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数字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特别关注。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20年来文献的查阅和梳理,构建了数字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对数字创新内涵界定和特征分析基础上,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数字产品创新、数字服务创新、数字过程创新、数字组织创新和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五种类型。提出数字创新具有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组织绩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改变竞争格局的功能。认为数字创新由数字创新者、数字创新公民、数字技术、数字创新平台和数字创新文化五个基本要素组成。提出数字创新组织与管理包括数字创新战略制定、数字创新组织准备和数字创新运行管理等内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数字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是数字时代人文科学的新潮流,从社会记忆再生产视野探视数字人文,可以为数字人文发展开辟新的学科天地,提供指导性精神动能:填平理论洼地、导引意义指向、强化伦理反思、树立学科自信,塑就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数字人文新范式。【方法/过程】通过对数字人文与数字记忆之间的关系阐释,揭示数字人文是数字时代记忆再生产的典型样态。对数字人文的社会记忆再生产功能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分析数字人文的社会记忆再生产卓越特性,并对社会记忆再生产为数字人文研究涵育人文精神予以展望。【结果/结论】数字人文可以被定性为数字时代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典范,既具备社会记忆的存储、展演、想象、反思功能,又表现出卓越特性,是数字时代社会记忆再生产的新景观。【创新/局限】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更宏大的新视角,且增添了学科建设层面的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3.
赵栋祥 《情报杂志》2022,(8):194-200+184
[研究目的]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各学科领域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研究,以期为图情档学科视阈下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系统论述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研究的缘起;深入解析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概念内涵;并详尽梳理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研究的主要议题及成果。[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研究主要包括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模型构建、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分析以及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测量评估三个议题,每个议题都出现了一些代表性成果;但整体来看,个人的数字囤积行为研究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尚存在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尤其缺少了信息管理学科的贡献)、研究内容和问题域有待拓宽、理论发展和模型构建较为缺乏等不足;并据此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创业团队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创业活动且主要负责企业数字战略决策和持续运作,是主导与推动数字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本文在梳理创业团队和数字创业研究的基础上,从数字创业团队成员构成数量的基本要求、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和数字创业团队的主体作用3个层面出发,对数字创业团队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团队构成、团队认知、团队决策、管理手段和运作方式5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数字创业团队相较于传统创业团队的新特征。再次,基于I-P-O范式,构建了数字创业团队研究的理论框架,包含数字创业团队的创业过程以及该过程的影响因素和结果产出,并考虑了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管理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重塑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拓展了现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引发关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本文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以及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Ⅱ型”)。创新导向型的数字生态系统旨在促进数字创新的产生、应用与扩散,这一围绕数字主体而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延续了数字生态系统收敛性、可扩展性、自生长性和模块性的基本特征。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化进程与创新主体间价值共创行为深度融合的结果,实现了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结构、制度、功能和演进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与Ⅱ型彼此渗透、相互促进,改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推动了创新能力与创新效能的全面提升。最后,建议未来研究从案例分析、形成机制分析、发展战略分析、政策研究和监测研究等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6.
虚拟现实与GIS结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是实现“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区域”等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武汉科技大学教学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MultigenCreator数字建模技术在校园虚拟现实研究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利用研究区的影像图,以及在MultigenCreator平台上构建区虚拟现实模型的过程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数字经济崛起、数字技术发展、数据生产要素涌现为主要特点的新工业革命迫使全球价值链发生颠覆性变革和重构,催生了数字全球价值链。数字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价值链形式,需要对其属性特征、理论机制和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进一步发展。首先,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于已有数字全球价值链的相关概念,并对其进一步拓展和界定,深化对数字全球价值链的理解。其次,通过归纳和提炼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关于数字全球价值链的活动表现形式,提炼出数字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全球数据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数字化等相似概念进行辨析。再次,结合数字经济的特点,识别数字全球价值链的投入—产出结构、要素禀赋、治理模式、价值链距离和政策环境五大影响因素。最后,围绕参与主体、动力机制和发展结果搭建数字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地,围绕这一框架提出数字全球价值链未来亟须探索的三类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提升数字全球价值链研究的系统性,为其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莫再英 《现代情报》2010,30(5):67-69
图书馆界关于数字馆藏建设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但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在数字馆藏建设中的作用及地位等方面的内容,目前的研究还是很少。本文就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定义、特点以及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对于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意义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并就数字馆藏建设中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科学学研究》2021,39(3):406-414
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引发了经济社会系统的全面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数字经济新时代。本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视角,从范式构成和范式演进两个维度构建了动态分析框架,对数字经济演进的机理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是从科学革命起源,继而衍生数字技术,催生数字产业,并推动制度变革的系列过程,其演进呈现出速度快、渗透强、辐射面广等特征。研究结论对于系统理解数字经济,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特征相契合的政策举措,形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数字城市的产生背景,指出了数字城市的主要研究内容,论述了数字城市实现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陈艳红 《情报杂志》2005,24(2):87-89
目前 ,国内外各界对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十分关注 ,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关于数字鸿沟的起源、定义、本质、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2.
