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健康文明科学的农村生活方式,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方式建设,必须立足农村实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建设既具农村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农村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以适应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健康文明科学的农村生活方式,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方式建设,必须立足农村实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建设既具农村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农村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以适应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仍根深蒂固,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成为制约农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现代生活方式的构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4.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足主要表现为:部分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矛盾突出、领导组织能力不足,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下降、党性要求降低、不愿为群众服务,黑恶势力或宗法势力等渗透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主要原因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村社会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对策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政治学习,提高其组织领导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做好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工作等。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战略的根本措施,对于培养现代型农民,实现农业转型,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及全面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和社会政治生活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应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和农村、农民全面发展要求的农民职业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的文化建设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改变乡村图书馆目前的发展现状,应采用新的发展模式,更好地推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当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必然要求农村教育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明确指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最终目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而农村经济和社会本身…  相似文献   

8.
农村新民居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人教育能够广泛提高农民群众对新民居建设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提高适应工作岗位变化的职业技能,提高适应社区生活的现代文明素养.农村新民居建设中的成人教育需要政府规划先行,实施提前介入;立足实际需求,分阶段突出重点;针对农民特点,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创新教师选聘机制,强化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9.
中央政府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并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建设。要实现党中央的这一宏伟目标,关键是发挥农村青年的排头兵作用。本文试从农村教育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实际需要的青年,如何发挥农村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入手展开论述,并对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剖。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新农村建设等法规和文件从政策层面要求构筑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现代农民的生产劳动特点、我国发展体育人口的使命、农民体质状况、农村留守人员闲暇生活状况是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动力,加强地方政府职能,落实体育法规、政策,加强宣传和引导,组织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结合当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农民的闲暇生活,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经进入加速城镇化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向城镇转移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这两大新的时代背景,对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和农村留守的劳动力都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宏大背景,然而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没有很好地对此做出应对。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定位于培养能够在城镇中顺利就业生活的现代新型产业工人,培养能够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民。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经进入加速城镇化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向城镇转移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这两大新的时代背景,对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和农村留守的劳动力都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宏大背景,然而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没有很好地对此做出应对。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定位于培养能够在城镇中顺利就业生活的现代新型产业工人,培养能够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民。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当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必然要求农村教育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型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明确指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最终目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而农村经济和社会本身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立足点。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显示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载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但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尽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农村师范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还应该为农村开展群体活动培养人才,主动适应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1)教师应利用教育实习和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当地经济建设情况、生活习俗和娱乐方式;同一些乡镇企业单位挂钩,开展球类、棋类、田径等各种友谊比赛和对抗赛;为农民开办体育俱乐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针对农村实际,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为当地社会文化生活服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如放风筝、健身操等常见的群体项自;发动学生动脑、动手,自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将发生变革,农民的社区重新融入也将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工程。农民的社区融入包括经济整合、生活适应、文化接纳与培育、心理认同四个维度,经济整合将使农民与当地社区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城市化生活方式的适应加快转变农民的观念和行动,地方文化的接纳和培育强化了居民共同体意识,而心理融入则强化居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养老形式的多样化,其中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的影响,农村养老的文化功能受到了削弱。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养老的文化功能,以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中发展了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是适应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衔接的要求,也是适应农村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必须依存与农村社区中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组织的有效运作。农村经济组织创新体现出组织建设的地方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整体偏低,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应从增加投入;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农民的观念;健全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培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更多的保障,是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促进民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搞好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