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琼 《新闻世界》2013,(8):328-330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博伊尔利用各种视听符号,通过媒体成功进行了英国形象的传播。本文对开幕式中的传播符号进行分析,通过符号的类型、传播国家形象机制、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解读,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媒介发展迅速,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政治传播也不例外。在此语境之下,话语争夺、符号建构、仪式营造等都与"媒介事件"难解难分;与此同时,诸如奥运会、阅兵式、G20峰会等大型国际盛事也就成为了形塑国家形象的主要依托背景。本文以2016年杭州G20峰会为例,对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话题予以探讨,以期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3.
何斌 《新闻记者》2008,(9):9-13
刘翔伤退北京奥运,鸟巢一声叹.愕然、震惊、伤感…… 中国社会因此产生的巨大反应.说明刘翔决不仅仅是-名体育明星,自雅典奥运会以来,刘翔已经成为-个符号,承载了太多诸如国家荣誉、中国未来的意识形态内容."所谓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迅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①,大众媒介通过自身的传播在符号意义的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刘翔作为-个符号包含的意义和大众媒介的报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媒介仪式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场域,通过传播象征符号的共通意义空间,加深参与者的集体记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建构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的重要媒介仪式,发挥出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作用.其运用电视直播的形式,借助多元化的科技元素,让观众成为仪式参与者,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传递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俞丹倩 《新闻世界》2013,(10):197-198
本文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为例,探究在传播仪式观视域下,BBC的直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构建平等自由博爱的英国国家形象的。  相似文献   

6.
殷婷 《东南传播》2010,(1):126-128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媒介中各类符号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语言、文字、影像等传播符号之外,非语言符号中的服饰形象符号也是生动反映一国整体形象最直观的传播符号。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媒介覆盖的全球化趋势,服饰符号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符号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枸。  相似文献   

7.
奥运会是重要的国际事件,会聚焦全球的媒介,是塑造积极和正面的城市形象的重要契机。因此,张家口应借助冬奥会契机,从专业传播角度制定城市形象传播媒介策略,扭转落后形象,树立崭新形象,从而推动城市发展。目前,利用奥运会传播张家口城市形象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重视实体形象建设,轻视虚拟形象媒介传播;二是新闻宣传较多,专业传播理念欠缺。本文提出了冬奥背景下,张家口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策略,一是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介宣传的顶层设计策略;二是对内传播:全媒体背景下的本地媒体内容辐射策略;三是对外传播:转变观念,树立专业化、差异化、对象化的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越来越依靠媒介中传播的各类符号。而在这些符号之中,视觉符号正凭借其鲜明的形象性与印象暗示性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服饰作为视觉符号中最直观的传播符号,也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一国的整体形象,并且较之于影像传播有着更好的说服传播效果,越来越多的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陶心玮 《东南传播》2022,(8):107-111
国家形象传播的本质是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传播就是符号的传播。中华文明在水系流淌的进程中不断与世界文明碰撞、交流,这就形成了大运河文化自身融合、开放的内涵,而大运河知识谱系集合了运河文化基因,通过符号的生产即符号表征和意指关系以及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媒介化过程向世界展现“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符号意义的生产是一种符号解释活动,这一过程离不开符号对象、符号本身、符号解释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夏季奥运会这一全球性媒介事件使中国获得了全球公众的空前关注。如何利用这一事件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在奥运报道中实现对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我国新闻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论述国家形象的内涵、国家形象与新闻报道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奥运提出的“科技、人文、绿色”奥运的理念.提出了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奥运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差异成为国际社会各种冲突背后的深刻动因.各国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都将包括国家形象在内的文化传播力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从而寻求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效果的普遍认同. 一、传播效应:国家形象传播产生的动因 以国家作为传播单位的国家形象的传播主体,在与其他国家的博弈中通过本国或国外的媒介信息传播系统,将能够代表本国形象的符号通过各种媒介形态传播至传播客体,并期望取得预期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传播主体所希望传播到达的符号系统和实际到达的符号印象间存在一个传播差,也就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基于认知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性.造成这个传播差的原因众多,也成为各种不同国家形象存在差异的溯源.  相似文献   

12.
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英国经济持续低迷,本届伦敦奥运会的国家形象构建的目标就自然被设定为振奋经济、凝聚民心以及重塑政府威信,伦敦奥运的筹备工作也围绕此目的展开,本文分别阐释英国政府在奥运筹备期间运用影像、品牌、奥运理念等传播策略提升英国国家形象,以及在奥运会期间的应用创意、民心、媒介、旅游等策略等来进一步展示、提高英国国家形象,并指出在奥运英国国家形象构建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聚焦"企业形象-企业声誉"的传导过程,探讨该传导过程中搭建共通话语空间的影响因素与具体策略.为实现"形象-声誉"过程的有效传导,企业的国际传播策略应关注四对关系之间的平衡:传播主体中的企业力量与社会力量;传播媒介中的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传播内容中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传播受众中的前喻受众与后喻受众.  相似文献   

15.
北京奥运与建构国家形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一项为各国受众所瞩目的全球性媒介事件,是提升中国形象的良好契机。本文结合媒介定型理论,分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通过国际传播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对如何进行北京奥运国际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中的李云迪和朗朗为例,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是一个文化共享的过程,媒介事件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得以展现。媒介仪式由于媒体的放大作用,关注度高,因此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来说是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从媒介仪式角度分析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媒介呈现,从中探析媒介仪式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因其可视可感而受人关注。作为节目文本中的标志性符号,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具有实现传播功能的工具性特征。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从传播关系层面和文化语境层面去认知主持人的媒介形象。从形式特征到审美内涵,尽可能丰富地认识和把握主持人的媒介形象,有利于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明确职业使命,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融入电视节目传播并影响当代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9.
奥运会开幕式既是一个媒介事件,也是一个宏大的国族叙事;对外构建国家形象,对内激扬民族主义精神.开幕式作为一场"跨界仪式",调适观众的观赏心理,以帮助观众进入奥运狂欢的视觉狂欢情境. 一、线型叙事结构 国际奥委会固定了奥运会开幕式的总体结构,按照垫场演出、倒计时、开幕、升国旗、会旗、运动员入场、火炬点燃仪式进行.可以由主办国自由发挥的只是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和各个环节视觉呈现形式的创新. 学者丹福思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国家是如何被叙事时认为,往往是从国家的"诞生"开始,继而是"时代的到来",直至"成熟"①.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以时间为序列,线型展示了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总体构架.线型又称故事型,是情节的形式分类,它表明情节发展的轨迹,显示情节的组织关系②.  相似文献   

20.
宫慧娟 《青年记者》2009,(14):52-53
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它们所传播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影像等)实现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通过符号的传播来成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这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