等重要民族文化和自然事项,广泛地将京、汉、壮族文化和海洋意象融合、编织共生出海洋文化生态整体;仪式化的意义编织赋予这个整体以基于自我族群身份认同的仪式意义和膜拜价值;通过与独弦琴和海洋生境的对生、互渗其声音又从自我编织的意义结构和海洋生境中穿透、播散出去,避免了沦为僵化意义结构。编织为"张",播散、穿透为"驰",融合衔接"张""弛","一张一弛谓之道"。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道不利则权,权不利则法,法不利则术."从中可见,相对于"术""法""权","道"为最高境界.将之沿用到办学领域,也是如此,唯有努力循守办学之"道",而不迷恋于"术""法""权",办学才更易结正果、奏长效.  相似文献   

19.
"产赛教"深度融合模式以技能大赛为枢纽与手段,将生产空间、竞赛空间、教学空间进行对应与融汇,将职业教育置于企业、政府、技能大赛和职业院校相互构联形成的"产赛教"网络,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竞赛平台为枢纽,推动职业教育并轨于产业发展方向,完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政治)资本的交换、转化,通过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循环,实现资本的增值,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产赛教"深度融合必须紧扣其发展的关键要素,立足于中观层面,改革职业教育内部资源,实现"三标""三地""三程""三法""三师""三考"六个方面的融合,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推动实践教学效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