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康乾盛世",是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所谓"盛世",是封建社会史学家对历史上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概括。"康乾盛世",不仅是清代的而且还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昌盛时期。地处塞外避暑山庄,它与"康乾盛世"举步相随入列清史、携手并肩同登高峰,最后同步走向下坡路。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的统治经验中,制度建设不无重要:如摊丁入亩制度、钦差大臣制度、秘密建储制度等等。奏折制度创立于康熙时期,发展于雍正时期,成型于乾隆时期,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它的产生适应了清初政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流程和制度化的规则,对清代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它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代乾隆时期,决非偶然。这时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开始了迅速走向崩溃的急剧转折,虽然外表上暂时还“赫赫扬扬”,但是“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围绕着土地高度集中问题的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围绕着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贵族统治与市民力量的矛盾,围绕着反对还是维护孔孟之  相似文献   

4.
乾隆朝在制度方面是清代较为定型的一个时期,但是并不是一个完备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处分制度,由于制度立法上的疏失、官僚间的倾轧斗争、运作实施中的盲目,出现了处分文武官员的不当之处。乾隆作为高层的决策人物,以皇权的独掌为前提,从统治的长久考虑,对文武处分中的不当之处作了一定的调节和纠正,反映了乾隆文武并重的处分观。但是这种调节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李调元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按照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乾隆二十八年前其求学于川、浙时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讴歌田园之作;乾隆二十八年到五十年其步入仕途,诗歌多写仕宦坎坷、民生凋敝和岭南风俗;乾隆五十年后其归隐乡里,诗歌多为抒发性灵的闲适之作.李调元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风格、体式、语言等独具特色,在清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6.
赋役制度是封建国家重要的经济制度,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支柱。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其赋役制度集历代封建赋役制度之大成,并且在承袭明代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研究清代赋役制度的确立及其整顿和改革,是研究清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本文仅就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赋役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秘密建储方式是从雍正皇帝开始的,而乾隆是清代第一个以秘密建储方式登上帝位的皇帝。乾隆继承皇位后,在统治中国的六十多年中,又进一步将秘密建储定为清代神圣不可更改的“建储家法”。从此,秘密建储作为清代皇位继承的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龙驭上宾,二十五岁的皇四子弘历继承了皇位,乾隆作为清朝入关的第四代君主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乾隆即位后不久,即恪守雍正成式,在  相似文献   

8.
冒籍是中国科举史上一直存在的作弊手法。在清代,冒籍问题以乾隆朝表现得最为突出。乾隆朝冒籍问题原因不同、形式多样,乾隆帝本人也一直对于冒籍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严加防范和惩处。本文以冒籍概念为切入点,具体探讨清代乾隆朝冒籍问题形成的原因、冒籍的种类与形式、冒籍产生的影响以及乾隆朝所采取的稽查冒籍之法等,全方位地展现乾隆朝的冒籍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代作家李绿园的小说《绿野仙踪》是清代中叶一部比较重要的长篇作品,它虽是一部神怪小说,但反映了十分深刻的现实内容。作者虽生活于被称为盛世的康熙、乾隆年间,却能透过表面的浮华豪奢之象,赤裸裸地勾描出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令读者耳目一新,禁不住为作者当时生活深刻的透视力和准确地把握拍手叫绝。其真实性,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述:“余书中,若男若妇,已无时无刻不目有所见,不耳有所闻,于饮食魂梦间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封建社会末期由盛转衰过程中的丰富的生活图景,使我们了解了后期封建社会动摇不稳、污浊混乱、腐朽没落的现实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说明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一、封建官僚机构的黑暗、残酷、腐朽、衰败,已严重地腐蚀了封建社会的肌体。封建社会有一个产生、发展、繁荣、衰败的过程,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封建社会正值鼎盛渐衰败时期。在喜庆升平的音乐声里,作者独具视听,感触到了不合谐的音符。作者李绿园揭开繁荣昌盛的面纱,对封建社会进行了口诛笔伐(当然,作者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而是有限度的),真实地描摹出封建官僚机构的群丑图,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的笔力,把这些乱舞  相似文献   

10.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经历了268年的盛衰变化,在此期间,典章制度也不断变更。行政处分制度作为管理官员的典章制度之一,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对有关清代行政处分制度研究的情况进行考察、总结和概述,可为清代行政处分制度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让渡迁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点滴侵蚀及西风东渐所引发的“人性之常”与“现实之变”的矛盾,“京派”诸贤“礼失而求诸野”地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寄托美好人性的小屋,并形成了在所求之野的乡土社会背景上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人性之常、人性之美进行寻租模式的挽歌式创作。乡土社会既孕育了“京派”作家们自己生命中农耕文化情致,又承载了农耕文化所有美好的人性因素.既原型意义地构成作家的深层心理背景。又为其作品提供了土壤意义的意象体系和文化内涵。较之于革命派、人生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的批判性,“京派”也因此染上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挽歌情调,凸现该文化群落、文学流派的派性性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对于土地的投资是很普遍的现象。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究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文章认为正是封建社会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促进了商业资本向土地资本的转化。而商业资本的这种转化是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  相似文献   

13.
晚清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他们回国后大多用尽所学为祖国服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由于封建体制束缚等种种原因,幼童赴美没有最终圆满结束,没有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作用,实为遗憾。反思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过程和命运,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富于生机的迁谪文学,它的终极动因是什么?在迁谪文学中所表现出什么样的主要矛盾、又有哪些次要矛盾,这些矛盾对于迁谪者的心理与迁谪文学的产生起着什么样的制约和制导作用?本文试图逐一分析并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发展以及成熟于西周。确立于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礼乐文化,几乎渗透到了西周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对古代中国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北朝的流刑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刑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采用的主要刑罚手段之一 ,是封建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重刑。本文从流刑制度的源流出发着重探析了北朝流刑制度的成因和特点 ,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乔致庸、江雪瑛、陆玉菡三人的人生悲剧的历史成因———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压迫下逼得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为出发点,指向构成全书思想支柱和伦理价值核心的、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儒家思想,展现乔、陆、江三家儿女情感纠葛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作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塑造了三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形象最为复杂、最为丰满的莫过于薛宝钗。圆融大度、温婉和平的宝姐姐是封建社会典型的淑女形象,同时,薛宝钗的会做人,纵然是免不了给人留下虚伪与矫揉造作的世俗性。她的命运终究是不幸的,最终以孤独终老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9.
由于皇权无限扩大,相权消失使中国封建社会自我调节机制消失,导致封建社会必然“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深深地烙上了封建官场文化的烙印,其中浓厚的封建官场文化现象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缩影.清官是士大夫们未做官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亦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民众的企盼.然而,强大的现实利益和官场中的倾轧、斗争,往往使初始的理想最终成为一个笑话,于是,清官便成了专制统治下的人们在黑暗中想象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