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东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分组讨论上,省委书记汪洋在谈到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时说:"不要我每次活动都发稿件,我下去调研很平常,不用每次都文字图片做那么大,有的去了就去了,不用见报.重大的活动可以出个照片,像我下去调研,跟群众交谈,这有什么新闻性?有什么好报道的?也真难为了摄影记者,每次要拍出不同姿势,我又不是体育运动员,运动员摆不同的姿势还有意义,我拍来拍去不就那个样子吗?不要老报道我."……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参加上海的时尚Cosmo二十周年庆典。他们做了一次盛大的颁奖,获奖的有我跟杨澜。那天我们两个在台上,都穿着晚装,她穿的是西式晚装,我穿的是金色的旗袍,肩并肩地微笑着领奖。我跟杨澜小声地说:哎,一会儿下去咱吃点火锅去?杨澜说行。领完奖,我去换条牛仔裤,叫上李少红、朱哲琴,我们几个就昏天黑地吃火锅去了。完了记者采访我们,说你们吃火锅都聊什么了呀?我说:还能聊什么呀,聊孩子呗。记者不信:就聊这个?我一瞬间就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我们团驻在新疆北部,经常有粮多好的新闻线索可写。可我每次下去采访,都不知从何入手,不知要了解哪些内容,往往满怀信心而去,垂头丧气而归。请问,下去采访应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新疆李军华李军华同志:你提的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的同志中普遍存在。采访是为写们民务的,一般来讲,写作需要什么,就重点采访什么。既不能像大海捞针,涉及面太宽,又不能太急功近利,采访范围过窄,“捞一把”就走,而要从实际出发,缺什么就重点采什么。为了说得更明白一些,我现在从几个不同的情况*谈谈。一、找线索式采访。这种采访往往…  相似文献   

5.
香港记者与法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报道中国青基会诉香港《壹周刊》诽谤案,我在香港多次旁听庭审。我对香港法庭有关新闻记者采访审判活动的管理制度非常关注,如记者旁听需要什么手续?要不要证件?是否需要报名?是否准许记录?可否使用录音、录像设备?如果记者发表了不当报道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是在一九七六年二月参加《汉语大词典》编写工作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六个年头了。要是有人问我,你参加这一工作主要的体会是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一个字,就是“苦”。俄国诗人N·罗札诺夫说:“不用拿困难的铁匠活儿去折磨他,不用派他到矿山去干艰巨的工作,让他去搞词汇吧——仅此一件就够了,这种劳动本身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艰苦!”  相似文献   

7.
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哪有希望新闻单位不用的?可是,我曾要求新闻单位不要采用我寄去的一篇稿件。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谈谈这篇稿件的处理情况。我回家帮助种责任田,刚到田里,帮我家犁田的何广大就来了。何老的头发都白了,这使我激动不已。由于职业习惯,我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何老还是个新犁手。一九八二年推行大包干责任制时,何老担心耕牛  相似文献   

8.
当了30多年记者,我有这样一点体会:什么时候真的深入下去,认真调查研究了,报道线索就多,题目就写不完,就会有积累,就会成为富记者。相反,什么时候坐办公室多,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感到空虚,报道题材贫乏,就会变成穷记者。  相似文献   

9.
赶到现场 ,自我介绍并出示名片。打开笔记本 ,注视着对方的眼睛。我是记者 ,但此时此刻 ,我听到的、看到的 ,就是“真实”吗 ?新闻职业生涯开始以来 ,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一先说一次以前的经历。一年多以前 ,我参与一个与再就业有关的报道 ,奉命去家政公司作一次体验式采访。我连包也没敢背 ,拎只马甲袋就去了。面对家政公司某个站点的调度员 ,我编了一套瞎话 ,无论如何也要去给人家拖地板、擦玻璃窗。那位调度小姐满脸狐疑 ,反复劝我不要做这种“要看脸色、没人要做”的工作。她甚至猜我碰到了什么想不开的事。旁边等活干的钟点工们也说…  相似文献   

10.
记下去采访,不少时候是这样的:有一个意图,有一个打算.也有要去的地方,但写什么没有具体线索。怎么办?通常的做法是:在到达采访目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下去:就活动方法而言,这叫做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札记(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学先进活动学雷锋、学先进活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好、宣传好。群众中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要改变这种情况。对亿万群众上街学雷锋做好事,要充分肯定。对其中有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要去宣传,但也不要泼冷水。我们提倡的是常年学先进。今年学雷锋的口号是“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对不同层次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都可宣传,只要他做了好事,都应得到社会的承认。要抓好深度报道什么叫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用今日之事实、昨日之背景、未来之展望,经过综合分析写出来的。深度报道要体现中央精神,贴近…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市场经济有哪些必须遵循的规则?它们对经济新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从海南经济特区的新闻实践来看,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方式。第一,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决定经济新闻价值的取向,把报道的立足点移向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从过去计划经济时的按“产、供、销”顺序安排,改为按市场经济规律的“销、供、产”顺序进行。也就是说,过去是国家计划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企业生产什么,商店就卖什么;商店里卖什么,群众就买什么。现在不同了:群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正值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分工采访首都的对外开放。社会的大变革,带来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以极大的诱惑力,吸引着我去积极探索。努力履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历史使命和职责。 选什么题目? 搞专题调研首先遇到的是调研探索什么?使我感兴趣,探索起来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图书馆界最近几年兴起的虚拟咨询技术。图书馆界的朋友都知道.在常规的图书馆服务中都存在咨询服务。所谓虚拟咨询,是一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而突现出来的图书馆咨询服务项目。那么究竟什么叫虚拟咨询?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想法,认为所谓虚拟,就是人不在现场,图书馆员可以坐在家里,不用坐到咨询台去,读者有什么问题,你就可以在家里遥控回答。  相似文献   

15.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村、怕蹲基层,即使下去了,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短促突击”、浮光掠影地“采访”一番,零零碎碎地记点材料,回到家里“凑”稿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质量的呢? 为什么不愿“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飙车,那么飙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施中梁 《当代传播》2000,(3):12-12,37
今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走访大众日报社时,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提出“约法三章”.归纳其主要内容:一是对省委领导的讲话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二是涉及自己的稿件可以删改,不用告诉;三是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相似文献   

18.
主题从哪里来?最近学习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方面的指示和文章,联系检查了一下我们这一时期的报道工作,觉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重新认识的必要。过去,在较长的时间内,我总以为报道主题仅仅来源于上级的指示和领导的意图。在我看来,什么时候该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怎么个宣传法,党委最清楚;在组织报道方面,编辑部比记者站得高,看得宽,望得远。因而每次报道任务一来,自  相似文献   

19.
"下一个找谁?主要谈什么?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谈起吗?要不要换一个场景?这个位置的左侧要不要再补点光?"在北京华润饭店一楼侧面的咖啡厅一角,刚刚采访完江苏团的一位代表,我的搭档崔月平就迫不及待地把一串问题又抛给了我.  相似文献   

20.
夜宿农家听民意,走街串巷访民情,跋山涉水问民生……去年以来,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一大批好的新闻作品涌现出来,新闻工作者的作风、文风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下基层前,拿不准下去采什么?下去了,看到很多新鲜事,又拿不定主意,究竟写什么?要落笔了,面对丰富的素材,又很纠结,从哪里入手呢?我认为,这些困惑的核心是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