Web 3.0元宇宙移动互联下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与责任边界发生了极大变化。然而,现关于元宇宙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存在概念模糊、边界不清、框架缺乏整合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系统性探究新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规范其责任治理从而实现多主体协同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企业数字责任为研究视角,以人工智能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归纳回顾了元宇宙特性与企业数字责任研究,界定了新情境下人工智能企业数字责任与数字治理,并分别构建了企业数字责任与其数字治理的研究框架。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责任体现为实现元宇宙生态的数据价值观规范与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数字责任管理主体、履责载体与数字监管的变革。(2)企业数字责任治理主要表现为实现多主体互动的数字责任治理生态,并主要通过加大技术开发者个体治理、链接“虚拟数字人”与“感知智能人”治理与数字商业圈治理三条路径实现。研究结论丰富了Web 3.0元宇宙情境下企业数字责任的文献,同时也为规范企业数字责任实践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数字服务化成为制造企业服务化和数字化转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数字服务化是解释数字化与服务化双重变革的重要概念,而数字技术如何在其中赋能价值创造存在理论缺口和实践必要性。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了数字服务化的数字赋能价值创造内在机理,结果发现:第一,数字服务化的数字赋能价值创造遵循“生产要素数字化—数字服务能力形成—数字服务价值创造”的三阶段路径。数字服务价值创造所依赖的3种数字服务能力由赋能机制驱动形成。第二,在基于平台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平台后端、中部和前端的数字赋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包括生产要素数字化的相互依赖及数字服务能力的相互依赖。第三,产品—服务—软件系统在数字化与服务化之间发挥桥接功能,促进数字化与服务化的价值创造协同。  相似文献   

14.
王淼  孙红蕾  郑建明 《现代情报》2017,37(7):172-1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16年12月25日公布,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保障法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的研究持续升温。回顾近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的研究发展脉络,本文从公共数字文化概念解析范围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深入挖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与社会数字文化治理两大研究视角,总结概括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研究的总体发展,归纳其研究特点,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数字创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成为创业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数字创业企业作为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主体,其数字创业绩效会受到系统内多主体互动所产生的影响。然而目前针对数字创业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互动对数字创业绩效的影响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本文以372家数字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组态思维和fsQCA方法研究了数字创业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互动对数字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数字创业生态系统中,数字创业企业与单一主体保持较强的互动关系并不构成高数字创业绩效的必要条件;在数字创业生态系统中产生高数字创业绩效的多主体互动组态有4条,包括合作企业驱动型、中介机构助力下高校及科研机构驱动型、数字用户主导下合作企业驱动型、合作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双元驱动型;在数字创业生态系统中产生非高数字创业绩效的多主体互动组态有2条,与产生高数字创业绩效的组态存在非对称关系。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数字创业生态系统中提高数字创业绩效的“黑箱”,使多主体互动与数字创业绩效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更加清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时代政府在数字创新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现有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文献难以有效指导政府的具体实践行动。本文选取数字经济成功典范的韩国政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设计与扎根方法,归纳总结出政府角色、数字生态系统与数字创新优势的特征与理论框架。提出了"政府角色与数字生态系统共演机制模型",政府角色从主导、引导到规制的演进催生了数字生态系统"共生—互生—再生"的演化过程,展现了两者共演机制与共演阶段驱动数字创新机会的涌现与创新优势的凸现。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政府数字治理理论,而且为中国当前数字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日益成为衡量各经济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争夺数字竞争优势,在国际数字生态发展中抢占有利生态位,中国、美国、欧盟(以下简称“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之间展开了广泛竞争。基于此背景,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数字治理格局的定义与特征,指出数字贸易关系与数字实力对比是塑造国际数字治理格局的关键因素,并聚焦中美欧展开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美欧在国际数字治理领域中的彼此互动及其对“数字利益共同体”的积极构建,正在多维场景中塑造全球数字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基于数字中国战略的要求,抽取数字政府建设的构成要素,明确数字政府建设构成要素及其 关系,为地方政府进行数字政府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以典型省级数字政府建 设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本,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以及饱和度检验等过程,抽取出数字政府建设的构 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政府建设构成要素模型,明确了数字政府建设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我 国数字政府构成要素为数字基础、数据治理、数据服务、数字产业和数字文化,数字政府建设应以数字基础为基石、 以数据治理为中心、以数据服务、数字产业和数字文化为目标,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新/局限】研 究对于数字文化这一构成要素的抽取,弥补了当前以服务或经济等单一目标主导的数字政府建设理论框架,深化 了对于数字政府建设构成要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文章分析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意义及展望,并提出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可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0.
为厘清已有研究脉络,对现有关于数字技术创业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近年来数字技术创业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研究方法方面,以概念性分析为主,少量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存。在研究主题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数字技术创业的相关概念体系、数字技术对创业过程的影响、数字技术对关键创业要素(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以及创业者/团队)的影响等问题。随后,基于研究主题和方法的深度思考发现,现有研究在丰富特定情境化背景下的创业理论、优化创业资源开发和机会开发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创业领域理论研究的发展,然而数字技术创业对已有经典创业理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以及已有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等也产生挑战。研究者应当从众多有趣的情境化现象和问题中找出规律性的理论解释以更好地揭示数字技术创业活动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