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2.
采访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作为基层的报道员,我以为较有效的方式还是通过聊天来完成采访。我们没有记者的头衔,也没有专业记者的能力,如果要像专业记者那样,拿个采访本或录音笔,摆出一个正规的采访架势,往往会适得其反,或许有人认为你过于做作,对你三缄其口,或许有人会对你的能力产生质疑,应付了事,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基层业余报道员更应注意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4.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  相似文献   

5.
中央某大报一名记者在参与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发了45条消息、多张照片。原来他凭的是10多年与航天打交道的学习与积累。由此想到了两则名人轶事:著名剧作家曹禺1980年访美归来后说,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只是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在报上发表了3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上世纪80年代初到香港演出。当地一名年轻记者到后台采访他,他们见缝插针谈了不到一小时。在香港的15天里,马季见到了这位记者关于这次采访他的5篇文章。这些记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4,(8):26-27
我们这些导演,电话特别多,我们一般怕两种电话,一个是怕想当演员的人来电话,一个是怕记者的采访电话,因为记者的采访登出后常常会变形。  相似文献   

7.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8.
常言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记者采访也是这样,有时你正襟危坐地进行采访,倒使被采访者产生了心理障碍。如果采用闲聊的方式进行,他“无心”,你“有意”,对方无所顾忌的打开话匣子。对此我们姑且叫它聊天式采访法。今年4月中旬,法国电视一台记者雅克琳·杜布瓦采我国采访赵紫阳总书记。她敏锐地分析了赵紫阳总书记的性格特征以及“会谈接见式”采访气氛拘谨的弊端,决定和中国的高级领导人采用聊天式采访  相似文献   

9.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10.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不求闻达是一个好记者该具备的品质。当记者如果老想着当官,那这记者肯定是当废了。当记者如果心存旁骛,那这记者肯定要走样跑偏了……——郭建跃获选长江韬奋奖的那个晚上,儿子从妈妈电话里得到消息后,给爸爸发来一条短信:"恭喜老爸完成职业生涯一大目标。这是对你在这个奋斗了半辈子的事业上最大的肯定。儿子为有你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12.
火车上与邻座闲聊,难免要问到职业。“在一个文化部门工作”。我实在不好意思亮出记者这块牌子。 拟采访某集贸市场,电话与宣传部门联系,对方张口就问:“有什么说法?要多少钱?”“要哪门子钱呀,如果咱们联合采访,还给你发稿费”。对方惊讶,我悲凉——当不正常的反而正常,正常的反而不正常的时候,这病是不是不轻了?  相似文献   

13.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一,采访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要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谈起话来富有亲切感。如果采访对象已被报道过,就要选择新的角度,避免因重复而失去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4.
09年央视春晚上,董卿将"马东"说成了"马季",全国观众一片哗然,网络上又是一番沸沸扬扬.直播节目中的口误在所难免,有一些甚至还成为了经典,可是董卿显然没有这份轻松的好心境,她参加马东主持的<文化访谈录>节目时透露,为了这次失误,心情极度低落,"大年初一早上,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5.
彭燮 《新闻天地》2001,(10):59-59
如果你不是一个很精打细算的人,那你一定会问:采访也有成本吗?当然啦,采访就是一个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过程,不然哪会有稿费?有失才有得嘛。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小廖接到任务,要到一个菜农家去采访他的种菜经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的花费情况是: 1.出门打车15元。(天气酷热无比,采访地点又没有公车直达,只好打车) 2.车上打了一个电话给采访对象,计2元。(在办公室忘记了一点事,只好再打电话) 3.购买矿泉水一瓶,计2元。(采访的地点在田间地头,肯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央视春晚上,董卿将“马东”说成了“马季”.全国观众一片哗然,网络上又是一番沸沸扬扬。直播节目中的口误在所难免,有一些甚至还成为了经典,可是董卿显然没有这份轻松的好心境,她参加马东主持的《文化访谈录》节目时透露,为了这次失误,心情极度低落.“大年初一早上,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7.
工作之余,翻阅一下报纸杂志,既赏心悦目又能增长知识,实为一件颇有意义的事。然时间久了,有种现象往往让你疑惑不解:在宣传某地区或部门某项工作成绩时,你常常会看到该地区或部门领导在一起研究工作或学习有关文件(当然是与宣传内容有关)的新闻图片。摄影者当然是本报(刊)记者。你不禁要问:记者们机遇为啥那样好,每次都能碰上领导们在一起研究工作或学习呢? 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日前接到一个电话方使笔者茅塞顿开。电话是一家经济报记者打来的。内容是:某日要到你处采访,需拍一张主要领导在一起研究经济工作的新闻照片,请提前做好准备云云。  相似文献   

18.
2010年9月,一个香港采访团在河南进行了为期3天的集中采访活动,主题是中原经济区。采访团在开封随机采访了一位路人:你知道不知道中原经济区?当然知道,这位路人回答:我们很拥护,对我们有好处啊。香港记者们感慨:没想到中原经  相似文献   

19.
就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而言,可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直接采访是记者深入现场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采访.间接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某种手段所进行的采访。像电话采访、书面采访、电子邮件采访等等。其中电话采访是间接采访最常用的一种。在这里,笔者对电话采访的利弊得失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时效性强,带音响,被公认为是广播新闻的特点,电话采访录音报道则是充分体现这些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所谓电话采访录音报道,就是记者通过电话进行采访,然后将采访录音播出。电话采访录音报道这一形式,西方广播界采用的比较多,出现了不少优秀报道。曾被我们国内一些新闻刊物刊载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