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坛禅机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拿它来指导教学,便是一种艺术:在思想教育和各科教学中,有时不妨装点“糊涂”.装点“糊涂”,是明知故问,是等待时机,是以假乱真,是启发思维.“糊涂”的背后,是清醒和机智.  相似文献   

2.
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今属潍坊市)县令。县西北有云峰山。一天,板桥到山上观赏碑刻,琢磨多时,不觉已晚,投宿乡居,主人自称“糊涂老人”,却风度儒雅、出语谦恭不俗。老人请他在砚石上题字,板桥因此写了“难得糊涂”四字,老人又在题字下方写了一段跋语:“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交谈之后,板桥方知老人是一位朝廷退隐的官员,便也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的话。“难得糊涂”的由来@张名…  相似文献   

3.
糊涂,原来是一种境界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写有难得糊涂一匾,其注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板桥先生在历尽人间沧桑之后所选择的一种处世之道。然而在我看来,它同样也是一位智慧的教师理应执守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4.
<正>1.必须学会接受批评。面对上司的批评,认为自己没错,是你缺乏认识问题的能力;认为自己错了,是你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错误的最好方式就是对错误避而不谈。关键一条,不许和老板谈公正。2.必须理解"难得糊涂"的词义。糊涂让你被人认为没有主见,不糊涂让你被人认为难以相处——"难得糊涂"在于糊涂的时机,什么时候糊涂取决于你不糊涂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我们要说的糊涂,就是这种由聪明转入的"糊涂"。这种糊涂,堪为家教良方,有时我们当家长的不妨糊涂糊涂。一、还给孩子"隐秘":该糊涂时且糊涂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块"隐秘"的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这块空间的要求欲望越来越强烈。而我们家长的眼中,孩子往往是长  相似文献   

6.
双面郑板桥     
也许有人不知道郑板桥是谁,但是不知道"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四个字由于有着适合的风雅程度同时又不失世俗的智慧,因而顺利地进入了千家万户。"难得糊涂"按照郑板桥的说法,乃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三百年后无数人引郑板桥先生为知己,个个面对这四个字作"深得我心"状,殊不知这句话只有绝顶聪明之人说出来才有那么一点意思,如果本来就是蠢蛋,自然一直都是糊涂的,何来"难得"一说呢?  相似文献   

7.
说“糊涂”     
新推出的折扇上常书有“难得糊涂”四个字,初看,颇雅;只是细细想来,“糊涂”这东西怪怪的:“不糊涂”,不好;“太糊涂”了,也不好。郑老夫子当年慨叹世事,万千情结最终凝成了”难得糊涂”四个字。从此.“难得糊涂”便风靡至今。清高的文人骚客发出“难得糊  相似文献   

8.
难得糊涂     
郑板桥曾题写过这样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而身处高三的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宁静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若说起被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题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还有如下一段神奇的故事. 郑板桥在山东任县令期间,一次游览莱州的云峰山时,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时辰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中.茅屋主人是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儒雅老翁,屋中还陈列一方石质细腻、镂刻精良的桌子般大小的砚台.翌日晨,老翁请郑板桥题字,并声称要刻于砚背.  相似文献   

10.
倪培森 《初中生》2007,(10):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  相似文献   

11.
正"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很多人以此告慰自己,认为凡事知道得少一些,糊里糊涂的就能度过幸福的一生。然而我认为,无论是活得糊涂,对一切置若罔闻,还是活得清醒,总是在愤世嫉俗,都未免过于极端,而"难得糊涂"则是掌握了二者之间的那个"度",不失为上上之选。①  相似文献   

12.
"难得糊涂"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的一幅著名的匾额.它代表的是一种处世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当遇到孩子们说谎时,与其声色俱厉、大发雷霆,不如学一回郑板桥,"糊涂"一次.  相似文献   

13.
邓晓冬 《教师》2012,(19):49-50
郑板桥为“难得糊涂”自注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我仔细地琢磨这些话,何尝不是我教学生活的生动写照呢!只是心境不同,他是愤世嫉俗,我是春意盎然,享受着“难得糊涂”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下面我就撷取几朵喜悦之花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4.
不敢直面丑恶、明辨真理的时候,我们自“难得糊涂’,。实际上,糊涂,也是一种腐烂。慰糊涂,也是一种腐烂@胡昌平$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一年一班  相似文献   

15.
难糊涂     
难糊涂是童话王国的一名小学生,他叫这名字,是因为那几天正赶上“难得糊涂”这词的流行热潮,但因为四个字的名字很少见,于是干脆就叫了“难糊涂”。  相似文献   

16.
难得明白     
文雨 《甘肃教育》2011,(18):1-1
自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提出“难得糊涂”的理念后.不知有多少人将这“四字箴言”贴在墙上,挂在嘴边,经常做着这样的或自诩或自嘲的表白。相信板桥先生具有洞悉幽微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揣着明白当糊涂.从而活出一种境界。而对于我等众多凡俗之人而言,大多时候处于混沌未开的蒙昧状态.可能“难得明白”才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写照。因为我们心智成熟的程度。永远赶不上时代前行的步履。  相似文献   

17.
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枚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再清楚不过了。“难得糊涂”这句名言,是他从几十年风吹雨打的个人阅历和无数荣辱成败中总结出来的,蕴含着深厚的育人与处世的哲理。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我的作法: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题过的匾额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匾。 据考证,‘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云峰山多碑刻,郑板桥曾专程到此观郑文公碑,并借宿于山间茅舍。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湖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令郑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提笔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更难。美于中,顽于外,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字是‘院  相似文献   

20.
正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篆书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手法,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叟糊涂之人,郑板桥觉得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他交谈得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