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感恩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情感特质、心境、情绪三种层次水平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两种表现形式。对感恩的测量主要有用于测量特质感恩的GQ-6、Appreci-ation Scale、GRAT和用于测量状态感恩的GAC问卷。感恩与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关系,可以用拓宽建构理论、道德情感理论进行解释。感恩干预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细数恩惠和感恩拜访等干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被试幸福感水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感恩对幸福感等积极结果的影响机制及感恩干预的研究是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
总体幸福感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心理品质。许多研究发现,总体幸福感与个体感恩倾向有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以及感恩倾向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幸福感中的3个分维度——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以及愉快或忧郁的心境与感恩倾向显著相关;感恩倾向对生活的满意度、精力以及忧郁或愉快的程度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有重要影响。作为特殊群体的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是实现其社会有效融合的途径之一,从培养积极情感体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安全感、强化自我效能高、重视感恩教育等方面入手可以有效提升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感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与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主题,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感恩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基于共同影响因素的感恩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临床干预和纵向研究的感恩和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试图揭示二者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根据拓展建构理论,探讨时间观在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感恩、忿恨和感激量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Zimbardo时间观量表,对28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感恩与幸福感、过去消极时间观、过去积极时间观、现在宿命时间观、未来时间观之间的相关均显著;时间观在感恩与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感恩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体验到的幸福感,而且又通过时间观间接影响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这一概念迁移到学科教学中,幸福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澳大利亚数学教育专家克拉克森等人提出了“数学幸福感”的概念,认为“数学幸福感是学习者对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和认知,以及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或情绪”[1]。它从积极的情绪体验开始,随着学习者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展、学习体验的不断丰富,最终发展为学习者的一种数学学习品质。可见,数学幸福感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个体形成的数学学习经验与能力的一种价值标准,其本质是个体对数学学习稳定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美好品德。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品德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立足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情怀,使之成为具有感恩思想品格的社会公民,是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本文在探讨感恩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基础上,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论述其实施策略,让感恩的种子播撒学生心田。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一种亲社会的情感,感恩的特质使个体更容易体验到感恩之情。而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亲社会行为,提高幸福感,更能提升工作满意度和绩效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9.
“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学者们也对感恩教育做了解释:它是一种以感恩主体对感恩对象的认同为前提的,以感恩主体对感恩对象的感恩行动为基础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有责任感的社会性活动。基于以上的解释,我认为感恩包含了: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四个层面,它是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宋军 《现代语文》2009,(3):10-11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别人所给的帮助,认恩、知恩,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素材、活动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切入学生个体心灵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现象、事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矛盾、仇恨和对抗,多些理解、宽容、友善和快乐,才能明确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包括情感和认知2个方面”,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Diener等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个成分。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的整体认知评价,积极情感是指合群、乐观、自尊、愉快等,消极情感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2.
蒋耀 《中学教学参考》2011,(27):115-116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处世哲学,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生活中的大智能。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经典古训。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行不一和道德冷漠现象,那是人们道德行动乏力的结果.道德行动是合乎人的目的具有自足价值的活动,它体现人性的卓越和伟大.从个体角度追究道德行动乏力的原因,主要是道德情感淡薄,体现为道德认同感危机、道德敏感性钝化、道德幸福感缺乏.改变这种现状,既要培养积极和真诚的生活态度,更要做出积极的、有行动的道德努力.  相似文献   

14.
走进道德讲堂,沐浴道德洗礼,感悟道德力量,让心灵在道德讲堂静化.今天的道德讲堂主题是:“做一个会感恩的人”,一共有八个环节分别是:“自我反省”、“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发心灵感悟”、“诵道德经典”、“行崇德礼”、“送平安吉祥”、“一堂一善事”.  相似文献   

15.
<正>感恩是指一种在意的态度,是对自身、他人及世界怀抱着感激之情。感恩的态度可以引发我们的幸福感,通过关注那些令人充满感激的、值得珍视的人与事,我们更容易激活和强化积极的核心信念,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感恩需要表达,在表达感恩时,要花时间关注值得感恩的事件,表达感恩的结果会将感恩的瞬间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积极心理干预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情况,从干预活动的开发、干预活动的效果及持续时间,到影响干预活动的变量等方面综述了三个著名的干预活动:“描述未来理想自我”“记述感恩事件”和“帮助他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使用积极心理干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调查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和音乐专业的环境价值特征基础上,研究了大学生个体价值目标和环境价值特征的一致性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的专业和“成名成家”价值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解释幸福感的变异时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人人彼此关心”,“成名成家”价值目标的交互作用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对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幸福感则存在负向影响;“人人彼此关心”价值目标则正好相反。说明个体价值目标与环境价值特征的一致性对幸福感有积极影响;不一致则对幸福感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1.积极心理学中对主观幸福感的阐述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主张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帮助人们走向幸福的一门科学.从个体自身的发展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价值意义体现在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使个体学会并保持乐观及使个体形成积极人格.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文字,流露的是同学们对于“感恩”的领悟。正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市人大科教文卫主任夏秀蓉老师所说,帮助他人和回报他人的关爱,同样可以获得快乐,感恩既是道德的体现,也是自身人格的完善。所以,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感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学校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感恩”与“爱”的教育,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20.
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为了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及其与感恩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调查了582名在校大学生。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差异;(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感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